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中国中医科学院(1955-2005年为中医研究院)历任院长简介

已有 8596 次阅读 2023-2-2 15:19 |个人分类:医学史话|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第一任院长鲁之俊(1955-1976)

1.jpg

鲁之俊(1911-1999

鲁之俊(1911-1999),江西新城(今黎川)人。著名外科学和针灸学家,中国中医科学院的主要创建人,新中国中医科研和中西医结合事业奠基人。

1928年考入北平陆军军医学校(国防医学院前身)医科,1933年毕业。曾到国民党广西、广东军医总院及国防医学院任医生、助教兼德语专业翻译。1938年夏,国民党军医署指派鲁之俊前往德国进修战伤外科。他以安置家属为借口,与大学密友、中共地下党员龙在云一起带两家人从广东韶关秘密出走,于同年11月找到八路军驻桂林办事处,由李克农、钱之光同志介绍前往延安。到八路军卫校(后改为中国医科大学)主授外科学,并先后被任命为八路军总医院医务主任、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长兼外科主任,并在该院开设针灸专科。后任延安中国医科大学教授,中央军委卫生部副部长,晋冀鲁豫军区卫生部第一副部长。

抗日战争期间,鲁之俊既在医大教书,又在医院看病,是西医外科专家,还承担了部分党和军队领导同志的医疗保健任务。他不懂中医,虚心向中医针灸大家任作田学习,并在白求恩医院中开展针灸临床。1945年6月间还在《解放日报》上发表“针灸治疗的初步研究”一文。

1947年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鲁之俊在二野推广针灸疗法,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三野、四野也推广针灸疗法,他编写的《针灸讲义》是每一个卫生员背包中的必备之物。在1950年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朱德总司令号召要团结中西医,向鲁之俊学习。

建国后,鲁之俊历任西南军区卫生部副部长兼重庆市军管会卫生部部长,西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副部长,西南行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兼卫生局局长,卫生部中医研究院院长、名誉院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世界针灸联合会筹委会执行主席。

1955年,鲁之俊主动请缨,筹建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同年12月,中医研究院成立,鲁之俊任第一任院长兼党委书记。在任院长二十多年中,他坚持中西医团结,中西医结合,与中西医专家共同在继承和发扬中医,运用现代科学研究中医,以及教材编写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为中医学继往开来、走向世界创造了良好条件。

20世纪80年代,为争取中医药学、针灸学在世界各国的合法地位,为维护国际上众多针灸医学组织的团结,鲁之俊不顾年事已高,辛勤出访,做了大量工作。在我国政府与世界卫生组织的支持下,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70多个团体会员组成的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终于1987年在北京成立。鲁之俊被全体执委一致推选为终身名誉主席。

主要著作有《新编针灸学》,1950年正式出版。

第二任院长季钟朴(1977-1982)

2.jpg

季钟朴(1913-2002

季钟朴(1913-2002),江苏常熟人,医学教育家。1937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心理学系,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国医科大学教育长兼生理教研室主任。1951年由毛泽东主席任命为哈尔滨医科大学校长。1954年任卫生部教育司司长,兼卫生部科委副主任。1978年任卫生部中医研究院院长、党委副书记兼北京中医学院院长。

长期从事医学院校生理学、神经学教学及教育领导工作。1978年后,从事中西医结合研究工作,并提出了结合的方法和途径。著有《实用生理学》。

第三任院长施奠邦(1983-1985)

3.png

施奠邦(1924-2005

施奠邦,崇明县堡镇人,出身于中医世家,其父是崇明纱厂厂医。

施奠邦从小随父行医,18 岁时在纱厂医院工作。通过自学,于1952年考取北京大学医学院。1957 年毕业,分配到中国中医研究院附属西苑医院内科消化系研究室,从事肝炎、肝硬化、肝腹水以及其他消化系疾病的研究,历任室副主任、内科主任。后调中国中医研究院(现名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先后任副院长、院长。1985 年 3 月,任名誉院长。

施奠邦在担任中国中医研究院院长期间,针对当时针灸和中医骨伤科缺乏高级专门人才的状况,筹建北京针灸骨伤学院(2000年并入北京中医药大学)和以中医骨伤科学为重点的全国中医骨伤专科医疗中心——望京医院,为中医骨伤科治疗和培养人才创造了条件。同时,扩建西苑医院,添建 500 张床位的病房楼,并在原中心实验室的基础上组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进行中医基础理论研究。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施奠邦承担中央领导同志的医疗保健任务。还受国家委派,赴印尼、越南、赤道几内亚、朝鲜、阿联酋等国家,为那里的政要做医疗保健,受到这些国家领导人的赞扬和表彰,为扩大中国中华传统医学在海内外的影响做出了重要贡献。

施奠邦从事中医药研究60余载,对《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著作有深入的研究。在吸取古今医家的宝贵经验中,具有独到的辨证施治观,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建立了一整套有自己特色的科学诊治方法,在治疗多学科疾病,尤其是内科疑难危重病症方面见解独到。70 多岁高龄时,开始学习操作计算机,将研究和治疗医案输入计算机,形成完整的档案,成为中医学的宝贵财富。退休后,花费 10 年心力,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学》,编著《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中医证候鉴别诊断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儿科学》等书籍。

2005 年,施奠邦在北京病逝。

第四任院长陈绍武(1985-1989)

4.jpg

陈绍武(1938-1999

陈绍武(1938-1999),1938年2月1日出生于江苏省高邮县车逻镇,1963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内科系,同年7月分配到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任住院医师。在此期间,他一方面潜心于针灸基础理论和针灸-的研究工作;工作同时另一方面于1965年8月参加援外医疗队赴坦桑尼亚工作;1968年8月回国后,在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任主治医师,后又兼任中医研究院科研处负责人;1972年5月主动参加援藏医疗队赴阿里地区工作;他先后8次参加救灾医疗队,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1974年12月20日加入中国共产党。1979年2月陈绍武同志被调到中国驻荷兰王国大使馆,先后任三秘、二秘、一秘等职务。1984年6月奉调回国,升任国家教委外事司副司长。

1985年3月,陈绍武同志出任中国中医研究院院长,副主任医师。1986年又兼任了北京针灸骨伤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先后担任了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中华全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西医结合研究学会常务理事,中西医结合研究会常务理事、第一、二届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顾问,第三、第四届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席。

1991年9月,陈绍武同志调任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院长、党委常委、主任医师、教授。他主持工作后,立及着手于医院的医疗质量、服务态度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基础建设,对全院各项工作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的教育和训练,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在他的领导下,医院先后被评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中央国家机关文明单位标兵”及“首都文明单位标兵”。1993年,党和国家为了表彰他的业绩,授予他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被评为“第四届全国医院优秀院长”;1996年,被评为卫生部“优秀党员行政领导干部”;1998年,陈绍武同志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第五任院长傅世垣(1990-1998)5.jpg

傅世垣(1937- 

傅世垣,1937年7月31日出生于北京。原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医药学会副会长,主任医师,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贡献津贴,中医伤寒、金匮大师。

196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是我国正规高等中医教育培养的第一期毕业生。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伤寒论》、《中医基础理论》等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工作。1978年任伤寒教研室副主任,1979年调教务处任副处长,分管学院本科教学及进修教育。在任教期间,得到陈慎吾、刘渡舟、任应秋、王玉川等老专家的指导,在《伤寒论》及《中医基础理论》课的教学与研究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提高。1983年12月调卫生部任中医司副司长,在卫生部党组领导下,努力贯彻中央56号文件和中央书记处的指示,进一步落实衡阳会议精神,在发展中医医疗、教学、科研机构的同时,抓好专科专病、急症、民族医药等项工作。先后确定7所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作为重点建设单位。1988年晋升为主任医师、教授。

著有《伤寒挈要》《伤寒论选读》《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基础理论》《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医》《中国康复学》《中华大典·医药卫生典》。临床擅长诊治各种疑难杂症,如风湿、类风湿、糖尿病、肾病等各种脏腑、经络病症。

第六任院长王永炎(1998-2001)

6.jpg

王永炎(1938-

王永炎,1938年9月29日出生于天津市,中医内科学、神经内科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1962年从北京中医学院毕业后进入北京中医学院东直门医院工作,先后担任内科副主任、医务处主任、副院长、副教授;1983年至1985年担任北京中医学院院长;1985年至1997年担任北京中医药大学脑病研究室主任、第一副校长、学位委员会主席;1997年至1998年担任北京中医药大学校长;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至2001年担任中国中医研究院院长;2001年担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科技委员会主任委员;2002年担任国家自然基金委重大计划项目专家指导组组长;2012年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王永炎主要从事中医内科医疗、教学、科学研究,主要研究方向是中医药防治中风病与脑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提出“毒损脑络理论

第七任院长姚乃礼(2001-2003)

姚乃礼(1944-

姚乃礼,1944年10月出生于山西省榆次。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第四批、第五批、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国医名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国中医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1962年考入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学习,1968年毕业;大学毕业后,分配到基层医疗单位,后调至山西省中医研究所;1980年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生班毕业,获医学硕士学位,得到了秦伯未、任应秋、陈慎吾、颜正华、董建华、刘渡舟等一大批全国著名学者的教诲,系统学习了中医理论,学习了西医基础。研究生毕业后留在广安门医院工作,深得全国著名老中医沈仲圭、赵金铎、董德懋、谢海洲、路志正、刘志明等的言传身教。

主要研究方向为肝胆、脾胃等消化系统疾病。

第八任院长曹洪欣(2003-2010)

8.jpg

曹洪欣(1958-

曹洪欣,1958年2月出生,山东武城人,医学博士,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曾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现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中国保健协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等职,黑龙江省名中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生命与疾病认知方法”代表性传承人,国家、卫生部、黑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1983年毕业于黑龙江中医学院中医专业,获医学学士学位;1986年毕业于黑龙江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专业,获医学硕士学位;1991年毕业于黑龙江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专业,获医学博士学位;1991年晋升副教授、1994年晋升教授;1996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98年在哈尔滨医科大学完成临床医学博士后研究工作;1995年至1999年任黑龙江中医学院副院长(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副校长);1997年至1999年兼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1999年至2003年3月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校学位委员会主席;2003年至2010年任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学位委员会主席兼研究生院院长;2011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学位委员会主席兼研究生院院长;2012年-201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划财务司司长、科技司司长;2017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副秘书长。

第九任院长张伯礼(2010-2018)

9.jpg

张伯礼(1948-

张伯礼,1948年2月26日出生于天津,籍贯河北宁晋,中共党员,中医内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主任,国医大师,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天津中医药大学名誉校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副总师,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内科学科带头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代表性传承人。

张伯礼1982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获得中医内科学硕士学位;1992年任天津中医学院中医工程研究所所长;1999年任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副院长;2002年任天津中医学院院长;200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6年任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2007年被文化部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医传统制剂方法代表性传承人;2010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2011年被授予“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4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2016年获得吴阶平医学奖;2017年被授予“全国名中医”称号;2019年获得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并被聘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2020年8月被授予“人民英雄国家荣誉称号,同年11月获得第十三届光华工程科技奖。2022年7月获授予“国医大师”称号。

张伯礼长期从事心脑血管疾病防治和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工作。

第十任院长黄璐琦(2018-)


黄璐琦(1968-

黄璐琦,1968年3月12日出生于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中医科学院学部委员。现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研究生院院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党组成员、直属机关党委书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1989年7月,黄璐琦在江西中医药学院获学士学位。1992年7月,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获硕士学位。1995年7月,在北京医科大学(现北京大学医学部)获博士学位。1997年11月起,先后担任过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副所长、代所长、所长,中国中医科学院副院长。2012年12月,出任中药资源中心主任。2015年8月起,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党委常委、常务副院长,并继续兼任中药资源中心主任。2018年12月起,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院长、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

黄璐琦主要从事中药资源和分子生药学的研究工作。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374546.html

上一篇:[转载]人会发烧,植物会不会发烧?
下一篇:[转载]费振钟:议病与议药
收藏 IP: 120.231.20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6: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