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毛矛:千古风流今犹在——意大利手札三则(3)

已有 465 次阅读 2024-2-19 10:26 |个人分类:人在旅途|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三)

“条条大路通罗马”,说得多轻巧,地球人都知道。但真的要亲近罗马,那却是件难事,那完完全全是一件难事。罗马火车站很高很大,地上地下之繁华,人烟之阜盛,自与别处不同,我们恍如梦中。罗马城建于公元前700多年,是古罗马帝国的发祥地,天主教中心,拥有伊特鲁里时代至今不知其数的历史遗迹,是一座巨型的露天博物馆。

在车站,女儿买了张罗马地图,凭着一册《走遍世界——欧洲》和这张地图,东弯西拐,找到了所订的中国人开的旅馆,女主人笑盈盈地打着招呼,很殷勤地帮着提行李。

11日早上一出门,女儿将我们首先带到了古罗马露天竞技场,也称斗兽场。斗兽场宏阔显赫,令人惊悸。我们在教科书、电影、电视的镜头里,经常见到它,今亲眼目睹,仍震撼不已。它是世界八大名胜之一,古罗马的象征,建于公元一世纪,能容纳5万人观赏猛兽与斗兽士或斗兽士之间凄惨悲壮的角斗,中场休息时间则安排处死人犯,约有70万人在这里死于非命。若恢复它的原貌,即使在今天也可以算是一流的娱乐竞技场。北面有载塞维罗远征波斯的凯旋门,南面是蒂都东征耶路撒冷的凯旋门,不远处还有君士坦丁战胜尼禄的罗马最大凯旋门。

宽阔的帝国大道两旁建有元老院、神殿、贞女祠、万神庙等,东边的特拉亚诺市场,是古罗马的商业中心。游走其中,流连忘返,转眼间已近中午,我们向女儿提议:光靠步行所见有限,不如乘车游览看的更多,反正有票卡乘车无需再花钱。于是我们坐了几趟车,随意游玩着。整个城市到处可见由著名艺术家建造的宏伟历史建筑、广场、喷泉、教堂和方尖碑。当天,我们还游览了国家广场、威尼斯广场、台伯河、万神殿和许愿泉等。谚语有“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同样可以说,罗马不是一天能看够的,更不是一天能说完的。

次日,我们坐地铁来到梵蒂冈,放眼望去,果见一派华丽气象。这个国土仅0.44平方公里人口不足1千人的国度,是全球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国家,但它在政治和文化等领域却拥有着世界的影响力。我们来到能容纳30万人的圣彼得广场,中央是高耸的埃及方尖碑,两旁各有一座喷泉。广场两侧弧形的大柱廊,有200多根很粗的大石柱,柱廊顶上装饰有100多座雕像。圣彼得大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可容纳近6万人同时祈祷。右边的大门有教皇卫队守卫,他们都是瑞士人,这源于16世纪初一场血腥的梵蒂冈保卫战,180多名瑞士卫兵为保护教皇而战死在教堂门外,当时的教皇非常感动,于是决定世世代代雇佣瑞士卫兵保卫教堂。君瑜租了个圣彼得教堂游览语音解说器,进入教堂后,她一边把解说器伸到我们耳边,一边作着解释性、补充性介绍。教堂内部呈十字架形状,中心点的地下是圣彼得的陵墓,地上是教皇的祭坛,上方是金碧辉煌的华盖。顶部的圆穹布满精美的图案和浮雕,一束阳光从圆穹泻下,给肃穆幽暗的教堂增添了神秘,仿佛那圆穹就是通向天堂的大门。左右两边是一个接一个的小殿堂,室宇精美,铺陈华丽,收有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贝尔尼尼等大艺术家的壁画和雕塑。一进教堂,女儿将我们引至右侧的法国国王小礼堂,指着《悲痛》雕塑如数家珍地讲述:耶稣断气后,圣母将儿子抱在怀里,陷入深深的悲哀之中。雕刻家所创造的圣母体现了青春的永恒与形象的不朽性。大理石在米开朗基罗榔头和凿子下十分柔顺,随心所欲地雕刻出光滑的人体和折褶繁复的衣纹,透过细微的动态表情,窥视到雕像内的情感,赋予大理石以鲜活的生命。还未参观到一半,我就走迷失了,耽误了不少时间。为了弥补损失,女儿便引着我到教堂的各主要景点走了一遭。

虽说基督教与佛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但我却不甚了了。广义的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新教和东正教。我国早在唐朝即有基督教传入,名为景教,但没有传播开来。以经邦济世、治国富民为己任的孔夫子,对装神弄鬼、吓唬老百姓的雕虫小技,是颇不以为然的,故有“不语怪、力、乱、神”、“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祭如在”、“非其鬼而祭之,谄也”等言论。一般的士大夫和读书人,往往是“敬鬼神而远之”,更难以接受那位赤身裸体被钉在十字架上的耶稣基督及其门徒的说教。实际上天主教的那一套也实在融化不了、更超越不了比耶稣还早500多年的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近二三百年来,罗马教皇们与中国政府的关系一直不和谐,如康熙对罗马教皇粗暴指责清朝的行为十分不满,斥责说:“尔西洋人不解中国文字,如何妄议中国道理之是非?”下令“以后不必西洋人在中国传教,禁止可也”。何况西方传教士大都是伴随着欧洲列强的坚船利炮到中国的,更多的是激起了中国人民的仇恨。作为天主教总部而君临天下的梵蒂冈,因与我国无正式外交关系,自然就失去了对中国天主教的管辖。不过,有传闻说随着新教皇的上任,这种关系有所缓和,有可能出现建交的新局面。

离开梵蒂冈后,向东经过庇护十二世大厅,来到圣天使城堡,然后沿台伯河向南走过圣天使桥,漫步在绿荫清泉之中,树稚新条,奇花炳灼,秀色扑面,美不胜收。旅游观光并不都是款款漫步的轻松,有时还是一项气喘吁吁的苦役。刚才还觉得又渴又累,现在则渐渐的呼吸匀停,心律平缓,身心格外熨帖。我们在纳沃纳广场流连不舍,忽闻水声潺湲,寻声见有三座喷泉,中央“大河之泉”为贝尔尼尼的作品,是把世界四大河流拟人化的艺术杰作。坐车去西班牙广场,步入人民广场,朝博尔盖塞别墅走去,两溜绿篱之间有碎石漫成的甬路,旁有一泓清水,落花浮荡,游客摇动着小船,擦着丛丛水草,惊出几只水鸭。这里一切都清朗宁静美好,使人充分享受到跋涉者走进舒适庭院的愉悦。在花园中穿花度柳,一家人体会到优雅的散步乐趣。然后到维多利亚圣母堂坐片刻,据介绍说这里是让人能够思考宗教观、死后世界的神圣场所。在返回旅馆途中,我们慕名去了一家意大利冰淇凌百年老店,坐下品尝,味道真不错。

6月13日是我们罗马行的最后一天,去了卡拉卡拉浴场、真理之口、台伯河小岛的教会医院、罗马废墟、圣彼得锁链教堂等。这些景点各有各的亮点。建于公元200年左右的卡拉卡拉浴场是世界上最大的浴场之一,长375米,宽363米。前沿和两侧前中部是店面,娈童和妓女也在这里活动,两侧的后半部里有演讲厅和休息厅。在巨大的圆顶屋下,有游泳池、桑拿池和冷水池,可容纳1600人,周围布满珍奇的植物、精致的雕刻和巧夺天工的镶嵌图案。锅炉房、仓库、奴隶和仆役休息室都在地下,地下还有些过道,奴隶和仆役从过道到浴场各部分去服务,保持浴客眼前清静。浴池内还有图书馆、健身房、花园和会议室。浴场是罗马人社交生活的重要场所,不管是平民还是皇帝,都会频频光顾。从废墟残存的图案中依稀可以想象出往日的繁华。中国有个华清池,想必也是玲珑精致的,那只是专供皇家享乐,与百姓毫不相干。从卡拉卡拉浴场遗址中,可以读出当今意大利人追求时尚、讲究享乐、甚至有些奢靡的历史渊源。人生嘛,总得有点诗意,有点浪漫,无可厚非,只是我们仍免不了有些嘀咕。华清池款款温柔地将唐明皇送上了巴山蜀水,偌大的罗马帝国几乎是在澡堂里“泡”掉了。据说古罗马之后,西欧一个澡堂子也没有,这两年才开了几家,不过,澡堂老板都是中国人,服务对象也是中国人,特别是那些内地来的公务团组。

每游一地,君瑜都事先做足功课,阅读有关书籍,查找网上资料,设计好旅游路线,做好日程安排。虽奔波劳累却又井然有序。透过客厅的书橱,可以知道她好出行,爱旅游。女儿游览的景点是有选择性的,偏于那些有人文内涵的。她曾在圣彼得锁链教堂的“摩西”雕塑前凝视良久,米开朗基罗塑造了一位体格强健的老年智者,正处在情感与理智尖锐冲突的瞬间。我们曾到一处教堂休息,正赶上做弥撒,主教叽里咕噜,下面的人也跟着时而合手默默祷告,时而齐声诵读,时而跪着忏悔。我们不明其意,但心头却不由自主的紧了起来,仿佛感到了上帝的存在。当我们傍晚赶到火车站,女儿借说去买点东西,径直又重新去了那教堂一次,是想看看那里收藏着的贝尔尼尼的一件雕塑。

意大利人对观光景点的包装煞费苦心,千方百计给这些历史陈迹、断壁残垣注入一种生机,一种人文内涵,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有些做的太过,像真理之口及科斯梅丁圣母堂,几乎无景可观,只靠一个故事作噱头,竟然还被称作著名景点。至于许愿池背对池水丢下4个硬币,便可以实现四个愿望的说法,则完全是市政府的敛财之举。你玩罗马,兴许罗马也在玩你。

意大利外来移民近240万,占百分之四强,中国有11万多人,中心车站附近的一些街道上有中国人开的许多店铺,这只是开始,应该还有戏。坚忍不拔、吃苦耐劳是中国人的优势,在竞争中不会永远处于落后地位。

罗马的上上下下都是石头,石头的宫殿,石头的教堂,石头的拱廊,石头的圆柱,石头的雕塑,石头的喷泉,石头的路,石头的人。石头,清冷、沉厚、坚实,罗马人用石头创造了令人惊叹的空间,创造了石头的城,力量的城,不朽的城。

意大利八日行,看了个表象,看了个热闹,对于像我这样无专业背景,加上在文化和语言方面存在障碍的东方人来讲,除了浮光掠影、水月镜花,还能冀望什么呢?虽只是留下了一点盲人摸象般的印象,但终比李白“梦游”之类要强许多。何况它是一枚多汁的橄榄,一部读不透的大书,更何况它力图给游客的是一张经过装扮的假面孔。当登上从罗马飞往苏黎世的飞机时,一种说不出的滋味蓦地袭上心头,我茫然若有所失。曲终人散,惘辋地免不了有些伤感。我们的逗留很短暂,也只能短暂,不可能永远,也没有永远。不管是知多知少,我总算与罗马有了点缘分,在这个上演过波澜壮阔人间活剧的古罗马帝国发祥地,玩了一会儿,瞅了那么几眼。嘶鸣的战马,猎猎的旌旗,如雷的呐喊,血染的风采,这些孩提时代对罗马伟大壮丽的想象,仍影影绰绰,残留梦中,追寻梦境已成为一种焦渴,愈蓄愈炽。早年对罗马那种朝圣般的热忱,在垂垂老矣之际竟能有所释怀,这不能不给人以宽慰。但这不是我的能力,我要感谢我的女儿——君瑜。

二○○○九年六月于瑞士黑尔布鲁格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422142.html

上一篇:毛矛:千古风流今犹在——意大利手札三则(2)
下一篇:[转载]科学史研究向何处去?——再论科学史学科独立与学术自主
收藏 IP: 120.231.248.*| 热度|

2 郑永军 宁利中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07: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