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现代中医:西学东渐与中医学的转型和瞻望(1)

已有 517 次阅读 2023-12-29 09:20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近代以来,伴随着现代医学以及现代科学的植入,中国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中医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千年大变局的核心事件,也是势不可挡的历史潮流。

在这场变局中,与现代科学摧枯拉朽不同的是,传统中医在现代医学的席卷下,坚强地存活了下来(有人称之为科学史上的奇迹),甚至赢得了“中西并重”的地位。这种地位的持续性如何?进一步的应对有哪些策略?或许仍然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引言:“现代中医”与“第三代中医”

38年前,我们组织了《第三代中医论丛·前途与命运的思考》(图1,湖北中医学院研究生会、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会主编),创办了学生社团“湖北中医学院现代中医研究会”以及学生刊物《现代中医》(图2),也是对这种潮流的呼应。


图1  《第三代中医论丛·前途与命运的思考》封面


图2  《现代中医》封面

时任湖北美术学院院长尚阳教授设计:古老阴阳图被熊熊烈火锻炼,即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1985年11月1日,我的日记中留下了当年的“征稿启事”,我们是这样理解“历史责任感”的:

本书取名为《第三代中医:前途与命运思考》。因为第三代中医最关切中医的前途和命运。

对于第一代中医,尽管他们也考虑(甚至当今把握着)中医的前途和命运,尽管他们也忧心忡忡,疾“乏人乏术”之苦。但他们毕竟可以坦然地说:我们这一代已经走过来了,这接力棒应该而且必须交下去!

对于第二代中医,尽管他们也渴望中兴、渴望开拓,但他们毕竟也可以说,我们最宝贵的年华却处在最艰难的时期,现实中承上启下的担子已经够重了。

那么第三代中医呢?我们意味着来日方长,意味着未来中医。中医的前途是我们的命运,我们不想,谁想?!我们不干,谁干?!什么是“历史责任感”?只有充分认识这几个字的份量,才能肩负我们的使命。

悠久的传统科学正向我们手中移交。然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第三代中医面临着巨大的信念危机!

信念的建立和巩固,不在于空洞的说教,不在于一时的热情和冲动,不在于美好善良的愿望和遐想,而基于可供信服的事实,在于实事求是的理性分析。坚定的信念得助于基本事实客观分析的升华——清晰的方向和目标。坚定的信念是所有科学巨匠成功的前提,如果我们蹉跎岁月,如果我们碌碌无为,中医的未来就会黯淡无光。

《第三代中医:前途与命运思考》是我们自己的思考,旨在聚全国青年中医精英的智慧和理性,思考我们的学科结构、发展潜力、理论惯性、突破方向......。相信,观念的进步能够改变学科的格局,我们的思考将集聚巨大的能量,产生深远的影响。中老年专家已经有了《中医学2000年展望》,他们正看着我们,新一代与老一代中医的见解有什么不同?但无论如何,我们的思考将直接影响我们的行为,并且决定未来的中医。

《第三代中医:前途与命运思考》要求来稿密切联系实际,以现实为参照,以历史为借鉴,以理性为原则,进行客观、冷静地思考。观点不拘,形式不限,更希望将多学科知识、方法和精髓与中医学的具体问题融为一炉,切忌“贴标签”式生搬硬套。来稿限8000字以内,请寄“湖北中医学院研究生会”,截止时间1986年6月30日。根据来稿情况,考虑是否分册发行。

1986年5月11日,我的日记中也留下了“现代中医的特征——代发刊词”,这是当年我们对现代中医的理解:

现代是过去的未来,是未来的过去;现代中医担负着承先启后的重任。

一、教育现代化

毫无疑问,现代中医教育是以学院(校)形式为主的。例如:医学分科逐渐精细、明确,使专科的分化趋向纵深化、系统化,且形成了高层次的综合;学生来源于系统的中学教育;又接受系统的西医药基础各专业的训练;学院既是各学科的并存地,又是各学派的并存地,且为全国各院校的交流提供了场所,这有利于革除“各承家技、始终顺旧”“门户之见、医人相轻”之弊,促进了学术风气的转变;学院提供了与其它人文、理工院校、科研机构交流的场所,为学术开辟了广阔的天地。

二、人才多样化

中国没有产生近、现代自然科学,医哲文三位一体的知识结构大约就是古代医家的最佳模式了。与此相比,现代中医人才则表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就个体知识结构而言,不仅学院的医学生可具备数理化的坚实基础,任何一个自学者也受到了现代科学基础理论的熏陶,而且已成体系的现代科学技术网为每一个中医人才的知识结构的拓宽提供了深厚的基础;从群体结构看,这个时代也是人才辈出的时代,有精于“小学”又能站在现代高度的经学大家,有汇通中西、善于辨证识药的临床大师,有兼通古今、博采“他山”的后起之秀,还有身在中医界或热心中医药的它学科有识之士。中医人才的多样化特征为中医学与自然哲学的分化以及与现代技术的进一步结合,为中医从一门描述性科学向定量化、精确化科学过渡,为中医走向世界、走向未来积蓄了力量。

三、理论科学化

现代中医不满足于古人对物质的直观、猜测性认识,已经从化学成分的组成、结构来考虑药物的功效;从人体的生化过程(包括细胞水平、分子水平)来考虑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药物作用,如微量元素的探讨、中药成分的分析、病理解剖的认识、物质代谢的研究等等。现代中医不满足于取类比象和经验总结的简单方法,已从可控试验,多元分析来考虑现象与本质、环境与客体的联系,例如对证候、治则、病理、方药的研究,对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等等。现代中医不满足于中医学的传统模式,已从逻辑学的角度,为实现基本理论的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正确、论证严密做出了大量工作,体现在教材、著作、论文、学术争鸣等之中;已从现代“三论”的角度对中医学的合理内核进行了发掘,提供了理论体系新模式的构想;已从辨证唯物主义的高度,对传统理论进行新的阐释和评价,对医学发展的方向、战略提供了新的见解,对新技术成果、新科学理论采取了拿来主义的利用(如电子计算机、耗散结构理论等)。

四、诊治规范化

若要为古代医案作一个评价(并非问难于古人,亦非完全否定古人的临床经验),只能说可信限不高,重复性差。为什么呢?首先是古代多为个案报导;二是临床资料不充分,三是多为主观症状缺少客体指标,四是缺乏疗效的多因素分析,五是语言描述的失真。这从反面说明现代中医的临床研究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临床思维的辨证指导,四诊的客观化、定量化研究,显证和隐证相结合的诊断标准,临床资料的统计学处理,治疗效果的多元分析,中医电脑的临床运用等。

五、科研社会化

虽然医疗本身是一种社会性的活动,但与小农经济相适应,古代的医学研究在以师带徒、个体开业的前提下,仍以分散的无组织状态为主。现代中医则有学院、医院、科研单位三位一体的研究机构,其社会化程度必然是大大地提高了。这表明在协作性、计划性之加强(如国家攻关、集体著作、全局招标、科研协作等),学术会议、学术组织、学术刊物之增多,出版量、交流网之庞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当然,也许有人要提出,这又怎么解释近百年中医学“徘徊不前”的局面?怎么解释中医医疗范围相对缩小的趋势?我们觉得,从横向看,这是西方医学、现代科技的惊人进步对现代中医提出的挑战;而从纵向看,现代中医则对其传统模式也提出了挑战,尽管成果之多,有离异传统体系的倾向。

或许,感知敏锐,情绪高涨,是年轻人的特征;自以为是,目中无人是年轻人的天性。那时候,一代天骄的大学生豪情万丈,乘改革开放的东风而来,备受社会各阶层恩宠。自然而然地,怀揣“时间开始了”的壮志,做“天将降大任于己身”的梦想。但是激情之后,走回老路是绝大多数人的宿命。问题是,这么多年过去了,经历磨砺之后的我们,如何看待当年的事情,以及如何延伸自己的思考?

轴心时代的余晖(未完待续)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415760.html

上一篇:[转载]郑言:《中医学体制的近代转型研究——基于医学与国家关系的分析》摘要与目录
下一篇:[转载]《中医学体制的近代转型研究——基于医学与国家关系的分析》导论(1)
收藏 IP: 223.74.153.*| 热度|

3 郑永军 汪凯 农绍庄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3: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