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武昌桂家(2)

已有 1811 次阅读 2023-7-22 17:36 |个人分类:谈情说爱|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大女儿桂月华支脉

如今圣公会老建筑还遗存在北京、南昌、福州、武汉等地,其中武昌昙华林的“圣诞堂”是美国圣公会在武汉兴建的第一座教堂。它位于湖北中医药大学老校区内,不仅是许多中医人多年朝夕相处的一道景观,还是1983年中南五省会考的辅导教室。当时三个大班近300人济济一堂,我也在这里度过了两个月的青春时光(图4-5)。


图5  1990年代(左)与2000年代(右)的圣诞堂


图6  两张相隔40年的合影

左图为1947年华中基督教协进会的合影,右图为1986年3月22日湖北中医学院研究生会成立合影  

由于该教堂落成开堂在1870年12月25日,因而它得名叫圣诞堂。吴琦幸在“为我的老师王元化先生作传”一文在提到:“他出生在武昌陶家巷,但他不知道的是,旁边就是曾兰友主持的圣公会三一教堂,其规模之大、建筑之精,在当年的武昌首屈一指,至今还是重点保护建筑。王元化生下来就在这个教堂中受洗,他的名字则由曾兰友所取。”

1910年建成的圣公会三一教堂位于武昌司门口,离陶家巷不远,与湖北中医学院以及附属医院所在的花园山和昙华林也不远。可见,陶家巷就是桂美鹏的武昌老家,他的大女儿桂月华的唯一儿子也是在这里出生。

王祖承刊登在《上海精神医学2011第3期文章,“记中国第一位女性精神病学专家——桂质良教授”中描述:“大姐桂月华(1887-1986)年轻时师从北欧传教士学习并入圣玛丽校读书,后嫁给王芳荃(字维周1880-1975)。王芳荃在1906年东渡日本,在日本志诚学校开课教授英语。1911年回国,于1911-1928年在清华大学教授英语。后再留学美国就读芝加哥大学获教育学硕士。”他们家的成员如图5(图片来自《王元化传》):


图7  王芳荃(左)与桂月华的全家合影照(右,1931年)

右图:前排为小女王元兆(毕业于圣约翰大学)、儿子王元化、三女桂碧清(毕业于上海幼儿师范学校)、后排为大女王元霁(毕业于燕京大学)、王芳荃、桂月华、二女王元美(毕业于燕京大学)

他不仅将子女教育得好,还帮助了像王房全那样的苦孩子。王父是个聋哑人,在沙市码头当搬运工。王母也只有一只眼,靠给人干杂活补贴家用。后来桂牧师让王母到教堂帮忙,借她房子住,每月还给她5块大洋。在王房全12岁那年,桂牧师又送他去宜昌教会学堂读书,后来又资助他去上海读圣翰大学。王房全后改名王芳荃,在上了清华学堂后又去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归国后在清华大学当注册部主任兼英文教授。桂牧师很喜爱王芳荃,后将大女儿桂月华许给了他,他俩生的儿子就是日后名满上海滩的文化人王元化。

桂碧清是桂月华的三女儿,因从小过继给自己的妹妹而改姓桂。南方周末》2009年5月13日文章“姐姐眼里的王元化”(桂碧清口述,陈怡整理),介绍了她妈妈的情况:

我家祖籍湖北江陵,外公桂美鹏是基督教圣公会鄂西片区(湖北沙市至宜昌一带)的第一位华人牧师。他曾就读于约翰书院,旧学根底很深,但又像当时许多受到西学东渐影响的士人一样,对西方有朦胧的向往。和许多中国传统乡绅不同,外公把自己闺阁中的女儿——我妈妈桂月华送到了上海,在教会办的圣玛丽亚女校接受新式教育。

妈妈从小记性好,人也很能干,常常一边背着古书《天雨花》,一边轻轻地拍我们入睡,她特别喜欢书里聪明的女主角左义珍。爸爸是外公教会教友的儿子,从小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由教会资助到上海圣约翰大学就读,后任清华注册部主任兼授英语,由清华公派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

弟弟快满一岁的时候,我们全家随父亲搬到清华园南院12号的教职员宿舍。当时学校里的中国教授大都住南院,拖长辫子的王国维住在南院的中式房,陈寅恪、赵元任等学者和校长梅贻琦一家住在南院的洋房里。北院住的大多是外国教授。清华园里的中外教授常常一起开Party,我们也交了很多同龄的小朋友,常常一起到清华的大礼堂排戏。清华园里中国人、西方人相处愉快的空气,深深印在了童年我们的脑海里。

2012年,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幸福康乃馨》是上海女性丛书《玉兰正盛开》、《曼妙的玫瑰》、《芬芳紫罗兰》、《绚丽郁金香》的姐妹篇。书中讲述了张瑞芳、秦文君等19位上海优秀女性的故事,其中就包括桂碧清的“昙花开时,我通知你来看花”。文章的几个小标题是:路尽头、花开处,余香袅袅;玫瑰葡萄、留声机和PARTY里的童年;从卖草帽到“抢帽子”;中国第一套儿童节目的播出;她把《白毛女》传到了苏联;花开在眼前。可见,毕业于上海幼儿师范学校的桂碧清也非同一般。

在《癸酉日记》中,王元化曾追叙从外祖父到母亲的精神影响:

母亲常常向我们诉说的是,做牧师的外祖父和他的圣公会教堂,以及寄居他家的那些师爷们。外祖父的两个妹妹,一个嫁出去了,因丈夫不良而忍受着折磨。另一个则是心肠柔软,极富同情心,往往倾自己所有,甚至不惜脱下陪嫁的金镯去周济穷人。她一见到别人受苦受难就忍不住流泪,以至终于哭瞎了双眼。还有邻居家的那个可怜的养女,每天天不亮,就拎着饭篮里面盛着粗粝的饭菜,摸黑赶到纺织厂去上班,她因害眼病,眼边一圈全烂了......这些故事在我们的幼小的心灵里,曾激起不少感情的波澜。

母亲名桂月华,记忆力很好,又对于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背诵得许多古人诗词以及清代闺阁诗人所作弹词,她还能助丈夫润色中文函牍、与他诗词唱和。但是桂月华可不像那些旧时的闺阁才女。她热情干练,有主见,富于爱心,也与元化父亲一样,信基督,甚至有更道地的传教士家庭背景。

下面,以《百度》为主,简述桂家大女儿桂月华支脉的几个主要人物:

(1)王芳荃,男,清光绪六年(1880年)6月出生在沙市一个清贫的家庭里,因家境困厄,生活拮据,他自幼即白天打工,晚上读书,直到17岁那年,才得到教会资助,赴沪就读于圣约翰大学

1902年,王芳荃从圣约翰大学毕业,先后在湖北宜昌、江苏如皋教书。1906年他回家结婚后即受聘于日本东京志成学校,携新婚妻子桂月华远赴东瀛从事英文教学;1910年,他回国任教于武昌文华大学。1911年,清政府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开办清华学堂,经学部遴选,王芳荃作为首批录用人员,奉调到北京在该校任英文教师;王芳荃堪称“清华元老”,闻一多梁实秋余上沅等一批现代著名学人,都曾是他的学生。1913年,学校派他前往美国留学,获芝加哥大学教育学院硕士学位。1915年,王芳荃回国,继续在清华学校任教。1928年,因国民政府派罗家伦主持清华大学,他为抵制国民党搞“政训”教育,愤而辞职,远走关外任教于东北大学。其后,国难接踵而至,战祸连年,随着东北大片国土沦陷,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王芳荃随东北大学内迁入关,在国立交通大学北京铁路管理学院(北京交通大学)任英文教授。

七七”事变后,王芳荃与部分交大学生沿津浦路南下,来到上海,打算借上海交通大学借读。未几上海抗战全面爆发,他又到汉口商议复校开学之事。几经折冲樽俎,1937年底当局同意该校与唐山工程学院合并,在湖南湘潭复课。随后日寇大举进攻华中,武汉沦陷,长沙战火弥漫,王芳荃教授带着学生奔波于湘、桂、黔公路上达数月之久,于1939年初始在贵州中部小县福泉(原为平越)安顿下来,复课开学。1944年独山失守,学校再迁至四川璧山丁家坳……抗战八年,正是由于王芳荃带领学校骨干教师颠扑奔走,才使这所当时全面唯一培养铁路管理专门人才的学校得以保全。

抗战结束后,学校复迁北平,大家公推王芳荃领衔成立院务维持委员会,巡逻护校。平津战役打响后,原院长徐佩琨见解放军已攻克天津,先行弃校出走,接着,学院教务长、训导长、总务长皆纷纷南下。为保护学校财产,迎接解放军进城,学院老师、学生、工人公推王芳荃教授领衔成立院务维持委员会,巡逻护校,直至人民解放军进驻北京。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铁路管理学院改转北方交通大学,王教授已年近古稀,便申请退休。铁道部领导见他两次在危难关头,承担救亡重任,挽救了学院,遂授以“研究教授”的殊荣退休,原职原薪待遇不变。

王芳荃教授是我国早期接受西方文化的知识分子群体中一员,早在辛亥革命爆发时,身为武昌文华大学青年教师的王芳荃,就曾亲临火线,抢救新军伤员;在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期间,他就曾将《孟子》全书,翻译为英文,是最先将中国的儒学经典介绍给西方世界的著名翻译家。

1958年,王芳荃从北方交通大学退休,回上海与家人团聚。1975年2月27日,王芳荃在上海逝世,享年95岁。

(2)王元美:桂月华的二女儿,当代女剧作家。1914年8月22日生。幼年先后在北京清华大学附小、成志小学、圣玛利亚女中附小读书。1927年后在北平培华女中、贝满女中读书。1932 年考入北平燕京大学中文系学习。1936年大学毕业后在武汉任中学教员。1938年起先后在四川省立戏剧学校、川剧研究所、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任教。1946年随国立剧专迁回南京,任该校词曲、英语讲师。1948年任上海市师范专科学校英文系副教授。1950年任上海人民艺术剧院编剧。1952 年任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编剧。1959年回上海人民艺术剧 院任编剧至今。早在学生时代就参加业余戏剧活动,曾编写过话剧《小市民》。解放后,与杨村彬等合写的剧本有:《从呻吟到欢笑》《新沂河蓝图》《墙头马上》《毁不了的日记》等,均由上海人民艺术剧院演出。1975年创作独幕剧《在山岛上》。1981年创作大型话剧《鉴湖女侠》(又名《秋风秋雨》,《新剧作》第五期;1983年,湖南人民出版社),曾参加第一届上海戏剧节,获好评。此外,还创作电影剧本《湖上的斗争》《我们的人》等,均拍摄成故事影片,并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资料来自四川人民出版社《中国文学家辞典》)。

(3)杨村彬 (1911-1989)原名杨瑞麟,王元美的丈夫。北京人。中共党员,民盟成员。1932年毕业于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32年毕业于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1938年为宣传抗日战争导演《秦良玉》。1947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江安戏剧专科学校教员、中央青年剧社社长、上海实验戏剧学校教授、苏北军区政治部文艺研究室主任。建国后,历任上海戏剧学院教务主任,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编剧,上海人民艺术剧院编导、副院长、顾问,中国剧协第一至四届理事,民盟第四、五届中央委员和上海市委第七届副主任委员。是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创作的话剧有《清宫外史》三部曲,导演的话剧有《上海战歌》《枯木逢春》等。导演的昆剧《蔡文姬》1979年获全国戏剧会演演出一等奖。1989年11月24日因肺癌病逝于上海寓所中,终年78岁。

(4)王元化(1920-2008),著名文学理论家、评论家、现代作家、著名学者、《文心雕龙》研究学者。1920年11月30日生湖北武昌,曾用笔名洛蚀文、方典、函雨等。1935年参加了“一二九”学生运动,1936年加入“民族解放先锋队”。抗战爆发後,辗转天津、青岛流亡到上海。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江苏省委的文委领导下工作。曾在上海戏剧交谊社工作。后在上海《文艺通讯》负责组织工作。1940年至1941年参加编辑《奔流》和《奔流新辑》。1942年任上海地下党文委。1945年负责编辑《时代日报》副刊《热风》。同年下半年至1946年下半年,负责编辑《联合晚报》副刊《夕拾》。此后在北京铁道学院任中文讲师,在上海负责编辑《展望》杂志。1948年,与出身于苏州书香世家,毕业于暨南大学外文系的张可结婚,婚礼在上海以基督教仪式举行。1949年初《展望》被反动派查封,后又负责编辑《地下文萃》。

解放后曾任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党组成员、上海文艺工作委员会文学处处长、上海新文艺出版社副社长等职。1955年在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中,上海的王元化、贾植芳和彭柏山等人受到株连。至1981年平反昭雪后,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上海市委宣传部部长。中国作家协会和上海分会会员。并任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上海分社(筹备组)领导小组成员,上海文联党组成员,作协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文学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复旦大学、上海师大兼职教授。生前任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杭州大学名誉教授,中国作家协会顾问。2001年,法国的大师级哲学家德里达来中国讲学时,王元化作为大师级学者,受邀与德里达进行了精彩的哲学对话。2004年12月14日上海美术馆展出了王元化的51幅书法作品。2008年5月9日22时40分王元化在瑞金医院去世,享年88岁。钱钟书与王元化两位学界泰斗素有“北钱南王”的称号。

王元化一生著述丰厚,今汇集其著作如表1:

表1  王元化著作目录

书名      出版时间      出版社      备注

抗战文艺》(论文集)1939文线出版社

《文艺漫谈》(论文集)1945,通惠出版社;1985再版,上海书店

《向着真实》(论文集)1953,新文艺;1982再版,上海文艺出版社

文心雕龙创作论》(论文集)1979,古籍出版社;增订版1983

《脚踪》(小说集)1983福建人民出版社

《王元化文学评论选》1983湖南人民出版社

文学沉思录》(论文集)1983,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再版

《文化发展八议》(论文集)1988湖南文艺出版社

《传统与反传统》1990,上海文艺出版社

《文心雕龙讲疏》199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

《清园夜读》1993海天出版社

思辨随笔1994,上海文艺出版社

《清园论学集》1994,上海古籍出版社

读黑格尔1997,百花洲出版社

清园近思录1998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谈文短简1998辽宁教育出版社

《九十年代反思录》(上海古籍,2000年版)

文学风格论》(译文集)1983,译文出版社

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1996,译文出版社(与父亲王维舟合译)

《莎剧解读》(1998,译文出版社(与夫人张可合译)

二女儿桂质玉支脉(未完待续)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396265.html

上一篇:武昌桂家(1)
下一篇:武昌桂家(3)
收藏 IP: 120.229.67.*| 热度|

3 范振英 郑永军 张晓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07: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