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梅毒:从有效疗法到特效疗法

已有 10637 次阅读 2021-2-8 11:28 |个人分类:医学史话|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梅毒起源于美洲,但现存记载的最早的梅毒暴发是在1494年/1495年的意大利,当时,正是法国入侵意大利带来了梅毒在意大利的传播,因此这种病在当时被称为“法国病”。梅毒(syphilis)一词来源于一首名为《西菲利斯:法国病》(《Syphilis,or the French Disease》)的诗,由意大利医生兼诗人弗莱卡斯楚(GirolamoFracastoro)发表于1530年。

梅毒在欧洲传播初期,欧洲人用水银来治疗。然而,汞化合物治疗梅毒痛苦非常大,而且疗效也不明显。直到1909年,保罗·埃尔利希合成了对梅毒螺旋体有明确杀伤作用的砷制剂砷凡纳明(Salvarsan),即606,人类的抗梅毒斗争才取得重大进展和决定性的胜利。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其实应用砷治疗梅毒最早始于中国明朝。

典型的梅毒病大约在15世纪或稍前从外国经广东传入中国。明代梅毒病泛滥,医家陈司成1632年所撰《霉疮秘录》是较早的梅毒专书。书内记载梅毒不同病期症状,提出了用丹砂、雄黄等含砷的药物治疗。是世界医学史上最早应用砷剂治疗梅毒的记录。

就砷剂治疗梅毒而言,陈司成与埃尔利希间,相差了277年,但它是一个从有效疗法到特效疗法的历程。

1.jpg

1905年,德国原生动物学家和微生物学家弗里茨•绍丁(Fritz Schaudinn)和皮肤科医生埃里希•霍夫曼(Erich Hoffmann)首次发现“梅毒螺旋体”。绍丁认为梅毒螺旋体在形状和运动上与锥虫类似,因此错误地判断螺旋体与锥虫密切相关。锥虫是一种原生动物,可引起非洲昏睡病。在发现螺旋体的第二年,霍夫曼拜访了保罗·埃尔利希(Paul Ehrlich)的实验室,为埃尔利希解释了螺旋体与锥虫的相似性。由于埃尔利希在利用砷剂治疗锥虫感染上有相当丰富的经验,霍夫曼错误的判断反而把埃尔利希引向一条成功的道路。

在当时的利物浦热带医学院,人们利用一种含砷化合物成功治疗了患有锥虫病的小鼠,该药被认为是无毒的并因此被命名为“阿托西耳(Atoxyl)”。但是后来人们发现,这个药物造成视神经损害的比例高达2%。埃尔利希和他的团队不断努力,合成了一种又一种的砷化合物并逐个检测这些化合物的疗效。1907年,他们发现第418号化合物治疗锥虫病显著,但是少数病人用药后出现严重甚至致命性的过敏反应。于是,埃尔利希继续寻找理想的药物。

2.jpg

同年,埃尔利希的一名助手合成了编号为606的化合物前体。由于实验室缺一台真空设备,这个化合物被闲置在实验室的架子上一年多时间。这是一个幸运的失误。如果当时实验室有那台真空设备的话,这个化合物就很可能被证明无法治疗锥虫病而被放弃,也不会再用于对付梅毒。

1909年春天,来自东京的细菌学家秦佐八郎加入了埃尔利希的团队。秦佐八郎发明了一种梅毒螺旋体感染兔子方法。在埃尔利希的指导下,他利用新的动物模型,重新测试了埃尔利希实验室在过去3年间合成的一系列砷化合物的作用。一直检测到第605个化合物,都没有效果。8月31日,他们将第606个化合物注射入患有阴囊梅毒的兔子的耳静脉内。第二天,他们惊奇地发现,这个已经被闲置近两年的化合物将兔子血液内的梅毒螺旋体全部杀死,阴囊部位的溃疡也开始愈合。怀着激动的心情,埃尔利希在文章中写道,“很显然,如果给予足够的剂量,单次注射给药就能完全消灭所有的螺旋体!”

埃尔利希的秘书Martha Marquardt这样形容这个伟大成就背后的疯狂:

除研究者以外,没有人能够体会这些动物实验的工作量是多么巨大,没有人知道究竟耗费了多少时间、金钱和精力。但我们必须牢记两个化合物,一个是418,另一个就是606,它们分别是第418个和第606个合成的物质。人们通常认为606是埃尔利希在第606次实验中研制出来的,这是不正确的。606只是他们在无数次实验后所合成的第606种化合物,而与化学合成过程相比,他们投入在动物实验上的精力简直难以想象。

医学史学家贝弗里奇(W. I. B. Beveridge)形容埃尔利希的发现是“在人类抗击疾病过程中,信念战胜困难的最佳榜样”。

研究所里两名年轻的助理将606溶解并注射到自己体内,摸索出606的正确剂量并检测了药物的耐受性。虽然606含有剧毒的砷,但试验证实它只杀灭螺旋体而不伤害病人。在与Georg-Speyer-Haus签定的合同中,606(通用名“砷凡纳明”)被授权给法兰克福的Farbwerke Hoechst公司,该公司以“洒尔佛散”(Salvarsan)作为商品名将606推向市场。埃尔利希自己并没有和医药公司签订合同,他只获得了利润很小一部分的作为酬劳。

当时,医生和梅毒患者都迫切需要特效药物,大型临床试验便随即迅速展开。从1910年6月至12月,Georg-Speyer-Haus公司为患者免费提供了约65000份剂量的药物,直到Hoechst化工公司将该药物投入大规模生产。世界各地的报刊大肆宣扬该药在治疗方面所取得的成功。不久,一个新药“新砷凡纳明”(Neosalvarsan)投入市场,即第914号化合物。

埃尔利希曾经收到过一名他治愈的病人寄来的明信片,他为此非常开心,一直将这张卡片放在外套上衣口袋的钱包里面。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新砷凡纳明专利保护期满,英国和法国科学家开始进行合作生产,仅仅由法国军事医疗服务系统开出的处方就超过94762支。这也在另一角度证实了梅毒在当时流行的广泛程度。直到20世纪40年代青霉素问世,这种药物一直是治疗梅毒的唯一选择。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271248.html

上一篇:[转载]钱宇:百年抗梅毒药——砷凡纳明
下一篇:邹季:从“腰椎间盘突出症”看认知“碎片化”
收藏 IP: 120.229.75.*| 热度|

3 马德义 郑永军 徐向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3: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