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传染病学史》札记:理论融合的现状与展望(3)

已有 1309 次阅读 2021-5-16 17:30 |个人分类:医学史话|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二)中药应用的话语体系转换

咱们业内有一句神话:“没有中医理论,中药就无法应用。”这话不错,因为中药的定义来源于此。

什么是中药?即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有着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天然药物及其加工代用品,主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这里的中医理论,也就是中药药性理论,即四气五味、药物归经、君臣佐使等,当然还有中医生理、病理理论如阴阳气血、六淫七情、痰浊、瘀血等等,这与现代药理学截然不同。

但是,有一个概念与中药是重叠的,那就是“天然药物”,而天然药物的应用依据是现代药理学及其病理生理学理论。二者外延相同,内涵不一,这不能不发人深省。而且,《中药学》里有一个分支学科叫《中药药理学》,还有《中药化学》、《复方药理学》,二者走的路子似乎是专为打破那句神话的,即采用现代药理学理论研究中药(天然药物)的药理和化学成分。这看起来,一方面让中医大夫左右逢源,可以采用两种理论指导组方用药;另一方面又产生困惑,因为两种理论往往会打架。前面,我们介绍过18世纪到19世纪临床医学话语体系的转变过程,与此类似,中药的应用也处在话语体系的转变过程中。只要有足够的耐心,明眼人就会看到未来的医学会是什么样子的,因为中西医融合共用一套话语体系是不可阻挡的潮流。

1. 中药药理研究第一人

陈克恢(18981988,图7-31)出生于上海郊区农村,幼年丧父,5岁时由舅父周寿南(中医)教他读书写字,学习四书五经,10岁时才进入公立学校。1916年考入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两年后毕业,赴美国威斯康辛大学插班于药学系三年级。因舅父是中医,他幼年时常在中药房里读书玩耍,因而对中药感兴趣,去美国时即立志用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为了满足他研究中药的愿望,导师克来莫斯在四年级时,给了他从中国进口的肉桂500磅,让他进行桂皮油的研究。他以这项研究完成了学士论文。

1.jpg 2.jpg

图7-31  陈克恢教授及礼来药厂将麻黄碱推向市场的留影(1926年)

1920年,大学毕业后,他感到如果回国开展研究工作,还需要较多的生理学、生物化学和药理学知识,又进入该校医学院,学了两年医学课程,并获得生理学博士学位。1923年,因母亲病重回到北京,受聘于协和医学院药理系任助教,直到1925年。

陈氏据以成名的贡献是麻黄研究。在协和药理系系主任卡尔·施密特的支持下购买了大量的麻黄进行研究,他使用了自己在国外所学的植物化学研究方法对麻黄进行分离,通过用不溶性溶剂层层萃取,他很快就从麻黄中分离出了一种新的化合物。

但是,其实陈克恢并非第一个分离出该化合物的人,早在1877年,日本人长井长义就从麻黄中分离此碱,命名为麻黄碱,他认为麻黄碱有扩大瞳孔的功能。

熟悉中医的陈克恢当然不会认为麻黄碱只有扩大瞳孔的功能,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他发现,给麻醉了的狗或毁脑脊髓猫静脉注射麻黄碱1—5毫克可使颈动脉压长时间升高,心肌收缩力增强,使血管(特别是内脏血管)收缩,支气管舒张,能使离体子宫很快收缩,对中枢神经有兴奋作用,滴入眼内引起瞳孔散大。这些作用都和肾上腺素相同,所不同的是口服有效,且作用时间长,毒性较低。

陈氏日夜奋战,仅用了6个月就得到不少成果,并在美国实验生物与医学学会北京分会上作了初步报告。1924年,他发表了关于麻黄碱药理作用的第一篇论文。回美国后,又进行了大量研究。当时美国尚无严格的药政管理法,麻黄碱药理研究很快进入临床观察,并证明它可以治疗过敏性疾病、干草热和支气管哮喘,还可用于脊椎麻醉时常见的血压下降。口服麻黄碱2550毫克能对抗巴比妥类安眠药引起的余醉。他还分析了世界各地产的麻黄草,发现只有中国和东南亚地区所产含左旋麻黄碱。从此,礼来药厂每年从中国进口大量麻黄用于麻黄碱的生产,以适应临床需要。这种状况持续了19年。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期间,两位德国化学家用发酵法将苯甲醛与甲基胺缩合,成功地合成了左旋麻黄碱为止。由于这样合成的产品和天然产品完全相同,且价格低廉,此后不再从麻黄中提取。

更重要的是,陈克恢和他的同事们,进一步研究了很多结构与麻黄碱类似化合物的药理作用,从而推动了无数交感胺类化合物的合成。这些研究不仅发现了很多新药,分别用于呼吸系统疾病、鼻充血、疲劳、肥胖病和发作性睡症等的治疗,也为后来α-及β-阻断剂的研究和开发打下了基础。这项研究是从天然产物中寻找先导化合物,进行优化,开发新药的一个典范,也为研究和开发祖国医药宝库指明了道路。

总之,陈氏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天才,但如果没有舅父提供的中医药背景知识,他不可能那样神速地做出终生据以成名的贡献。同样,没有现代医药学知识,也不可能做出所谓现代研究。日本学者分析出麻黄碱比他早38年,却未能迅速展开,说明中医的文化土壤也是发扬中医药不可少的背景。

由于对麻黄碱的研究成果,陈克恢一举成名,但是他对于麻黄碱的研究仅持续了几年的时间,随后他又投入到新的项目当中,致力于研究蟾蜍毒素。

陈克恢在北京的药店里买了大量的蟾酥,并且分离出华蟾蜍精和华蟾蜍毒素,并发现这两种成分都有洋地黄样的强心作用,临床试用证明静脉注射1mg能使室速减慢5小时,与洋地黄毒甙比较,华蟾蜍精的作用时间持续较短,而且口服无效。

除了麻黄、蟾酥之外,陈克恢还对汉防己、元胡、吴茱萸、贝母、百部、夹竹桃和羊角拗等许多中药进行了药理研究。他一生从事药理学事业先后共50余年,发表论文和综述共约350多篇,对新药物的开发贡献极大,是中国药理学界当之无愧的“第一人”。

2. 中药应用的现代诠释

自从陈克恢采用现代药理学研究中药以来,出现了近一个世纪中药药理学研究的滚滚浪涛,复方药理学也应运而生。中药单体、有效成分、复方中药等现代药理学研究方兴未艾,成为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1)抗感染中草药大规模筛选:1950-60年代,血吸虫治疗方药;1960-70年代,疟原虫治疗方药;1971-1976年,慢性气管炎治疗方药;1970-90年代,抗乙型肝炎病毒方药;1990-2000年代,抗艾滋病毒方药;其他抗病毒治疗方药,如各种呼吸道病毒、肠道病毒等;各种细菌感染性疾病治疗方药;其他感染性疾病治疗方药。

2)常用抗感染、抗炎中草药:见表7-16

表7-16  常用抗感染、抗炎中草药

3.png

3)抗感染、抗炎中草药制剂:见表7-17

表7-17  抗感染、抗炎中草药制剂

4.png

4)抗炎中药活性成分分类:见表7-18

表7-18  抗炎中药活性成分分类

5.png

5)青蒿素发现历程:见图7-32

6.jpg

图7-32  青蒿素发现历程

6)从联苯双酯到双环醇:生化药理学家刘耕陶研究员(图7-33)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他率先在中国从事抗肝炎药及肝脏生化药理学研究,以肝脏生化药理结合中医“扶正培本”理论作为研究方向,从五味子和灵芝的研究做起。先后与同事们合作创制成功两种治肝炎新药联苯双酯和双环醇。联苯双酯被收载入1995年版中国药典,国内有多家药厂生产,并向韩国、印尼、埃及、越南出口。后研制成功新一代治肝炎药双环醇,临床效果优于联苯双酯,2001年国家批准生产和销售,该药在14个国家申请了专利保护。

7.jpg

图7-33  生化药理学家刘耕陶院士

3. 疾病的病理生理学干预环节

1)慢性HBV感染的中西医结合干预环节:见表7-19

表7-19  慢性HBV感染的中西医结合干预环节

8.png

2)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研究方向:见表7-20

表7-20  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的临床与基础研究方向

9.png

3)中医药治疗结核病临床研究:见图7-34

10.png

11.png

图7-34  中医药治疗结核病临床研究及中西医理论的对接

4)中西医结合传染病重点研究方向:见表7-21

表7-21  中西医结合传染病重点研究方向

项目

内容

免疫调节

对炎症反应的双向调节;对过度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对免疫增强的复合作用

 

耐药株治疗

细菌耐药:逆转耐药性;消除质粒作用;增敏作用;本身抑菌作用;免疫调节作用。

病毒耐药:减少耐药株发生;改善机体免疫;寻找新的抗病毒药物。

 

 

功能和组织学恢复

减少毒性作用:灭活细菌产生的内毒素,加速毒素的排除;改善内环境,调节机体整体功能;拮抗病原学治疗的毒副作用;缓解症状,减轻病人痛苦。

促进功能和组织学恢复:通过清热解毒、行气通络、活血化瘀、祛湿化痰等传统治法,配合病原学治疗、免疫学治疗、介入治疗等,及时清除体内衰老、死亡、损伤的细胞,促进脏器功能和组织学恢复,改善愈后。

(二)未来格局(未完待续)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286837.html

上一篇:《传染病学史》札记:理论融合的现状与展望(2)
下一篇:打着“学术”招牌的江湖行为
收藏 IP: 120.229.9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19: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