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也谈新形势下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1)

已有 1362 次阅读 2023-7-1 18:15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2021年,中国工程院陈香美院士科研团队在中国工程院院刊《中国工程科学》撰文,题目是“新形势下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思考”。其中,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西医结合取得的基础成绩,总结了中西医结合医学在 COVID-19 疫情防控方面发挥的关键作用;在梳理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研判了中西医结合在医疗资源、临床教育科研、国际化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文章提出了实现中西医结合继承创新、引领世界传统医药与现代医学结合发展等我国新形势下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建设目标。文章建议,完善中西医结合治理体系,加强中西医结合防治人才和队伍建设,积极推动中西医结合国际交流发展,弘扬中西医结合文化。在这里,笔者就其中的关键问题进一步思考如下。

一、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标志性成果

该文开篇明义地告诉我们:中西医结合医学是“把中医中药的知识和西医西药的知识结合起来,创造中国统一的新医学新药学”。

该文引用的毛主席语录来自于1956年,一直指引着我国几代医药卫生科技工作者的奋斗方向。1956年8月24日,毛泽东在《同音乐工作者的谈话》中讲道:“要向外国学习科学的原理。学了这些原理,要用来研究中国的东西。我们要西医学中医,道理也就是这样。……要把根本道理讲清楚:基本原理,西洋的也要学。解剖刀一定要用中国式的,讲不通。就医学来说,要以西方的近代科学来研究中国的传统医学的规律,发展中国的新医学。”“中国的和外国的,两边都要学好。半瓶醋是不行的,要使两个半瓶醋变成两个一瓶醋。这不是什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学’是指基本理论,这是中外一致的,不应该分中西。”特别是毛泽东讲道:“非驴非马也可以,骡子就是非驴非马。驴马结合是会改变形象的,不会完全不变。……应该是在中国的基础上面,吸取外国的东西。应该交配起来,有机地结合。”这些论述对西医学习中医、中医学习西医,开展中西医结合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其实,毛主席主张中西医结合的思想是有一定渊源的。1941年,陕西著名中医李鼎铭当选为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后仍然给大家看病治病。有一次,主席问李鼎铭:现在延安有些西医看不起中医,你看边区的医药卫生事业应如何发展?李鼎铭说:中医西医各有所长,只有团结起来,才能求得进步。毛泽东说:“你这个办法好,以后中西医一定要结合起来。”

1954年6月,毛泽东为筹备成立中医研究院指示:“即时成立中医研究机构,罗致好的中医进行研究,派好的西医学习中医,共同参加研究工作。”于是,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在1955年12月正式成立,并在周恩来总理亲自组织安排下,从全国邀请了一批著名中医到中医研究院工作,同时由卫生部举办了全国第一届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

从临床到理论,再到创建中西医结合医学体系,是毛主席对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期望,而且正是他对这一思想从构思到推动,取到了关键作用。如果以中医研究院的成立为标志,如今经历了近70年的探索和实践,可以说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一是青蒿素的发现,获得我国自然科学领域第一个诺贝尔奖(2015年);其他标志性的成果如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中药安全性关键技术、中成药二次开发、人工麝香产业化、砒霜制剂治疗白血病、免疫球蛋白A(IgA)肾病中西医结合诊疗等,先后获得国家级奖项。虽然,这些重大进展无一不是我国中西医结合工作者艰辛努力的里程碑,但中西医结合医学的理论创建则是更重要、更关键的事情。

二、从“上火”到中西医结合的理论构建

笔者认为,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标志性成果是理论构建。

1959年冬,毛主席请刘惠民老中医看感冒。开方时,主席忽然提了个问题,问中医的“上火”怎样解释。刘惠民用中医理论解释后,毛泽东笑着说:你讲的这些我不懂啊,你看怎么办?刘惠民略微思索一下,回答说:“西医学了中医,再用西医的话讲出来,主席就懂了。”毛泽东听后,非常高兴地站起来,说:“对喽,所以我说,关键的问题在于西医学习中医。”

我把这个称之为“毛泽东之问”。俗话说“秀才学医,笼里捉鸡”,学贯中西、精通中国传统文化的毛主席难道搞不懂“上火”?为什么刘惠民用中医理论解释的“上火”,主席听不懂?事实上,无论是西学中还是中学西,至今并没有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2018年,《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发表了范永升教授的述评文章“从现代生物学认识上火”[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8,38(12):1415-1417],这是他作为国家973项目(No.2014CB543001)首席科学家而撰写的一篇总结性文章。项目组对上火的相关古今文献进行了系统整理,并针对上火的诱因、临床表现、证候特点等开展了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同时又组织相关专家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咨询、论证。在明确上火的内涵及诊断标准基础上,围绕上火的生物学基础从能量代谢、氧化应激、免疫稳态、肠道菌群等方面开展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发现它们之间都有一定的相关性,并无真正的确定性。

这是中西医结合基础研究的通用模式,范教授研究出来的各种“相关性”,主席会满意吗?他会不会更“听不懂”?因为这个结论,我们的中西医结合专家自己也不满意,当然也不能获得国际学术界的认同。事实上,主席提出的不仅仅是“上火”,应该还包括“瘀血”“肾虚”“湿热”等一系列中医术语,是如何让一种方言变成“世界语”的问题,是如何将构建的理论从“贴标签”“非牛非马”“两块瓦”的状态中走出来的问题。

实际上,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标志性成果来自其基础研究,即如何把“上火”“瘀血”“肾虚”“湿热”等一系列地方性术语变成“世界语”,才是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形成,以及学科构建的关键环节。因为,一种学科独立的标志在于它有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以及系统的学术体系。比如,中西医结合医学也应该具备任何一种医学所必须拥有的基本理论,即生理学、病理学和药理学(传统中医学、古希腊医学、印度古代医学也具备这些,且各自不同)。

三、“炎症”的病理生理学演变历程(未完待续)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393671.html

上一篇:[转载]新形势下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思考
下一篇:也谈新形势下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发展(2)
收藏 IP: 223.74.153.*| 热度|

3 范振英 曾荣昌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 13: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