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银婚纪念:我们的第一封信

已有 1103 次阅读 2023-7-19 18:45 |个人分类:谈情说爱|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按:那些年,作为院刊副主编(主编是院长)的我,常常为稿件发愁。于是,我从多年的日记中发掘出多篇文稿,还收获了不少稿酬。这次,老同学要我再搜搜箱底,聊聊当年不知晓的故事。我就将其拍成照片,然后转成文字,“在怀旧的年龄做些怀旧的事情”,以纪念我们的“银婚”。

这封信(初稿)带在身边好几天了,我反复斟酌:该不该如此神经质似的冒昧,去撞破一个善良姑娘的平静与和谐?何况,看得出来,她也许早就有自己的心上人,有她的各种快乐和美好;她的气质和人格为她塑造了一种紧靠幸福的氛围,一切都顺理成章!

我相信,让我为之动情的,早有捷足先登了。如果那样,我决不肯越出这个时代的道德规范。尽管我的思想时时突破现实,尽管我要陷入深深的苦痛;如果那样,把它寄回来,忘掉它吧,忘掉这不应有的不快,并谅解一个痴者的唐突。

之所以执意要写,也许因为我的气质。我曾经那样狂热、现在依然执着追求学业上概率小得可怜的成功;生活上,我也发狂地追求那概率小得可怜的近乎纯洁的爱情。一旦认定的事情,就全力去做,以致于忘掉客观的一切。我是个十足的理想主义者,我把一身的希望全寄托在这几乎没有希望的希望上......

于是,我再次提起这笔——你可以把它当作一篇与己无关的小短文来读。

我猜不透天体究竟受什么规律的支配在运行,也难以判断这大地的种种变化偶然还是必然,而人与人的相撞似乎是另有一种超乎自然的力量在操纵。有人说它是命运,有人说它是缘分,我自己是说不清楚的。

那是一个严寒的冬天,在我毕业实习的那家医院里,一个深深震撼我灵魂的形象,那般偶然却终生难忘。也许这形象极其平常,就象她的名字一样;可是谁能象我这样深刻地体验其价值呢?她不仅弥补了我的不足,而且象一弘清泉,映出我灵魂里的自卑或张狂,甚至是肮脏,又源源不断地冲洗它。

很久以来,人们在现实中追求的许多东西已很难引起我的共鸣。我理想中的美好似乎一点点被撕碎,被凌辱,破灭得太多太多,因此怨它们世俗,为它们可怜,似乎人世的--切都沾上了污秽,蒙上了灰垢。我时常感到孤寂,感到害怕,我不喜欢这座城市里到处是人工雕琢的痕迹,到处是涌来涌去的人流。我想逃脱,到大自然的怀抱里;我经常一个人溜达,到郊外的沙湖旁。然而可笑的是,我自己拼死拼活才挤进这座城市,脱离贫穷落后的老家是我最大的期望;我一直渴望融入这座城市而又感到孤立无助。我要讲述的这个形象,就是在这种矛盾的心态下,撞入我的心境的。

那天,我们查完房,医生值班室里几个精巧玲珑的皮书包中间,多了一个破旧的黄书包。也许是主人的慌忙,书包斜挂着,盖布上翻着,和它周围的一切显得那样的不协调。“这是谁的呢?”我来不及多想,诧异地多看了几眼就过去了。下班时,那书包又装进一个破旧的硬纸活页夹,我恍然大悟:这不是带我们实习的那位女大夫刚刚用过的吗?她刚从我们母校毕业分到这家医院,又因为今天上午传染病房缺人,临时抽调过来的,我那根敏感的神经突然兴奋起来,用惊奇的目光来打量她。

她个子在一米六以上,走路时有点前倾,紫罗兰的外衣上衬着齐颈的短发,红白圆润的脸上露出善良恬静的内涵。她没有“尼达”氏的大眼睛,眼泡甚至显得浮肿,却也有明亮的眸子;她没有妩媚的装扮,不象摩登女郎那样矫揉造作,逢场作戏,那样情趣纵横,谈笑风生,那样含情脉脉,玩世不恭。她有自己的风格,她质朴、温柔、文静、大方,透露出勤俭朴实的乡土气息;她轻言细语,举止端庄,桌前看书的情景又象是一座大理石浮雕。直觉告诉我,东方女性典型的驯良、贤淑、忠厚,甚至母爱和牺牲精神都从她的外表溢现出来。这一切在我的眼前不断地扩大和升华,我的眼睛再也不敢轻佻地运转,我已经感知中国女性最可贵的品质,这正是我要赞美、要热爱、要敬仰、要追求的。也许其中就有缺点,人如果没有缺点,那是多么大的缺陷啊!总之,她身上的一切都显得可爱。优点可爱,缺点更可爱!我的读者,你很可能难以像我这样,而我决心继续观察她,了解她,认识她。

第二天,我特别提早去上班,谁知更有早行人。才七点一刻,她就在医生办公室打扫清洁了。脸盆里的消毒水透着热气,她一个人不声不响地抹着那么长的一排桌子、椅子。腾起的热气象一缕烟云把我的思绪带到昨天:

是呵,昨天她刚来的时候,不是一个人静静地在填补那些不完整的病历资料吗?我们都知道,按正规要求,每一张检验单要在叠贴处标写化验结果,并填在诊疗计划栏内。我们谁也不愿意做别人遗留下来的工作,而且这工作单调枯燥,毫无意思。因此,来传染病房一星期,需要填补的比以前更多了,我们实习生巴不得上级医生松一点要求,一个个都在那儿聊天,她却一个人一点一滴地慢慢地填补着。

对了,我又想起她的一位同学,比她早两天来传染病房的,那位大约更符合东方民族的另一特点——浓厚的家庭观念和散漫的工作作风。每天早来晚归,向这个城市拥挤的上下班人流中投进了自己这一分子。其实内科 H主任曾多次要求,现在是正规的毕业生,要扎扎实实地搞几年住院医生(每天 24小时不离医院,随时观察病人),在短期内达到较高水平,为医院培养一批“正规军”,不要再搞“游击队”了。但是时过境迁,现实往往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一切是“外甥打灯笼——照旧(舅)”。这也难怪,这些年积弊太深,城市人口恶性膨胀,医院住房紧张。文革前,3 年的住院医生就可以考主治,而现在人浮于事,论资排辈,就象商品紧张时期的市场,各种物质供不应求,大家不得不遵循“排队规则”:先来后到,不准插队。没有竞争的压力,谁还努力工作呢?

突然,她的叫声把我拉回现实,看我愣在那儿,她笑着跟我打招呼。我慌慌张张迎上去:“哦......哦,你叫我......,我没注意......”。这一整天,我总是精神恍惚的样子,连我自己也说不清原因,或许原因就明摆在那里。我发现,她并不像我的最初印象寡言少语,文尔雅;她也有很多话,有很多热情和机智,一会讲书上的病理和治疗,一会讲自己毕业实习的经历,不时侃侃而谈,不时投以柔和的目光。我的情绪被深深地感染,我的爱慕被悄悄地点燃。

那天正好值中班,要到楼上去看视病人,家庚老师和吴宇守在大本营,派我们前往“1-1”病区。我感觉到,似乎有一只神秘的大手在冥冥之中操纵着一切,给我们安排了单独谈话的机会。或许是因为机会难得稍纵即失,或许感觉到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至今我难以分辨当时的大脑皮层处在一种怎样的亢奋状态,我甚至怀疑当时的行为是皮质下中枢作用的结果:我笨拙的嘴结结巴巴地表演起来,我激活的灵魂情不自禁地炫耀起来,一切出于本能。我仔细回忆当时的情景,大有痢疾病患者里急后重的感觉,我多次打断她的话,要阐明自己的“高见”,要叙述自己的“非凡”经历,以及在许多熟人面前都没有讲过的事情;而我的表达那样艰涩,那样不流畅,又像“大承气汤证”中的“热结旁流”,冲动的激情与吃力的表达极不协调。后来终于发现:我爱上她了!我无非要向她表示自己很有学问,很有见识和很有能耐,“孔雀开屏”“蜻蜓展翅”般地表现着,不过那“屏”那“翅”实在是寒碜。总之,是一种迫切而自白的爱慕表达,一幅可笑而不自知的穷酸相。

于是我想,如果是一个情场老手,他会不会欲擒故纵,暗渡陈仓,请君入瓮?他会不会故作深沉,含而不露,引而不发?他会不会举重若轻、挥洒自如、游刃有余?作为我——一个个子不高,其貌不扬,只知道“蛀书”的“可怜虫”,除了自作多情就只有捉襟见肘。我深知自己的劣势——“拙于舌耕”,我总想“扬长避短”而使短者更短,那天的表现真让我洋相百出,丑态尽现。

我说了很多很多,她也说了不少,遗憾的是我文笔生疏,不能生动地记录当时的情节。我想,如果是文学高手,一定能够再现那戏剧性的一幕趣味纵横的滑稽剧:

(1)一个自作多情的“乡巴佬”,正在不知天高地厚地追求端庄温柔的大家闺秀。他在千方百计地显示自己的“才华”和“学识”,似乎越玄越虚才显得高雅;她的表达却十分朴实:分到医学院的附属医院,我感到非常满足,没有大的奢求,只想做一个扎扎实实的临床医生,像H主任那样掌握一套过硬的本领,能够解决患者的疾苦。

(2)她继续陈述:H主任讲过医生的三部曲,第一阶段是勤勤恳恳,第二阶段是兢兢业业,第三阶段是战战兢兢。岳美中老先生也用4种形式讲过类似的话,我觉得很有道理。我们刚做医生,是兢兢业业的时期,全力以赴,锤炼临床基本功。什么是临床?就是面对患者,多学,多看,多想,多说,从临床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分析,到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处方用药,把书上的东西融会贯通,变成自己的经验,形成自己的风格。

(3)“你们中间有很多怀才不遇的吧?我想主要是自恃过高,一个人真正的才干,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最终是获得社会的承认。不切实际地好高骛远,不一点点地从当前做起,从低处做起,就不可能达到一定的高度,就可能被现实遗弃,就不能发挥自己的光和热。”

(4)“我们现在很多人,自以为这‘学’那‘学’地学了不少,就以为有多么了不起,其实心胸特别狭隘,神经特别敏感,常常与别人搞不好关系。我认为‘做人第一,做事第二’,在认真做人的基础上扎实做事,才可能有大家风范。”此外,她还讲了许多别人的长处和优点,自己的不足,以及她特别佩服的老师如张大钊、黄致知、张晓星等,是她终生的偶像和学习的榜样。她的诚恳使你难以怀疑她会有虚伪,而你又难以相信她会有不足。

很抱歉,我的读者,这已经不是文学的言语和表达方式了。然而她的话深印在我脑髓里,激起我一系列的感动。在她的谦逊、朴实和诚恳面前,我的轻浮和狂妄显得多么渺小。我仿佛至今才察觉,任何事业总是从一点一滴的小事着手,任何大人物总是由小人物修炼出来的,一切伟大寓于平凡之中。现在的年轻人大多口气不小,功底不厚,基础不扎实,大事干不来,小事不愿做,我只是他们的一员。然而,我们的祖国需要千千万万的建设者——真正有一番事业心的建设者,真正脚踏实地热爱本职工作的建设者,真正在平凡的工作中做出不平凡事迹的建设者。我又想,不管怎样,我将永远感谢这个曾经激励过我、教育过我的女性,她使我感到羞愧、感到不足,我也许会慢慢地成熟起来.....

我曾经为她感动过,我要把我的感动带到记忆的深处,永远珍藏!

1983年元月15日

后记:这是 22 年前我们之间的第一封信,从此就开始了我们相濡以沫、相依为命的婚恋生活,也就有了我们以后几次离别时的“书信大战”。可以看出我们那个时代的年轻人的一些想法,也反映出那个时代的浪漫情感和社会伦理。的确,时代变化了,如今的年轻人视野更开阔、思想更开放、信息工具更发达,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他们已经不会用信来表达情感,不会用某种契约来约束自由;他们在人类追求幸福的阳光大道上迈开了他们更加富有个性的步伐。对于这一切,我们已经远远落后了,我们只能在怀旧的年龄做些怀旧的事情......

原载于2004年第8期《深圳市东湖医院院刊》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395948.html

上一篇:小溪之歌
下一篇:[转载]基于药物相互作用探讨中药七情合和相反/相恶/相畏配伍禁忌作用模式与机制
收藏 IP: 223.74.153.*| 热度|

1 张晓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03: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