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国社会,父亲对儿子的寄托可谓意味深长。我曾经写过“舔犊之情”,也写过“写给儿子的一封信”和“爱的战争”,还帮他准备过高考作文等等,殷殷切切。
最近,儿子要结婚了。我们不想太劳心费神,只打算亲人间小聚一下,但是不能不有点仪式。根据儿子的特长,我们设计让他自己写一首献给新娘的诗,并朗诵(他的朗诵曾得过奖),使简约的婚礼有点文化的气息。
本来,他还有些诗的天赋,但前天晚上挤出来的东西实在不能令人满意。昨天一大早,我边洗漱边来了灵感,上班前将我的“偶得”写下来,放到他的床边(他还未醒)。上午10点钟的时候,收到他的短信,说诗已改好。我让他发过来一看,我的句子一点没用,只是接受我的批评,重新写了一首,比原先强多了。晚上下班回家后,我对打印出来的诗稿提出了几点不足,要他再修改一下。他开始颇不以为然,经过反复沟通才勉强接受了我的意见。
修改后的诗稿暂不放在博客里,等他们简单的婚礼完成后,再根据情况奉上。这时,我想起了28年前的往事。那一次,妻(当时的女友)的来信有些自责,我拿给父亲看的时候还带有些许炫耀。但是,父亲却似乎从中看出了委婉的推辞,硬是帮我写了一封道歉的信。当然,对于父亲的“代笔”,我也没有落实,事实证明妻也没有推辞的意思。如今,作为父亲的我,终于能够理解当年父亲的深情厚意,尽管今天的儿子并不买账。看着儿子的情诗,我更加深刻地领会了那句俗语——“可怜天下父母心”,或者是“舔犊之情”!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5-31 08: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