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重大专项中期推进会上的发言

已有 3884 次阅读 2010-12-10 22:17 |个人分类:肝病手记|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杂谈, 重大专项, 慢乙肝, 中医药研究, 会议发言

    2010年12月9日上午,国家“十一五”科技重大专项“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科研基地建设”(2009ZX10005-016)中期推进会在北京商务会馆召开,除项目组成员外,还邀请了一些管理部门的人员和专家参加,王灵台、晁恩祥、王融冰、叶永安、李秀惠和我作为专家也发表了意见,下面是我发言的大致内容。

    以上各位专家就项目推进的方方面面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我仅仅从证候研究谈谈自己的一点想法。

    在“十一五”专项中,证候和疗效是两个基本内容。因为疗效太难,大家争先恐后地把注意力转向了证候。因此,艾滋病、肺结核和病毒性肝炎都把证候学放在了重要位置,病毒性肝炎里,乙肝携带者、慢乙肝、慢丙肝、慢重肝都包括了证候研究,仅慢乙肝就有302医院、佑安医院、东直门医院、深圳中医院4家搞证候研究,如此重叠、重复的证候研究,基本思路都是“分型辨证”,差别是调查的病例不同。

    “分型辨证”是中西医结合临床模式“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产物。然而,分型辨证能否全面反映祖国医学的辨证论治优势?它是否存在某些难以克服的理论困惑?个人认为,它是典型的“去理论化”的实用主义,抽空了辨证论治的中医理论思维内核。在座的叶教授肯定有所体会,我们采用“分型辨证”的思路对慢乙肝进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时,往往有走进困境。

    一是主、次症很难确定。有的患者症状体征很少,特别是稳定期,常常出现“无证可辨”的情况。你怎么去通过主症多少、次症多少来确立证型?

    二是演变过程缺乏内在规律。例如慢乙肝,从携带者到活动期,通过治疗从活动期转为稳定期,体现在分型辨证中的就是肝郁脾虚到肝胆湿热,再到肝郁脾虚,这样变来变去是什么机理?中医理论如何解释?

    三是证候之间难以区分。例如肝炎肝硬化,每个患者都包含有瘀血阻络的表现,这实际上是基本证候,肝气郁结、水湿内阻、湿热内蕴、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只是兼夹证,它们怎么能够截然区分成为不同的证型呢?因为任何一个证型都不能缺少“瘀血阻络”的本质特征,而与所谓其他分型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主、次关系。

    实际上,在中医临床中自古就存在两种不同的辨证思路。一是纵向的,如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等等;一是横向的,如八纲、脏腑、气血津液等等。而且还有外感宗六经(辨证,含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等),杂病宗脏腑(辨证)”的说法。我最近在写一本书,叫《传染病辨证体系研究》,其中讲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再思考,推崇一种“分期辨证”模式。

    这种模式强调疾病的阶段性。在传染病发展演变的不同时期,都存在着决定其基本证候的主要病机,以及引起兼夹证候的次要病机,落实到治疗上就是主方加减的处方策略。这种模式并不是我的独创,而是一直应用在我们的中西医结合临床实践中,就是我们常常使用的专病专方,随症加减的临床思维。我的想法是将其明确化,并把病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在每个阶段分析其主要病机和次要病机,区分其基本证候和兼夹证候,最后进行主方加减。这里面实现了中医的理论思维,明确了疾病的阶段性特征,揭示了临床证候的演变规律,突出了“外感病”辨证的中医特色。当然,在理论层面,我个人非常赞成姚乃礼教授的“毒损肝络”假说,希望将其贯穿于病毒性肝炎的辨证论治之中。

    关于“分期辨证”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我们已经进行甲流、手足口病、肺结核、慢乙肝、慢重肝、肝硬化等,虽然每个病种样本量不大,只有几百例。我的基本思路是:(1)根据不同疾病类型的具体实际,确定其病程(分期),调查不同时期的症状体征频率;(2)采用证素分析(证素频率),确定其不同病期的主要病机、次要病机;(3)确定不同病期的基本证候和兼夹证候。当然,进一步的研究还包括治疗,如何确定主方及其加减应用?(4)同时,按分型辨证的程序设置对照组,以观察两种辨证方法的得失优劣。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392373.html

上一篇:时过境迁
下一篇:聂凡:跟诊心得
收藏 IP: .*| 热度|

1 武夷山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16: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