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余向东:有些中医病名该淘汰了

已有 1364 次阅读 2022-6-24 18:07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文章来源:转载

资料来源:棒棒医生,2022-06-23 12:20

前几天看到某中医院的一份病历,一位84岁的女病人,阴道出血,中医诊断的病名是“经断复来病”。有一位西医专家对这个病名表示无法理解,来问我。

作为老中医,我对这个病名也是很不满意,我无法对他解释,尴尬症都犯了。只好调侃道,中医的月经不是西医的月经。

但是,这个病名里的“经”明明就是西医的月经,这样子胡赖是不行的。

不能怪西医不理解。病人84岁,都绝经30多年了,你说人家又来了月经(“经断复来”),像话吗?

这个病名显然违背基本的生理学,它不知道什么叫“月经”,以为阴道出血就叫月经。

大凡受过一点中学生理卫生的教育就应该知道,月经是受内分泌系统(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调控的周期性的子宫内膜脱落和出血。它流出的不仅仅是血,还有子宫内膜。而临床上许多阴道出血仅仅是出血,并不伴随子宫内膜脱落,不能一律称之为“月经”。所以,阴道出血不等于月经!绝经后的出血更不可能是月经复来!

看到育龄妇女逐渐腹部膨隆,很自然首先会怀疑她怀孕;但如果绝经后妇女出现腹部膨隆,作为医生就绝对不应该怀疑怀孕,而应该怀疑腹腔内的肿瘤或大量腹水。

绝经后的阴道出血也是一样的道理,医生绝对不能说月经又来了(经断复来),连想都不应该想啊,这压根不应该存在于专业医生的思维里。

绝经后的子宫出血有很多复杂的原因,有的是恶性疾病,以上所提及的病例就是“宫颈癌”。“宫颈癌”三个字何等明白,“经断复来”四个字又何等糊涂啊!

事实上,绝经后的子宫出血(PMB)还有很多其他原因,有结构性的疾病: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和阴道萎缩、子宫平滑肌瘤、子宫腺肌病等;有子宫内膜增生和子宫内膜癌以及上生殖道癌(输卵管癌)等;有药物性出血:如绝经后激素治疗者、某些抗凝药抗血小板药、某些草药及大量摄入大豆和某些植物雌激素等;还有其他如结肠憩室破裂形成的结肠阴道瘘、放疗后、少见的子宫内膜炎等等。

得把这些原因分分清楚,才能予以可靠的治疗。如果仅仅是诊断”经断复来”,那也太简单了吧?虽然还可以进行所谓的辨证,如营血有余、肝不藏血、忧思伤脾、肝脾俱伤等等名目,终究不如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子宫腺肌病等来得明白可靠。

一个理想的病名,必须符合病理生理学,至少要包括病性和病位,最好还包括病因。比如,新冠病毒肺炎,病因是新冠病毒,病位是肺,病性是炎症。宫颈癌的病位是子宫颈,病性是癌。

有的病无法精确定位,但也有准确的病因学和病理生理学特征。比如高血压病,它的含义是血压增高且排除各种继发性病因的特发性的高血压。定义的这么清楚,就不会有歧义,无论哪个国家的医生,对同一个病人,都会得到一致的诊断。

“经断复来”的问题是,错误地以月经复来来定性绝经后的阴道出血,它违背了生理学基本常识。这样的病名是一种历史错误,难道不应该淘汰吗?换成更准确的“绝经后子宫出血(PMB)”不行吗?

你可能说,PMB是西医病名,用西医病名,那还叫中医吗?非也!国家卫健委发布的《中医病证分类与代码》,中医的规范病名目录中也与时俱进地采纳了不少西医病名,比如:艾滋病、血吸虫病、肝吸虫病、肺吸虫病、恶性淋巴瘤、鼻咽癌等等。采纳更为精准的西医病名,同时进行中医特色的辨证,不就可以了吗?为什么为了保留特色而非要用古老的不合理的病名呢?

类似不合理的中医病名其实还有很多。比如,咳嗽病,咳嗽是个症状好吧,引起咳嗽的疾病至少有几百种,笼统地名之为“咳嗽病”,是非常“偷懒”而荒谬的。

黄疸病,唉,一样,黄疸的病因也有好几十种,不能见到皮肤巩膜黄染,就诊断为黄疸病。那样做医生未免太简单肤浅了。

还有古老得令现代人无法理解的病名,太阳病。现实中还有多少中医在用?这个病的定位是不清楚的,因为关于“太阳”何指,现代中医至少有几十种说法,如此稀里糊涂的概念早该废除了。定性和病因更是不明。实际上,感冒、流感、各种肺炎(包括新冠)、乃至某些传染病的早期(如伤寒、出血热等)等,都可能具有太阳病的症状,“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种仅仅根据非特异性的部分症状和体征而归纳和界定的病名是毫无意义的。

总之,某些中医的病名真的该淘汰了,不要舍不得,要有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344378.html

上一篇:[转载]传统医学文化层面的存异求同及其重要意义
下一篇:从“经断复来”到中医病名的取舍
收藏 IP: 120.229.5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5: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