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武昌桂家(4)

已有 2384 次阅读 2023-7-23 21:17 |个人分类:谈情说爱|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儿子桂质庭支脉

桂质廷(图8,1895-1961)出生于荆州的“小洋楼”,青年时代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1914年由清华留美预备学校保送美国留学,先后获耶鲁大学物理学学士、康奈尔大学理学硕士、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回国后相继在北京协和医院、长沙雅礼大学、沈阳东北大学、上海沪江大学任教。


图8  桂质廷教授塑像(左)及他的小儿子桂希恩夫妇和两个女儿桂庐音、桂嘉年(右)

201519日上午,“桂质廷诞辰120周年纪念展”在珞珈山“十八栋”揭幕

1930年任武昌华中大学理学院院长兼物理系主任。当时中国内地磁测量工作多由外国传教士垄断,为打破地磁测量受制于人的状况,从1931年起,桂在获得美国华盛顿卡内基研究院地磁学部资助后,不辞辛苦,利用节假日对全国各地进行地磁巡测和研究,系中国从事该项研究工作第一人,为日后中国地磁现象的独立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1935年应邀赴美卡内基研究院短期工作,对“极区磁扰日变化与经度的依赖关系”课题发表研究结果。1937年在华中大学首创中国空间电离层常规垂直探测工作,观测结果表明,武昌上空电离层F区电子浓度大大高于根据纬度效应所预计数值,引起国际电离层科学界的广泛重视。

1939年受聘于国立武汉大学,先后任理学院院长、物理系系主任。1943年访美,1945年回国,带回一部当时最新式手动电离层垂直观测仪,并于1946年1月1日零时开始连续观测,正式创建武汉大学游离层实验室。

撰成关于1948年5月9日日全食对武昌电离层的影响及有关SP电流系的论文,辅导学生撰写《关于F2层临界频率受地磁控制而形成赤道异常》的系列论文、通讯,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1949年国际著名学术刊物《地球物理研究学报》特聘他为,与各国权威学者共同组成部。

新中国建立后,1951年参加上海徐家汇天文台电离层观测仪检修,设备报废后,领导武汉大学有关部门承接复制设备工程,1952年完成,运送上海投入运转。1954年负责高空物理学研究,于武大校内建立地磁台。

1955年被聘为中国地球物理所兼职研究员,确定将“电离层与电传播”作为武汉大学地球物理的主要研究方向。领导筹建武昌电离层观测台和武昌地磁台,曾连续作出近3个太阳活动周期的正规记录。

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任湖北分会副主席。同年当选为武汉市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连任第三、四届代表。1957年被中国科学院聘任为国际地球物理年中国国家物理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著作有《地磁及电离层电波传播》等。

桂质庭在康奈尔大学结识了美籍华人许海兰。1920年,桂质廷先期回国。次年,许海兰也毅然放弃美国国籍,来到上海与桂质廷结婚。据2018-05-11 10:00《上海儒学》郭齐勇的文章“怀念王元化先生”介绍:

许海兰教授祖籍广东新宁(今台山),生于美国纽约。他的父亲与孙中山相过从,母亲是美籍荷兰人,故许先生有一半荷兰血统。许先生1920年毕业于美国康奈尔大学文学院,1921年回国,长期从事英语语音研究与教学。

实际上,许、桂两家都有教会背景,都是名门望族,有不少喝洋墨水的学者。被誉为“世界平民教育运动之父”,与陶行知先生并称“南陶北晏”的乡建教育家晏阳初就是许教授的姐夫。1917年,晏阳初在当选耶鲁华人协会会长期间,结识了纽约华人牧师许芹的女儿许雅丽。许海兰的姐姐许雅丽1920年来到上海,在女子体育师范任教。1921年,晏阳初与许雅丽,桂质庭和许海兰可能同时在上海结为伉俪(图9)。1980年8月8日,许雅丽突发心脏病医治无效逝世;许海兰的去世时间,目前暂未查询到。《百度》有载:


图9  两对夫妇(左为晏阳初与许雅丽,右为桂质庭和许海兰)

晏阳初(1890-1990)祖籍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三江镇中兴村五社,1913年就读于香港圣保罗书院香港大学前身),后转美国耶鲁大学,主修政治经济,1918年毕业;1919年入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攻历史学,获硕士学位;1944—1945年,美国锡拉丘兹等三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1923—1949年长期担任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总干事;1940—1949年在重庆歇马镇创办中国乡村建设育才院(后名乡村建设学院)任院长,组织开展乡村建设实验;1950年离开台湾赴美国;50年代以后,协助菲律宾泰国危地马拉哥伦比亚加纳等国建立乡村改造促进会;60年代在菲律宾创办国际乡村改造学院,任院长及该院理事会主席。1990年1月17日病逝于美国。至今在河北省定州市东亭镇还有以晏阳初先生的名字命名的一所综合国办高级中学。

据武大外文系1944级校友在武汉大学校友总会的文章——“记乐山时期的武大附中高一班”介绍:

许海兰老师是武大理学院院长桂质廷教授的夫人,40出头,是生长在美国的中美混血儿,外形上白种成分多些;她能说点带湖北味的普通话,把“吹出”念作“吹渠”“紫竹”念作“紫菊”;英语是她的母语,自然漂亮流畅。她终身从事英语教学,从20世纪40年代起就是武大外文系教授。她性格活泼开朗,讲课富于表情、生动有趣,板书也很漂亮。她选的教材都简短流利、琅琅上口,易学、易记,易用,且有趣。她总是想方设法让我们开口说英语,课堂上总流淌着和谐、生动、有趣的氛围,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逐渐吸收了许老师的语音、语调、用词、造句的习惯,学到了比较地道的英语。抗战时期没有英语课本,我们使用过几种“代用品”,高三下学期时索兴采用了复印的《读者文摘》(Readers Digest),我们由此读了好些饶有兴味的篇目。有一个很长的故事叫《我们的心年轻又快活》(Our Hearts are Young and Gay),文笔生动、风波迭起,她讲到有趣的地方时不禁哈哈大笑,且笑且讲且掏手卷擦眼泪,同学们自然也满堂欢笑,我们的英语课变得如此地妙趣横生;加上频繁的书面作业和系统的语法训练,许老师在短短的两年里为我们的英语听力和阅读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我们班英语成绩非常整齐,进入大学后大家就能查着字典不费力地阅读各种专业书籍,能将英语用作学习新知识的工具了。因我们在高中时就已在使用《范氏大代教》和《达夫物理》作参考书,这在当时已是相当难能可贵的了。

1995年,由武汉大学校友桂质庭亲属捐资19.5万元设立桂质庭—许海兰奖学金,奖励电子信息学院、外国语言文学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学生。

2008年,原《荆州日报》主任记者陈礼荣曾经收到过桂质庭大女儿桂湘云的一封信(图7),信中介绍了他们兄妹的情况:

“我有一兄一弟和三个妹妹,姊妹兄弟共六人,我是排二。我的哥哥桂继鹏,1922年生是纪念祖父桂美鹏而得名。他毕业于东吴大学物理系,1949年赴加拿大留学,后在加拿大以大学教书,已于1997年去世。我弟弟桂希恩,原名桂稀恩,1937年生,因纪念我祖母江太夫人七十寿辰,‘人生七十古来稀’而得名。二妹桂华珍,1930年生于武昌华中大学。三妹桂庐音,1933年生于庐山。四妹桂嘉年,1941年生于四川乐山(又名嘉定)。我自己是1926年生于生于湖南长沙,故名湘云。我丈夫屠善澄,浙江省嘉兴人。我们于1948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同学,1949年结婚,1956年回国,善澄自60年代从事航天方面的工作。”

1.jpg

图10  2008年,桂湘云给《荆州日报》主任记者陈礼荣的一封信

关于桂质庭和许海兰的大儿子,他的表弟杨乡根据自己母亲王元美的讲述和日记写下的《我所知道的曹禺与郑秀》一文:那时曹禺正在写《蜕变》,剧中丁大夫的儿子,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丁聪,就是以我表舅桂继鹏为原型。那段时间曹禺和吴祖光、张定和常到我家聊天,桂继鹏只有十五六岁,由于他有外国血统,长得很帅,活泼可爱,充满朝气,常常引起一片欢笑,他们都愿意与他一起玩,给他起了个外号“洋人打哈哈”。他1949年赴加拿大以后,其家庭相关情况未能检索到。

桂、许的大女儿即桂湘云,是我国为数不多的著名女数学家,长期工作在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应用数学研究所,曾经担任中国运筹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秘书长和第二届理事会常务副理事长,为中国运筹学会的成立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她与复旦大学的胡和生院士、清华大学的王小云院士、研究微分方程的肖玲教授、研究计算数学的黄艾香教授等齐名,都是老一辈女数学家的杰出代表。

她老伴屠善澄院士是我国人造卫星工程开拓者之一,中国自动化学会的创建人之一。1948年1月,屠善澄赴美留学康奈尔大学,期间遇到了他的终身伴侣——出生在湖南的湖北姑娘桂湘云(图11-12),一个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他数学系的学妹。他们共有四个儿子(都曾经工作在美国的公司),二儿子叫“怀祖”,因为出生时父母正在为回国做准备。“怀祖”的意思就是怀念祖国,可见老一辈科学家的拳拳赤子心。

图11  屠善澄和桂湘云的合影照


图12  2021年5月31日,中国运筹学会领导看望桂湘云先生

屠善澄(1923-2017),浙江嘉兴人,自动控制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科技委主任。屠善澄于1945年毕业于上海大同大学电机工程系;1948年,赴美留学,进入康奈尔大学主修电力系统专业,同时还读了自动控制和应用数学课程。1949年,屠善澄在康奈尔大学期间,娶了来自湖北小自己三岁的师妹桂湘云为妻。1953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他们因为第一个孩子刚出生,没能马上回国。他在康奈尔大学一直想要回国,他的第二个儿子叫“怀祖”,寓意怀念祖国。1956年,屠善澄夫妇带着两个孩子回国。1956年回国后担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室主任;1961年中国自动化学会第一任秘书长;1968年调到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北京控制工程研究所;1985年,屠善澄的实验通信卫星及微波测控系统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987年2月,被任命为“863计划”航天技术领域专家委员会首席科学家,获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88年,担任航天部第五研究院科技委主任、研究员;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7年5月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屠善澄长期从事导弹、卫星、载人飞船控制系统的研究、设计工作。

笔者没有找到他们的二女儿桂华珍的相关资料,只搜索到他们三女儿桂庐音是武汉大学二附小荣休教师,四女儿桂嘉年是武汉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退休教授(图13)。据2015-05-05《楚天都市报》报道,刚刚度过九十岁华诞的查全性院士(査第一个向邓小平建议恢复高考制度的人),在武大十八栋迎来了一群青少年时期的小伙伴:武大老教务长皮宗石之子皮公亮,武大农学院老院长叶雅各之女叶禧宁,武大理学院老院长桂质廷与外文系老教授许海兰之女桂庐音、桂嘉年。查院士的父亲查谦曾是武大理学院院长,后来出任华中工学院(今华科大)首任院长。他们幼年即随父母入住武大十八栋,是武大名副其实的“学二代”。

2zic87yhlz.jpg

图13  桂庐音、桂嘉年与当年小伙伴的合影照

前排左起:皮公亮父子、查全性和夫人、桂嘉年;后排左起:陈一周和夫人、桂庐音、皮公亮夫人、叶禧宁

经检索,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武汉大学基督宗教与西方宗教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车桂(1958年生)是桂庐音或桂嘉年的女儿。她曾经获得北京大学理学学士(理论物理),武汉大学哲学硕士(外国哲学),武汉大学哲学博士(外国哲学)。并于加拿大维真学院(2000―2001)、香港中国神学研究院(2003―2004)做过访问学者。在《哲学与文化》《世界宗教研究》(靠前期刊)《学术月刊》《武汉大学学报》等靠前外重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著有《吉尔松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拉纳先验哲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阿奎那三一学说研究》(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

最后,仅以《百度》简介请出笔者最崇敬的前辈——桂希恩医生:

1955年,桂希恩毕业于武汉大学附属中学(武汉市武昌区昙华林117号,现武汉市第十四中学);1960年,毕业于武汉医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疗系,后志愿赴青海省从事地方病防治及临床医疗工作;1976年,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原湖北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感染科从事传染病临床医疗、教学及科研工作;1981年,到美国进修学习,第一次认识到艾滋病病理和临床表现。此后再次赴美进修。

1999年7月,到河南省上蔡县文楼村调查不明原因的传染病疫情,发现该传染病是艾滋病,随即向河南省上蔡县政府报道疫情的严重性,但未获理睬。相反,河南省当地政府以“破坏了上蔡县的形象,影响了上蔡县的经济发展”为由,宣布桂希恩为“不受欢迎的人”,并强行阻拦他进村开展更多调查。为了尽早获得该村疫情更详细的第一手资料,他被迫秘密进入上蔡县,并在多位热心村民的帮助下悄悄深入文楼村调查。同年10月,带着上蔡县文楼村的详细调查报告去北京,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汇报疫情的调查结果,得到支持。

2000年,继续赴河南省调查艾滋病疫情,依旧被当作不受欢迎的人。有当地官员认为,桂希恩作为湖北医生,“不该管河南的事情”。后到其他地方调查艾滋病疫情。

2001年,将5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带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做全面检查,却引发一些周围人群的恐慌。为了证明艾滋病不会通过普通接触传染,打消人群的顾虑,将这5名患者带到家里同吃同住(图14)。被媒体报道后,桂希恩广受赞誉,此后致力于艾滋病的预防工作。


图14  桂希恩将患者带到家里同吃同住

2004年2月28日,因其在艾滋病教育、预防、关怀等方面的卓越成就,成为贝利马丁基金会(Barry & Martin's Trust)颁发的2003年度贝利马丁奖(Barry & Martin's Prize)唯一得主。基金会创办者英国人马丁·哥顿(Martin Gordon)亲自来到武汉市为他颁奖。

从2004年开始,桂希恩先后开设了湖北省基层骨干医务人员培训班、卫生部艾滋病临床医生进修班。

2005年2月17日,中国中央电视台第三届“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揭晓,桂希恩成为2004年度十大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2005年,被国务院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

2005年9月9日,在2004年度湖北省科技奖励大会上,桂希恩摘取了湖北省最高科技奖——湖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奖金50万元。省科技厅在桂希恩的获奖材料中写道:他始终跟踪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地方病、传染病,始终深入农村,深入疫区,其研究紧密结合实际,其成果直接服务社会。

2005年10月底,美国《时代》周刊评选出全球18名医疗英雄,其中之一就是桂希恩。

2010年,他被湖北省政府授予“人民医学家”荣誉称号等,获得了广大患者和同仁的认可。

2013年12月1日,桂希恩教授赴京参加了由国家卫计委主持召开的防艾座谈会,汇报了艾滋病防治工作。

2022年6月11日,桂希恩教授获2022年度吴阶平医学奖。

四女儿桂质良支脉(未完待续)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396373.html

上一篇:武昌桂家(3)
下一篇:星言星语和星月(275):深圳图书城
收藏 IP: 120.229.67.*| 热度|

2 武夷山 张晓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15: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