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2050年能否攻克精神分裂症?

已有 12794 次阅读 2022-6-2 19:39 |个人分类:临床研习|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读王祖承“纪念E.Bleuler命名精神分裂症100周年”[王祖承. 纪念E.Bleuler 命名精神分裂症 100 周年(上). 四川精神卫生, 2013,26(2):152-157;王祖承. 纪念 E. Bleuler命名精神分裂症100 周年(中). 四川精神卫生, 2013, 26(3):1003-1005;王祖承. 纪念E.Bleuler命名精神分裂症100周年(下). 四川精神卫生,2013,(4):347-352],其中提到:对精神分裂症是否能在21世纪前半期(2050年前)攻克下来,“日本精神科综合性杂志《心的世界》在2000年3月的一期中,刊登了对日本49位大学精神科教授的书面调查。这是继第一次调查(1986年)以后相隔15年的第二次调查。......结果是:1986年,有51名精神科教授回答,能攻下的6人(11.7%),不能攻下的有31人(60.7%),不肯定的有14人(27.4%);在2000年,有49名精神科教授回答,能攻下的12人(24.5 %),不能攻下的有33人(67.3%),不肯定的有4人(8.2%)。”

他总结了15年前认为精神分裂症不能攻克的主要理由如下:①对近五十年来的愈后作调查统计,发现精神分裂症的缓解率(完全缓解+不完全缓解)仅增加10%(由50%增至60%),预测在21世纪前半期其缓解率只能增加至70%-80%。②在整个20世纪中,人类仅克服了感染性疾病,其他均未攻下(实际上感染性疾病也未攻下)。③分裂症有一定的素质遗传因素,也可以说是一种人格的疾病,且也不能排除养育成长的环境,药物是无法根治的。④对治疗具有核心症状的病人是很困难的。尽管通过人们的努力是可以减轻症状,并加强社会福利措施后可使一般病人在所生活的社会得到改善。⑤至今仍不明了分裂症究竟是单一的疾病还是一组复合的症状群。在21世纪前半期,对精神现象和神经系统的活动研究会有很大进展,但还难以达到控制、掌握这些活动。在21世纪后半期的50年中,通过基础科学如神经生理学、神经化学、神经精神药理学等进展,将不断发现新的规律,或许会对精神医疗带来重大的变革。⑥不能期待对病因治疗会有重大突破。另外要消除社会上对精神疾病的蔑视和偏见,普遍开展精神卫生教育,对精神病院的根本改革,已经解决通透血脑屏障等问题,开发新的化学物质,开展环境治疗等都是必需的。⑦由于药物治疗和其他治疗方法的继续发展,对症状的改善和防止复发比现在有进步,但要预防发病和完全治愈则是困难的。⑧预测到该时还不能解决病因,随着文明的发展,人际关系复杂化以及社会结构的变化等,分裂症的病态也会多样化,故该病不会消失。

15年后的第二次调查认为分裂症不能攻克的理由如下:①一种异源性疾病,难以用单一的治疗方法去解决。②一种属于“语言表达的病态”特征,是不可能调整的,是在生长发育过程中所形成的痼疾。③在生物学,尤其是遗传学方面的问题还是很多,难以突破。④可以和正常人共存生活,但不能彻底共处。⑤难治病人依旧存在。⑥属于神经发育整体性问题。⑦部分病因可以明了,但还不能全部明了。⑧与社会环境及人际关系的多样性有关,不能解决此点则难以攻克。

至于提出可以攻克的理由如下:①当前神经学科的研究发展神速,有利于尽早解除谜团。②遗传学研究速度也快,在探索病因方面必然有许多进展。③对精神分裂症病人开展综合治疗,确实有效。④可以和正常人共存生活,就认为是“攻克”了。⑤可以整体提高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各种素质。⑥近50年来在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方面确实已取得长足进步,再过50年就必然有希望。

对比而言,我觉得关于评估这一点,需要考虑如下因素:

(1)病名:一种疾病还是多种疾病,或为综合征?如果新的发现需要调整病名,上述评估就会完全不同。

(2)发病机制:从病理解剖学、病理生理学到心理学,发病机制的阐明对疾病防控关系密切。

(3)诊断标准:从临床表现到客观指标的分型诊疗,攻克的评估要根据病情轻重来进行。

(4)干预措施:从风险儿童防控前移到早诊断、早治疗,即疾病的病程与预后关系密切。

(5)预后判断:“攻克”的标准如何确定,对于正确评估也很关键。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341312.html

上一篇:[转载]精神分裂症的多递质受体共病假说
下一篇:[转载]HCV从发现到征服——人类和病毒的一场博弈
收藏 IP: 120.231.20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2: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