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转载]赵洪钧:中西医汇通思想初考

已有 2921 次阅读 2019-12-10 16:29 |个人分类:医学史话|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中西医汇通, 思想观念, 考证 |文章来源:转载

资料来源:《中华医史杂志》1986年第3期16卷第3期第145页

中西医汇通思想,是近代发展中医的主导思想,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形成了近代中医的代表派别——汇通学派。解放前后评论“汇通学派”者颇多,而看法多不一致。本文不拟讨论“汇通学派”的功过是非,仅结合以往关于中西医汇通思想渊源的几种代表说法,对其产生经过做一初步考证,以与诸同道共磋。

一、汇通思想和改良主义

解放后的医史论文和著作,都有汇通思想是受改良主义思潮影响才产生的提法(1,2),但都没有任何具体根据。作者遍查著名改良主义人物的著作,从未发现其中有中西学术汇通的思想,更没有提中西医汇通。从早期的魏源、龚自珍,到容闳、郑观应,再到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他们的著作涉及领域很广,也专门论述过医学。而他们认为,引进并发展西医才算改良医学,对中医则基本上持否定态度。

改良主义领袖中,以梁启超对近代思想、学术界影响最大。他于1897年作“医学善会叙”,1922年作“科学精神和东西方文化”,1923年作“阴阳五行说之来历”,1926年作“我的病和协和医院”等文章。其中对中医学术,都表现出很明显的反感态度。他说:“开医会以通海内外之见闻,刊医报以甄中西法之美善,立医学堂设医院以究理济贫”(3)。中医是否美善呢?他说:“例如医学,我不敢说中国几千年没有发明,而且我还信得过确有名医,但总没有法传给别人,所以今日的医学和扁鹊、仓公时代一样,或者还不如。”(4)梁氏对阴阳五行尤其深恶痛绝,认为:“阴阳五行说为二千年来迷信之大本营……嘻!吾辈生死关系之医药,皆此种观念之产物”(5)。相反,他的尿血症经协和医院做肾切除而不愈,却仍然提倡信仰西医。由此可知,梁氏根本不可能启发人们搞汇通。

改良主义思想家中,以郑观应讨论医学最多。其名著《盛世危言》中有“医道”一文,又有专著《中外卫生要旨》论医药卫生。他在“医道”一文中写道:“西国医学设专科…….其难贵如中国之科第,故学问阅历精益求精,中国之医能如是乎?”(6)紧接着一连举出西医胜于中医者五个方面(中医没有一方面胜于西医),并对当时(明治中期)日本的汉医政策暗含推崇之意。所以,他的思想仍不外引进西医,开办医校。《中外卫生要旨》书名有些兼收并蓄的意思,内容确实芜杂纷乱。但细读全书可知,他最赞赏的乃是西方刚刚兴起的公共卫生措施和研究,而这正是最不便汇通之处。

改良主义的发生渊源之一,是日本的明治维新。康、梁等所想所作的“改良”、“维新”,几乎无一不是仿效日本。倘其方针全面实行,在医学方面,必以发展西医、废止中医为要务。

而汇通思想的核心是保存中医,发扬中医。总之,以为汇通派是受改良主义影响才出现的推断,毫无根据。

二、唐容川与中西医汇通思想

近代汇通派人物及中西医汇通工作,不以唐氏为最早,现已定论(7)。但不少人仍以为“中西医汇通”这个口号由他而起(8)。此说颇待商榷。

唐氏著作中,目前最为人们熟知的是《中西汇通医书五种》。这大约是一些人做出上述推论的依据。然而,这个书名的来历确有待研究。流行的版本中,只有第一种叫《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其它书名均无汇通的意思。细考这第一种的早期版本,却不叫后来的书名。按先后顺序,它依次叫过《中西医判》(1892年)、《中西医解》(1894年)、《中西医学入门》(1895年)。这几种版本中,均无那篇大唱中西医汇通的序言,并且都是单行本。初步考得,唐氏的五种著作合编,始自1892年袖海山房版,原名《中西医书五种》,仍无“汇通”二字。正式加上这两个字约自1908年千顷堂书局本开始。此版本之首卷扉页上有“江南分巡苏松太兵备给示谕禁事”。大意说,千顷堂书局购得袖海山房书底,要求获得版权。有司因而询问上海县医学研究会。有李钟钰等认为,此书经该会名医校正“融贯中西医书,纵未能集医学之大成,而以之行道济世,尚不致有流弊。(9)当局为此示仰书贾等人悉知,自示之后,毋许将千顷堂印售《中西汇通医书五种》翻印渔利,违干查究。”(10)这就是为什么,千顷堂本成为至今最常见的版本,因而引起一些人的误会。很显然,《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是1908年左右出现的。书名中的“汇通”二字和那篇时髦的序言,很可能是上海县医学研究会的名医们溢美的,因为书中并未说明曾请唐氏修改,而且唐氏已久离上海,就在这年逝去。

又细考唐氏之思想,是厚古薄今、重中轻西的。他说:“医学乱于晋,失于唐,而沉伪于宋。西医近出似精实粗,群焉趋之,以为新异,而古圣之大经大法久恐湮没不彰,下乔木入幽谷,去明就暗,以术杀人,岂非世之大患哉。”(11)类此言论书中还很多,故很难设想他能高呼“中西医汇通”口号。

三、中西医学汇通论的肇始

倘使我们全面分析一下,1900年以前近代思想流派的学术主张,很容易发现,“汇通”主张是洋务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最早明确提出中西医学汇通思想的人,恰恰是洋务派头号首领李鸿章。他于1890年写道:“泰西医学有长官、有学堂,又多世业孤学,藏真府俞悉由考验,汤液酒醴更极精翔……予久伟其用心之精而立法之善矣。…….倘学者合中西之说而会其通以造于至精极微之境,与医学岂曰小补。”(12)1890年左右正是洋务派权倾一时。医学界的一些人借用当权者的口号,阐述自己的思想,可以理解。

那么,为什么中西医汇通的口号在1900年以后才喊得更响亮了呢?这主要是洋务派于1903年左右,主持“新政”时进一步发展并系统化了“汇通”思想的缘故。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而闻名,在知识界广泛流行,几乎人手一册的《劝学篇》中,就有专门一章论“汇通”。洋务派的汇通主张是只限于“西学为用”的。张之洞说,三纲五常“相传数千年,更无异义。圣人之所以为圣人,中国之所以为中国,实在于此。故知君臣之纲,则民权之说不可行也;知父子之纲,则父子同罪、免丧废祀之说不可行也;知夫妇之纲,则男女平权之说不可行也。”(13)总之,是封建礼教与资产阶级社会学说绝不可汇通。但另一方面他又把“汇通”搞得面很广。大致是,《中庸》篇与物理学;《周礼》与化学、农学、林业学;《礼记》与地质学;《论语》与机械学、《左传》与留学教育等等均可汇通。有兴趣者不妨读一下《劝学篇》“外篇第十三”,便可知洋务思想汇通主张的真谛。

我们是否可因近代“中西学术汇通”主张,是洋务派首先高喊的,就把一切汇通主张都否定呢?显然不是。历史便是很好的见证。凡是那些强拉硬扯的汇通主张,很快便行不通而被人遗忘,甚至连洋务派曾大倡汇通也很少人提及了。然而,中西医汇通的思想却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表现出活力,产生了不可忽视的社会效果。

其实,如果我们再深究一下汇通思想的渊源,就会发现,中西学术汇通的主张也并非始自洋务派。这种思想原来可以上溯到明末。

四、徐光启的汇通思想

明季著名学者、思想家、政治家徐光启,详细地记载并论述了当时的汇通思想。这是当时西学东渐在中国思想、学术界的重要反应。不过,那时汇通的主要是天文学而不是医学。崇祯二年(1629年)七月一日,徐光启上疏说:“万历间归化陪臣利玛窦等数辈观光入觐,所携历法等书尤为精密。其所予推交食时刻,分秒无不悉验,故四十年议历,有监正周子愚呈部乞令陪臣庞迪我、熊三拨等翻译本书令与中历会通归一。”(14)两年后,徐光启又发展了这种思想。他说:“迩来星历诸臣,颇有不安旧学志求改正者。故万历四十年有修历译书分曹治事之议。夫使分曹各治,事毕而止,大统既不能自异于前,西法又未能必为我用,亦犹二百年来分科推步而已。臣等愚心以为,欲求超胜,必须会通,会通之先,先须翻译。”(15)这就是说,中国要想改革历法及星学,非积极引进西学,同时掌握两种体系并进行汇通不可。由“会通”而“归一”,而“超胜”,徐光启的汇通主张和“中西医汇通”思想何其相似。洋务首领袭取了徐光启会通思想的正确内核,为他们的错误政治主张服务自然难免失败。而中西医汇通思想最接近徐氏的正确主张,故能指导中医界数十年而有成就。

总之,追溯汇通思想的历史,有一点似可以肯定:一旦传统的中国文化与近代西方科学接触,就会产生汇通思想。至于对“汇通”(“会通”与“汇通”同义)二字如何理解?“汇通”的结果能否“归一”并“超胜”,三百多年来的历史已经回答了许多问题。相信学术界对此自有公断。

参考文献

1.中国中医研究院.《中国医学史讲义》.1976年油印本.第130页。

2.何爱华.试论张锡纯先生在医学上的成就.浙江中医杂志1965;8(12)。

3.梁启超.医学善会叙.《饮冰室文集》.卷四.1926年版。

4.梁启超.科学精神与东西方文化.《饮冰室合集》。第十四册.1941年版。

5.梁启超.阴阳五行说之来历.同4.第十三册。

6.郑观应.《盛世危言·医道》卷十四。

7.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汇通学派》.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年版。

8.同1.第131页。

9.10.唐容川.《中西汇通医书五种》.光绪三十四年千顷堂书局本,首卷扉页。

11.唐容川.《金匮要略浅注补正叙》。

12.德贞子固.《万国药方·李鸿章序》。

13.张之洞.《劝学篇·明纲》。

14.15.徐光启.《徐文定公集》.宣统元年兆准刊本。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209513.html

上一篇:[转载]赵洪钧:是她让中医走出国门——罗鼎辉大夫访问记
下一篇:[转载]赵洪钧:藏五府六考
收藏 IP: 120.229.10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16: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