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王瑞文:《一位精神科医生的独白》(6)——治疗五花八门

已有 1869 次阅读 2022-7-18 07:20 |个人分类:临床研习|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医院里有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老中医,张老先生。据说他解放前是河南的一个大地主,四九年从河南逃串到湖北被抓。他本难逃被枪毙之命运,但正巧当时地方上有个大官的老婆生了一种怪病,整天说神道鬼,满地打滚,没人能治。张老先生闻讯之后毛遂自荐,把那怪病给治好了,立了一大功,因此保住了自己的一条性命。五七年沙市市政府开办“疯人收容所”,他被从牢里保释出来,做了收容所里唯一的一名医生。以后他的儿子、儿媳、孙子一家十余口都跟他做了学徒,在医院里当起了医生。

张老先生一直工作到85岁去世。在他最后的那几年里,虽然已经有些糊涂了,但仍然有很多人慕名从乡下赶来找他看病。后来医院里专门给他派了一个助手,说是跟他学徒,实际上是帮他把关。他开药时经常犯迷糊,有时剂量过大,有时一种药开几遍。有一次发生了个很搞笑的乌龙事情,他给一个病人把脉,把着把着睡着了。那病人发现后很生气,悄悄把手抽出来,拿一把扫帚放进去,然后跑到办公室把院长叫来理论。尽管如此,直到老先生去世后很长一段时间,仍然每天有人慕名前来。好在医院里早已将张老先生的几个常用药方制成了成药,好让慕名前来者不会失望而归。医院也从中收获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我和我的老师,都是正规中医学院毕业的,算是堂堂的正宗大学生。当年正规大学生不多,所以在医院里也算是牛逼一族。特别是罗老师,当年提起文革前的老牌大学生,那就像金字招牌一样,响当当的。

其实,这些所谓的门派之争不过都是精神病科自己的一些井底之见。如果走出精神科,在其他各科医生的眼里,精神科是最不足挂齿的小科室。由于历史的原因,大多地方的精神病院不属于卫生系统管理,而是归属于民政系统,所以有时会被人怀疑,精神科的那帮人是学医的吗?氯丙嗪是当年精神科的主要用药,百分之七八十的病人都服此药。常常在病案讨论中,不论大家对诊断争论得多么热闹,最后说到治疗时,仍然是万变不离氯丙嗪。所以精神科医生常常被戏称为“氯丙嗪医生”。就连本院的护士,也常常毫不谦虚的说:“我要是自己开业,我也会开这些药。”

上世纪50年代,外科医生偶然发现,精神病人在使用一种麻醉辅助剂冬眠灵后,1952年,法国外科医生和生物学家亨利·拉博里为人治疗时首次使用了氯丙嗪,。发明用

过去,人们对精神病除了惩罚,囚禁,在治疗上基本上是束手无策。上世纪30年代发明了胰岛素休克和电休克治疗,以为找到了治疗精神的有效途径。临床应用之后很快发现,胰岛素休克治疗的疗效很不确定,只对一些相对较轻的神经官能症病人可能有效,而对重性精神病基本无效,因而较少使用。

电休克是一种可以快速搞定病人的方法。据说当年国外有个医生发现癫痫病人不得精神分裂症,两种病有相互颉亢的作用(这个观点后来被证实是错误的)。于是便异想天开地用药物人为地诱发病人产生痉挛发作。不久又有医生发现使用电击的方法能够更加快捷有效地引起病人痉挛发作。于是发明了电休克疗法。治疗时,医生手持两个电极,将电极置于病人两侧太阳穴,一只脚踩在一个踏板上控制电源开关。只要脚一踩下去,病人立刻开始进入强直痉挛状态,3秒钟左右松开脚,病人便开始出现像癫痫大发作一样抽蓄。

电休克治疗看上去很残酷,但病人本人常常没有太大的痛苦感觉。通电后病人就像被麻醉了一样意识丧失,醒来后什么也不记得。但病人对自己记忆空缺的那种状态,常常会出现一种不可名状的恐惧体验。多数病人还是很怕做这种治疗。由于电休克具有不可替代的快速控制病人作用,对那些有严重暴力倾向,或稍不留神就要寻死的病人,至今仍然是一种最佳的选择。电休克治疗仪仍然是精神病专科医院的标配设备。

记得我第一次操作电休克时非常紧张,手脚都有些发抖,两手握不稳电极。脚也踩不稳电源踏板。我担心到时脚会不听使唤,不能及时松开开关,把病人给电死了。于是我只好求助同事帮我踩电源踏板。为此还被老师嘲讽了一把:“一个大男人,怎么搞得像女人似的。”

用个形象的比喻,电休克治疗就像让死机的电脑重新启动一样,能够快速有效的控制急性期病情,但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是它对大脑功能有很大的损害作用,不能长期连续使用。和电脑重启并不能解决电脑本身存在的故障一样,电休克也不能真正治疗精神病。通常如果没有药物治疗接续,停止治疗几天后病人又会回到先前的状态。

人类对精神病明确有效的治疗,是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的。

西医在1955年发明用氯丙嗪治疗精神病之前,还有两种古老的治疗方法:。在治疗上,西医主要依靠抗精神病药物。由于当时有效的药物品种很少,并且大多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所以主要的还是使用氯丙嗪。

胰岛素治疗是使用一定量的胰岛素认为地造成病人低血糖昏迷或休克的一种治疗方。经过几十次昏迷苏醒的折腾,病人的精神症状可以得到一定的缓解,从而起到“治疗”作用。这是在没有有效药物的年代,对哪些疯狂的病人的无奈之举。当有了氯丙嗪之后,胰岛素就渐渐不再被用于治疗精神病了。其实胰岛素对精神病并没有真正的治疗作用,如同放掉汽油汽车就不能开了,但并不能解决汽车存在的毛病一样,胰岛素只是快速降低了血液中作为能量来源的葡萄糖含量,让人没有能量活动而已,对精神症状毫无作用。由于该治疗护理工作量很大,需要专门的护士守着病人,随时观察病情,所以我到医院时,已经很少使用这种治疗了。仅仅偶尔给神经官能症病人使用,用的药量不大,只需达到轻度昏迷即可,不必达到休克程度。操作上相对简单一些。

相对于西医治疗的单调,中医医生们常常表现得更加活跃。当年国家的政策是鼓励大家多多使用中医中药,认为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传统宝库,应该大力挖掘。在中药治疗上,除了按中医辩证施治理论熬制各种汤剂之外,罗老师的最得意之作是用“瓜蒂散”治疗精神病。瓜蒂是一种催吐药,病人服药后吐得稀里哗啦,一直吐到瘫软无力,动惮不得。和胰岛素治疗一样,当时这也被视为疗效——病人不吵不闹了。

作为受过大学教育的我,自然也不甘寂寞,在罗老师的指导下,尝试用“大承气汤”治疗精神病。这是一种具有很强导泻作用的中药汤剂。一批病人服药后,瞬时间病房里是粪水横流,臭气冲天。一周下来,服药后吵闹的病人的确安静不少,于是大家认定,中药对急性精神病还是很有疗效的。但也都心知肚明,一旦等病人脱水状况改善,病人的“疯”态会依然照旧。

除了中药之外,当年还有五花八门数不清的科研成果——

冷水疗法,大冬天把病人扔进冷水池里,传说有病人在冷水里急冻一下之后,立马神志清醒,神奇无比。

穴位疗法:将抗精神病药物注射进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位中,据说与口服药相比,不仅副作用小,疗效更好,而且药量只有口服的十分之一。

脊针埋线疗法:将用药物浸泡过的缝合线埋在脊背上的几个穴位中,一周后拆线,可以取代药物治疗。

当然也有前面介绍过的“电针疗法”。电针分大小两种,小电针和普通中医院使用的电针一样,在穴位上扎上银针后,通上小量的电流进行治疗。病人不怎么痛苦,一般都能耐受。文献报道,这种电针对治疗幻觉特别有效(幻觉是精神病人常见的一类症状,是指病人在没有外界刺激的情况下,出现的感知觉反应。比如听到不存在的声音,看见不存在的物体等等)。

大电针,就是前面介绍过的那种电针。每次给病人打针的时候都像杀猪一样,几个男医生和护士一起将病人绑上电椅,病人的叫声十分凄惨。开始,给病人打电针的时候,我内心非常紧张,但时间久了,也就麻木了。到后来,我虽然仍声称不愿意为了惩罚病人而给他们打电针,但为了治疗目的给病人打电针,我连眼睛都不再眨一下了。

还有针灸、推拿等传统方法不一而举。中西医结合的花样更多,什么“鸡血藤制剂”、“附子温阳制剂”等等,层出不穷。总之,当年对治疗精神病,我们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往事如烟,一晃30年过去了。看看现在的精神科病房,感慨我们文明了很多。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347699.html

上一篇:[转载]首个我国药物性肝损伤相关不良反应调查报告出炉
下一篇:王瑞文:《一位精神科医生的独白》(7)——精神分裂症探秘之何方妖孽?
收藏 IP: 120.229.5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7: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