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人为什么焦虑

已有 3947 次阅读 2011-6-19 21:16 |个人分类:读书笔记|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思维, 情绪, 杂谈, 焦虑

    读贾晓峰《现代人的焦虑》和付翠“焦虑的社会心理分析”,综合摘录并编辑如下,可能缺乏逻辑一贯性,却是我读书的收获。

    一般而言,焦虑是由紧张焦急忧虑担心恐惧等感受交织而成的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它可以在人遭受挫折时出现,也可能没有明显的诱因而发生,即在缺乏充分客观根据的情况下出现某些情绪紊乱。焦虑总是与精神打击以及即将来临的、可能造成的威胁或危险相联系,主观上感到紧张、不愉快,甚至痛苦和难以自制,并伴有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的变化或失调。

    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轻度的焦虑。例如,具有最轻度焦虑水平的正常人会因见到领导、见到异性感觉到不好意思;具有焦虑水平再高一点的人,就会因见到领导、见异性时不知该说什么好;第三个焦虑水平更高的人,个体就会产生见到领导、见到异性全身轻微颤抖,紧张不安。如果最后一个人因具有这种较为严重的适应障碍,严重影响到自己的生活了,并想通过努力去克服它们、战胜它们,由于错误的努力方法,即在焦虑之中、后悔之中、自我责怪之中,通过反复的使人焦虑的思考和自我动员,力图去除这种不知道从何而来的紧张,消除这种无法控制的失态现象。这种努力必然使焦虑水平进一步增加,随着焦虑的增加,再见到领导时,紧张必然更加严重。如果这个人是一个认真的、克板的、自尊心极强的人,自己越是紧张和不适应,越会努力想去克服和战胜障碍,最终使焦虑恶性循环,不断加重,导致症状顽固化。随着想去克服的错误努力再进一步增加,焦虑通过一种症状已经无法满足,症状就会泛化和多样化,产生害怕见陌生人、怕见熟人、怕卖东西、怕进商店,直至发展成为怕见所有的人,形成严重的恐惧症。

    S.弗洛伊德最早从心理学角度重视并探讨焦虑,他把焦虑分为客观性焦虑和神经症性焦虑,前者是对环境中真实危险的反应,与害怕一词同义;后者是潜意识中矛盾的结果。焦虑对自我来说是一种信号,其真实的意义就是提醒即将有危险来临。自我只要察觉真实的或潜在的危险便会引起焦虑,在焦虑产生之后,又会动员防御机制来斗争或躲避。以后的许多精神分析学家曾对焦虑理论加以修订,如H.S.沙利文认为,焦虑是一个人的生理需要未能以社会许可的方式得到满足的结果。

    压抑和挫折是焦虑和神经症产生的基础。这些不良刺激使个体形成习惯,形成焦虑和痛苦的习惯。一旦形成习惯,人的思维和行为就不是追求幸福而是选择痛苦,痛苦成为人的需要。随着个体进入青春期,如果遇到生活中无法解脱的挫折和矛盾,使焦虑的性格不断加强。一个喜欢生气的人,即使他的生活可能很幸运,但他还是会去为一些无足轻重的事情而生气。焦虑在意识无法知道的情况下,在自身中寻找最容易得以满足、记忆最深、最容易引起焦虑的往日生活事件,将其重新再现出来,以症状的形式表现,而出现什么症状,这就要看自身的经历。

    对于神经症性焦虑的病态思维活动来讲,不管病人认识到还是认识不到的,都会有其严格的逻辑性和可信性。焦虑作为思维活动的策划者,为了达到满足的目的,会编制出一个又一个合乎理智、合乎逻辑的思维活动,使病人认为到其真实性和有意义性。病人只有在受到严重困扰的时候,才会发现自己受自身无法意识到的潜在力量的控制。焦虑会化装成各种极有价值的思维和行为活动以达到满足,通过长期疾病的困扰,病人经过长期的努力,不仅无法解决自己的问题,只会使问题加重。那么,对于这种负面情绪的产生,社会心理学有如下观点:

    1. “自我不一致”理论分析  即我们实际上是什么人与希望是什么人的不一致。自我不一致在情绪上的结果取决于两个因素:不一致的地方越多,情绪上的困扰越大;个体意识到的不一致越多,情绪上的波动越大。

    2. 归因理论分析  根据罗特的“控制源”理论,如果人们将消极的行为结果归因于自己不可控制的外部原因即“外控制源”,就会对随后结果的不确切性而产生消极情绪和焦虑感。如果将消极的行为结果归因于能力、人格、努力水平等“内控制源”,则人们会有两种反应,或者是自暴自弃,丧失信心而焦虑,或者觉得自己有能力控制随后行为的结果而满怀信心地去实现目标。

    3. 认知失调理论分析:如果个体只是与自己差别很大的人相比较,就会感觉很大的不平衡而产生焦虑;如果和自己比较接近的人相比,一旦差别较大则会产生更大的焦虑感;如果个体强迫与自己讨厌的或者怀有敌意的相比较,也会产生抵触情绪而最终发展为焦虑感。

    4. 社会支持理论分析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客观的社会支持功能弱化,从而使社会成员很难在主观上体验被理解、被尊重、被支持的感觉,也会导致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457079.html

上一篇:厦门的中医肝病会议
下一篇:文以会友
收藏 IP: 183.38.56.*| 热度|

3 侯成亚 张玉秀 张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4 10: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