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柳叶刀-微生物》:卢洪洲/刘映霞团队揭示Omicron急性感染期的病毒和抗体动力学规律

已有 639 次阅读 2023-7-15 09:15 |个人分类:临床研习|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资料来源: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2023-07-15 09:02 发表于广东

7月14日,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南方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深圳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卢洪洲/刘映霞教授团队在《柳叶刀》(Lancet)子刊《柳叶刀-微生物》(Lancet Microbe)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SARS-CoV-2 Omicron 突变株(B.1.529)急性期感染的病毒和抗体动力学:一项来自中国深圳的前瞻性队列研究》(Viral and antibody dynamics of acute infection with SARS-CoV-2 omicron variant (B.1.529):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from Shenzhen, China)的研究论文。

640.png

在这项前瞻性队列研究中,研究团队对2020年1月11日至2022年4月24日期间在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的 SARS-CoV-2 确诊感染患者进行了筛选,然后纳入了免疫功能正常、未使用SARS-CoV-2靶向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急性期感染患者。研究团队采集了系列鼻咽拭子和血浆样本,检测了SARS-CoV-2病毒RNA和特异性IgG抗体,然后采用局部多项式回归拟合计算并比较了与发病天数或者实验室确诊天数相关病毒和抗体动力学,以及病毒在整个感染过程中的复制动力学。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Gehan-Breslow-Wilcoxon方法分析病毒和抗体动力学与疫苗接种、年龄、性别、疾病严重程度和基础健康状况之间的关联。

该研究最终纳入并分析了采集自2043例SARS-CoV-2 急性期感染者(原型株[A.1])和D614G突变株[B.1],样本量217例;Delta突变株[B.1.617.2],样本量105例;Omicron 突变株[B.1.529],样本量1721例)的15406个鼻咽拭子样本和2324 个血浆样本检测结果。分析结果显示Omicron突变株感染患者在发病第一天(无症状感染者确诊当天定义为发病第一天)的平均Ct值为22.65(95%置信区间:22.05~23.26),平均需要3.19天(95%置信区间:3.09~3.28)达到峰值病毒载量(平均Ct值17.63,95%置信区间:17.47~17.79),平均需要13.5天(95%置信区间:13.32~13.67)达到病毒清除标准(Ct值≥35)。

与野生型毒株和Delta突变株相比,Omicron突变株复制更快、病毒清除时间更短,其发病第1天和峰值病毒载量均低于Delta突变株、高于野生型毒株。年龄、性别、疾病严重程度和基础疾病与Omicron 突变株的病毒动力学相关,在儿童(0~14岁)、男性、无症状和无基础疾病的患者中病毒清除速度更快。整个感染过程的病毒动力学分析结果显示,Omicron 突变株感染后平均需要5.06天(95%置信区间:4.76~ 5.36)达到峰值病毒载量,平均14.27天(95%置信区间:13.6~14.93)达到病毒清除标准。抗体动力学分析结果显示,与未接种疫苗的感染者相比,即使最后一针疫苗的接种时间与感染时间的间隔超过7个月,Omicron突变株突破感染者体内SARS-CoV-2特异性抗体产生的更早、更快,达到的峰值更高。

640 (1).png

Omicron突变株的复制动力学

本研究全面解析了新型冠状病毒Omicron突变株急性感染期的病毒和抗体动力学特征,研究结果对制定人群筛查、抗病毒治疗、隔离期和疫苗接种等公共卫生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南方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深圳国家感染性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刘映霞教授、卢洪洲教授为本文并列通讯作者,杨扬特聘研究员、郭丽萍博士和袁静教授为本文并列第一作者。

论文链接: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mic/article/PIIS2666-5247(23)00139-8/fulltext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395419.html

上一篇:桂希恩爷爷与姑父王芳荃的缘分
下一篇:[转载]几种极具潜力的抗耐药结核新药研究进展
收藏 IP: 223.74.15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03: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