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读“经典”的各家学说(2)

已有 2510 次阅读 2021-12-21 11:29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七、哲学、科学与读经典

常听人说,哲学要求阅读经典,而科学不同。

哲学是研究普遍的、基本问题的学科,包括存在、知识、价值、理智、心灵、语言等领域。它和神学一样,包含着人类对于那些迄今仍为科学知识所不能肯定之事物的思考;但它又像科学一样,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论是传统的权威还是启示的权威。一切确切的知识都属于科学;一切涉及超乎确切知识之外的教条都属于神学。但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还有一片受到双方攻击的无人之域,这片无人之域就是哲学。可见,哲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理性的思考,但是超脱于具体现实问题的思考。哲学思想来自于伟大哲人的独特思考。将一种哲学思想完完整整、原原本本的以语言形式表达出来,本身就是一种挑战。再加上翻译、流传、引用、注释,一种哲学思想在传承中必然会发生理解上的变化。所以,为了最精准的了解一种哲学思想,阅读那位哲学家的原著就是不二法门,但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学习哲学,要读经典原著,也要读疏注。

科学是一种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它积累和组织并可检验有关于宇宙的解释和预测。科学不等同于寻求绝对无误的真理,而是在现有基础上,摸索式地不断接近真理。现代科学有三大分支:形式科学(如逻辑、数学、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抽象概念;自然科学(如生物学、化学、物理学、地理学),在最宽泛的意义上研究自然;以及社会科学(如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研究个体与社会。可见,科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人对宇宙的认识,而且这种集体的认识可以迭代累积。科学强调预测结果的具体性和可证伪性,这有别于空泛的哲学。一旦一种科学认识得到证明,就会被加入到科学体系中,并被一再检验。经典的科学著作,不是被证伪淘汰了,就是被应用于更新的科学研究中了。所以,学习科学,你阅读的每一份文献,它的根源都来自经典著作,并在其基础上延伸、扩展、完善了。那些经典著作留给研究科学史的人,而研究科学的人只看最近十年的文献即可。

但是,课本会把理论进程简化为一条简单的逻辑直线,等于是歪曲了科学发现的历史和思想演化的逻辑。原始的经典能帮助我们追溯真实的概念演化。今天的规范化的概念,其源头往往关联着这样那样的隐喻,因而多少有些模糊和多义,正是那模糊和多义,可能成为新概念的萌芽。

八、应该不应该读科学经典?

有人认为,科学是最不需要崇古的。对于科学著作,特别是古代、近代而非现代的经典来讲,完全不应该顶礼膜拜。哥白尼《天体运行论》,伽利略《关于托勒密和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哈维《心血运动论》,笛卡尔《几何》,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牛顿《光学》,惠更斯《光论》,波义耳《怀疑的化学家》,道尔顿《化学哲学新体系》,拉瓦锡《化学基础论》,魏格纳《海陆的起源》,赫胥黎《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赫胥黎《进化论与伦理学》,傅立叶《热的解析理论》……如果仅仅以获取新知为目的,这些大名赫赫的经典不仅不必多次重读,可能连读都不需要。

在知识层面上,现代人比牛顿更理解牛顿运动定律,至少如今采用的数学表达式比他的更合理;比波义耳更明白元素概念,因为可以看到拉瓦锡的著作,更可以看到二十世纪有关原子微观结构的一系列发现;比达尔文更了解演化论,至少比他更了解以DNA和染色体为载体的遗传机制。实际上,到了现代,即便只是中学教科书,提供的知识也比这些经典著作更系统、更完备。

但是,科学不仅包含凝固的知识,还包括流动的历史;不仅包含最终的结论,还包括探索的过程,以及重大科学发现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和方法。对非专业领域的大众读者来说,后者更容易亲近,也更容易迁移、内化到自己的思考之中。这才是科学经典在一代又一代读者中的永恒价值所在。

任定成教授是《科学元典丛书》主编,他谈到读科学经典的几点意义:一是该丛书中收入的著作,是自文艺复兴时期近代科学诞生以来,经过历史检验的科学经典,是科学史和人类文明史上划时代的丰碑。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是人类历史上最具革命性的震撼心灵的著作,它向统治西方思想千余年的地心说发出了挑战,动摇了“正统宗教”学说的天文学基础;哈维的《心血运动论》以对人类躯体和心灵的双重关怀,满怀真挚的宗教情感,阐述了血液循环理论,推翻了同样统治西方思想千余年、被“正统宗教”所庇护的盖伦学说;笛卡儿的《几何》不仅创立了为后来诞生的微积分提供了工具的解析几何,而且折射出影响万世的思想方法论;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标志着17世纪科学革命的顶点,为后来的工业革命奠定了科学基础;拉瓦锡在《化学基础论》中详尽论述了氧化理论,推翻了统治化学百余年之久的燃素理论,这一智识壮举被公认为历史上最自觉的科学革命;达尔文《物种起源》中的进化论思想不仅在生物学发展到分子水平的今天仍然是科学家们阐释的对象,而且100多年来几乎在科学、社会和人文的所有领域都在施展它有形和无形的影响;《基因论》揭示了孟德尔式遗传性状传递机理的物质基础,把生命科学推进到基因水平;爱因斯坦的《狭义与广义相对论浅说》阐述了物质世界在高速领域的运动规律,完全改变了自牛顿以来的世界观……

二是科学经典是科学精神的永恒载体。为捍卫《天体运行论》中的学说,布鲁诺被教会处以火刑。伽利略因为其《关于托勒密与哥白尼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一书,遭教会的终身监禁,备受折磨。拉普拉斯说,牛顿的《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揭示了宇宙的最伟大定律,它将永远成为深邃智慧的纪念碑。拉瓦锡在他的《化学基础论》出版后5年被法国革命法庭处死,传说拉格朗日悲愤地说,砍掉这颗头颅只要一瞬间,再长出这样的头颅一百年也不够。《化学哲学新体系》的作者道尔顿应邀访法,当他走进法国科学院会议厅时,院长和全体院士起立致敬,得到拿破仑未曾享有的殊荣。当人们咒骂《物种起源》是“魔鬼的经典”、“禽兽的哲学”的时候,赫胥黎甘做“达尔文的斗犬”,挺身捍卫进化论,撰写了《进化论与伦理学》和《人类在自然界的位置》,阐发达尔文的学说。经过严复的译述,赫胥黎的著作成为维新领袖、辛亥精英、五四斗士改造中国的思想武器。在科学元典里,有讲述不完的传奇故事,有颠覆思想的心智波涛,有激动人心的理性思考,有万世不竭的精神甘泉。

三是从经典中学习科学方法。当代研究人的创造性的诸多前沿领域,如认知心理学、科学哲学、人工智能、认知科学等等,都涉及对科学大师的研究方法的研究。近二十多年兴起的机器发现,首先就是对科学史学家提供的材料,编制程序,在机器中重新做出历史上的伟大发现。借助于人工智能手段,人们已经在机器上重新发现了波义耳定律、开普勒行星运动第三定律,提出了燃素理论。萨伽德甚至用机器研究科学理论的竞争与接收,系统研究了拉瓦锡氧化理论、达尔文进化学说、魏格纳大陆漂移说、哥白尼日心说、牛顿力学、爱因斯坦相对论、量子论以及心理学中的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形成的革命过程和接收过程。科学元典以其方法学上的创造性而彪炳史册,永远值得后人学习和研究。

四是把经典中的科学创造过程运用于基础教育中。科学教育中最缺乏的也许是对科学创造过程的忽视和不了解,为此,西方一些教育家曾经大规模地把科学成就的创造过程运用于基础教育之中,引起科学教育的一场变革。美国兴起的发现法教学,就是几十年前在这方面的尝试。近二十多年来,兴起了基础教育改革的全球浪潮,其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改变片面灌输科学知识的状况。其中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在教学中加强科学探究过程的理解和训练。尽管由于科学的进步,我们从现代教科书上所学的知识甚至比经典著作中的更完善。但教科书所提供的只是结晶状态的凝固知识,而科学本是历史的、创造的、流动的,在这历史、创造和流动过程之中,一些东西蒸发了,另一些东西积淀了,只有科学思想、科学观念和科学方法保持着永恒的活力。

五是发掘科学经典中的历史价值和时代精神。科学元典标识着科学的重大突破,往往导致的是常规科学的快速发展。随着科学发展中发现的新现象,他们会对科学元典中的相应思想,重新加以诠释,以期从中得出对新现象的说明,并有可能产生新的理念。百余年来,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中提出的思想,被不同的人解读出不同的信息。古脊椎动物学、古人类学、进化生物学、遗传学、动物行为学、社会生物学等领域的几乎所有重大发现,都要拿出来与《物种起源》中的思想进行比较和说明。可以说,科学元典是时读时新的。

面对不朽的理性群碑,不是要顶礼膜拜,而是要读出历史的价值,读出时代的精神,把握科学的灵魂。我们要不断吸取深蕴在科学元典中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使之成为推动我们前进的伟大精神力量。

九、学中医如何读经典?

(一)读经典是学习中医第一步

有人认为,学习中医,首先是读经典;其次,跟名师;再次,多临床。经典是学习中医的源泉,也是西医学中医必须走的第一个台阶。对学中医者来说,学习经典不仅可以提升你的临床能力,也是你成为名医的必经之路。

恭:我们要有传统敬畏心,对自然万物的恭敬心,更要对学术有敬畏心,一定要坚信,不能有任何的怀疑心,我们想一下,经典的学术,我们了解的《周易》和《黄帝内经》和《伤寒论》,有没有恭敬心?

熟:熟读经典,不对,是倒背如流的熟练,烂熟于胸的那一种。

忘:我们要忘记一些表象,症状就像树叶,只记住症状表现,不知道疾病潜在的理和道,看到口苦,咽干,目眩,就是用小柴胡汤吗,当然不是,因为这些症状就是树叶,今年的树叶凋落了,现在讲的方证对应,就已经形成错误的思维方式,这些是中医吗?未必吧,我们打破文字的束缚,一定忘掉这些树叶,一定要找到背后的树干和根系,(我们考虑患者的阴阳状态了吗?)

合:现在中医流派很多,我们一定不要有集百家的思维,反过来讲,就是所有的流派最终围绕这两个字来统筹疾病的,那就是:阴阳。阴阳的思维模式在哪里体现明显呢?那就是《黄帝内经》和《伤寒杂病论》。

灵:有了恭敬心、心中有了传统中医思维,忘掉以偏概全,找到疾病的本质了,我们还会没有灵感吗,在患者身上用药,难道还没有灵验吗?

(二)“读经典,做临床”的名医成长之路

1. 经典著作是中医治学的根基

晋·葛洪《抱朴子》言:“欲致其高,必丰其基;欲茂其末,必深其功。”学习中医学要读的书很多,但要有根基就要先熟读经典。

清·程芝田《医法心传》中说:昔贤云书宜多读,谓博览群书可以长识见也,第要有根基,根基者何?即《灵枢》、《素问》、《神农本草》、《难经》、《金匮》、《伤寒论》是也,宜先熟读。然后“再阅诸子百家由博返约,不致歧途流为偏僻,虽不堪升堂入室,亦不致为门外汉”。

清代医家徐灵胎认为:一切道术必有本源,未有目不睹汉唐以前之书,徒记时尚之药数种而可为医者。学习中医学如果不熟读经典著作打好根基,就象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理论水平不高,基础不牢,没有发展潜力,即使稍有成绩,也只是昙花一现。

《灵枢经·叙》中说:“夫为医者,在读医书耳,读而不能为医者有矣,未有不读而能为医者也。”然而,中医学著作浩如烟海,汗牛充栋,不可能一一读及。故医学读本当从大处着手,“精穷岐黄仲景之遗书,探其源而通其变,则难者不难。”(《医学实在易》)

据统计,名老中医最早阅读的医书中出现频次最高的是中医经典原文,频率为38.10%,其次是本草,临床医书出现的频次最低;名老中医最早阅读的医书中出现频次最高的是《黄帝内经》,频率为24.24%,其次为《濒湖脉学》与《药性赋》,各占9.52%,稍次的是《伤寒论》和《汤头歌诀》,各占8.33%;名老中医最推崇的医书中,频次出现最高的是《黄帝内经》,占32.86%,其次分别是《伤寒论》、《金匮要略》与《难经》。

2. 学好经典是造就名医的需要

优秀临床人才的培养、名医的造就必须抓好两个必要环节,即熟读经典和临床实践。中国历代名医没有一个不是熟读经典的,熟读经典是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最基本的要求。只有熟读经典,才能把握中医药的学术特点和文化内涵,进而吸纳现代科学技术成果,丰富和发展中医药学。

中医经典著作是中医药学的精髓,蕴涵着理、法、方、药等丰富的理论,反映了中医药诊治疾病的思维方法,对于中医的科学研究与临床实践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尤其对于己具备一定临床经验的医生来说,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熟读经典是使自己的诊疗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途径。

3. 经典著作是中医学创新的源泉

在《伤寒杂病论》序言中有言: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可以看出,1700年前的张仲景就己非常清楚什么是守旧,什么是创新。当时的医家不知学习经典,只固守着家传的一点经验,这就是守旧;而若能够“思求经旨,演其所知”,这就是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是中医药事业与时倶进的源泉和动力,没有创新,继承便失去了生命力。中医学凭什么去创新,就凭经典。经典是个后延性很大的早熟的文化,是历久弥新的东西。熟读经典不是守旧,而是为了更好的创新。所以我们要“思求经旨”,学习《内经》、《伤寒》这些经典,以“演其所知”,发展、拓宽我们局限的知识,从而发展、创新中医学。

(三)黄煌教授的传承经验,回归临床

黄煌教授“在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类学生‘读经’活动启动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现在为什么要提倡读经典?其意义有三:一是拒绝神秘,回归朴实。“比如经方的配伍、用量、煎服法以及对方证的描述,都是十分精细和准确,是后世医方所无法比拟的。”而当前的中医界,不断有将中医神秘化、玄学化的声音和做法(当然,黄煌教授不会说中医的神秘化、玄学化来自《黄帝内经》,他强调临床医学,而基础医学似乎可有可无),提倡读经典,就是强化医学自身的科学精神,回归朴实的自然科学之路。二是修正思路,回归本源。“就是强调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以及基本技能的训练。”三是传承经验,回归临床。“不仅要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经方,而且要面向市场大力开发经方。同时,提倡经典的研读,可以纠正当前中医研究大多脱离临床,教学也大多停留在书本的不良倾向。”

不过,黄煌教授并不好得罪其他学科的同行,他说:“提倡读经典,并不是要否定现有的中医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医学基础、中医诊断学、中医方剂学、中药学等教材,产生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其雏形是对经典的阐释、提炼和加工,但由于种种原因,教科书还不是很成熟的,还在不断地修改和完善之中。其中有些内容与经典著作的理念有些偏移。”至于有哪些“偏移”,为什么会出现“偏移”,这些“偏移”是进步还是退步,有没有使中医学更加体系化、规范化?他似乎不好说,也不必说。

当然,他也承认,“经典是不全面的,经典是片断,经典没有把话说完,因而经典的阐释成为传统的研究领域。”“比如《伤寒论》的研究著作,我国有三百多种,日本现存著作也有四百种。如果就经方来说,则后世的应用经验更为丰富,近代以来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的论文数千篇。在读原文的同时,结合后世研究的成果,就会更深地理解经典和发展经典。”那么,是否需要进一步研读汗牛充栋的关于“经典”的考证、训诂、揣摩、阐发?这样,就从书本回到临床了吗?

(四)读经典的另类观点

任何东西都得活学活用,灵活运用,决不可形而上学,本本主义,死搬、硬搬、照搬。一是内经,伤寒论,距今已有近二千年以上的历史。隨着时代的变迁,大自然的变化,其内容已经不完全适应现代人体和疾病的需求;二是脉经,脉学两本书,28种脉象,没有分清男女,阳阴,乾坤,天地,气血,男女脉象根本不同。所以,应祛其精粕,取其精华,活学活用,灵活运用才行。

经典古籍都是古圣先贤发现的自然法则,和积累的客观资料,不是古人编造的,为什么要怀疑呢?读死书,死读书,没有任何意义,要从无字处看出字来才算是会读书会看书才能学到真东西,这是个悟性问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智商,死记硬背只可用来考“证”,那个证对临床治病没有任何意义,只是个摆设试看医大毕业生考上证以后有几个能成为中医高手的?相反的是高手大部分都是民间没证的。

因此,在学习中医的时候,不能片面的否定,也不能武断的肯定,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以及大多数前人总结的经验,在曲折中前进,抱有一种怀疑与自我怀疑态度,才能不断前进,不断成长,古书中的知识也有可能是错的,经典也可能被推翻,前提是你得有理有据,找出其缺点,这样才能更好的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十、结语:从情报学看“原典”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武夷山研究员写过一篇,“情报学‘三原法’”(见情报学报,2014年第5期)。基于苏州大学哲学教授周可真的看法:理工科要强化学生的原理意识,加强对其钻研科学理论的教学和训练,文科要强化原典意识,加强对其研读原著原文的教学和训练。”他从情报学角度提出“三原法”,即原理的把握与质疑、原典的研读与诠释、原始数据的获取与分析。

怎样应用原理?一是用基本原理来指导实践;二是若在实践中发现了与原理相矛盾的东西,就要考虑如何修正原理;三是若在实践中发现了已有原理未能解释的新现象,就要考虑如何构建新的基本原理。

如何看待原典?如没有对原典的深入细致的研读与诠释,则很难把握本学科的精髓,很难基于原典进行再创造。西班牙著名建筑师高狄(Antonio Gaudi)曾说过:“原创性就是回到源头。”这里的源头至少有两层含义:一是某种宝贵的艺术观念的源头,二是诞生了该观念的那种文化、那种土壤。为什么很多西方艺术家对非洲艺术情有独钟?为什么很多中国艺术家特别愿意到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去采风?原因之一,是非洲或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程度相对较低,反而使得他们保留了较多原始性、质朴性的东西,这些东西是激发艺术家灵感的不竭源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等学科也可以通过对原典的反复细致研读,带来许多新启示。

什么是原始数据?指在进行科学研究时针对特定问题所采集的数据,既包括科学试验所获得的数据,也包括通过社会调查等方法获取的资料。一般而言,原始数据来自于专业实践和科学问题的考察,是创新发现与现象解释的基础。若没有持续的原始数据积累,便没有对数据(从而研究对象)的清晰认识,也就难以获得大胆而准确的判断。

就情报学“三原法”而言,“原典”仅是学术研究的一个环节,既必不可少,又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活学活用。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317512.html

上一篇:读“经典”的各家学说(1)
下一篇:[转载]要学好中医必须要读几千年前的经典著作吗?
收藏 IP: 120.229.59.*| 热度|

9 郑永军 尤明庆 周忠浩 李学宽 曾杰 范振英 孙颉 武夷山 万敏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4 04: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