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散步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qng1008 前三十年写日记,后三十年写博客

博文

范振英:一位虚怀若谷的中医志同者

已有 3561 次阅读 2019-11-3 17:35 |个人分类:思考中医|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范振英, 虚怀若谷, 中医志同者

前几天,我在《科学网》发表了博文“中医技艺如何走出其哲学化母体”,范老师在文后留言:聂广老师的这两篇“中医技艺如何走出其哲学化母体”的博文,是我见到的我认为最科学、最深入、最客观地谈中医的文章。我很赞赏。我没有学过中医,2008年一时心血来潮,写了一篇“我对弘扬中医的几点想法”的文章,没有想到中医泰斗邓铁涛教授和卫生部王国强副部长的都亲笔来信表示赞许。我写的那篇文章远没有聂老师这两篇博文写的深入。我一定向聂老师学习! 若有机会也愿意与聂老师交流。

看到范老师的过度夸奖,我一时受宠若惊:谢谢范老师鼓励!这是网聊,东一句西一句的,还没有形成论文,请您多多指导!

于是,我到网上搜索,发现《中国高新科技》2019年第3期上,刊登了一篇题目为“范振英:拓宽中医发展路 创立健康新概念”的署名文章。其中介绍:

范振英,1940生,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天津市抗衰老学会创始人之一。2016年被聘为中国医学促进会副理事长,同年还荣获“中国老科技工作者协会奖”。

2008年以来,他对医学和健康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研究,先后发表了“我对弘扬中医的几点想法”,“健康新定义的提出”、“健康学新论”、“宏观健康学”,“健康护理学”、“ 融合现代科学技术的中医发展之路”等论文,对中医学的发展和健康理念的创新做出了突出贡献。

范振英认为,中医有两种发展方式:一种是只能在传统中医的框架内发展,但这种方式会把中医引入死胡同。另一种是中医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融合的方式,应该采用后者。

在他2008年撰写的“我对弘扬中医的几点想法”中曾指出,现代医学中的许多内容,特别是生物学和基础医学(如遗传学、解剖学、免疫学、胚胎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以及现在飞速发展的基因科学等)、诊断技术(如体温、血压、心电、脑电、骨密度、血氧饱和度的测量,生理化验、病理组织切片、医学影像学等)及一些先进的制药技术等,都是物理、化学、生物学、基础医学、甚至包括航天科学等学科发展的综合成果。在物理、化学、生物学发展的基础上,同时融入传感器和计算机技术等先进技术的使用,才会有生化指标、染色体和基因的快速检测。这些自然科学成果和先进技术只是先被西医利用了,但它们并非西医的专利,同样应该为中医所用。

中医泰斗邓铁涛教授92岁时曾亲自用墨笔、宣纸写了一封长信,对范振英的理论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写道“过去认为医学只是自然科学,是生物医学。现在加上心理和社会是一大进步,但仍不够。中医是天、地、生、文、史、哲、艺术的综合体,因此多学科相合才能帮助中医的发展。只有新技术革命之成就,才能帮助中医的发展”。

时任卫生部副部长的王国强也写了亲笔信表示对范振英的观点“完全赞成”。

在范振英后来写的“融合现代科学技术的中医发展之路”中,更进一步叙述了中医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融合的内容和意义。具体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中医要引进现代科学技术促其发展;逐步用现代科学理论阐述中医的内容使其更快发展;利用中医的先进理念和独特方法与先进科学理论技术相融合,创立出新的健康学和医学的新理论,为中国人民的健康事业发挥更大作用。

这与卫生部王国强副部长在2015年10月《以诺奖驱动中医药创新》的讲话中强调:“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理论、技术与方法的渗透结合,可以为生命科学和医疗卫生的突破,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做出更大贡献。”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

继而,我对范老师提出了拜读那篇论文的请求,他连忙在微信里回复:

聂老师您好! 我不懂中医。在您面前谈中医肯定是鲁班门前弄斧。现把2008年心血来潮写的拙文“我对弘扬中医的几点想法”发去,请指教。我不会压缩发送,以前直接发送一次只能发不到2千字,所以用2个微信发去。后面把邓铁涛教授来信和卫生部王国强副部长的来信照片也发去。2009年以后我集中精力研究健康学,但也写过一点有关中医发展的拙文,提出了中医与现代科学技术融合发展主要有三个方面是:中医要引入现代科学技术,逐步用现代科学解释中医,中医的先进理念和独特方法与现代科学理论技术相融合,创立出许多具有突破性质的新理论、新方法,为我国和世界人们的健康做出巨大贡献。

附范老师:我对弘扬中医的几点想法  

摘要:中医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只能发展,不能丢。发展中医必须在保持中医精髓的前提下,吸纳各个学科的先进理论、成果和技术,经过长期艰苦奋斗才能实现。

(一)中医发展要多吸收先进技术和理论 

中医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各大文明古国中,唯有中华文化未曾中断,中医在其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中医不仅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使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今天仍然对人们的健康和养生保健起着重要作用。它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只能发展,不能丢掉﹗

中医和西医一样,研究的对象是极端复杂和深奥的人。它涉及到的学科很多,正如邓铁涛老教授说的:“过去认为医学是自然科学,是生物医学,现在才加上心理与社会是一大进步,但仍不够”。“多学科相结合才能帮助中医之发展”。因此,中医要快速发展,弘扬这块瑰宝,就必须吸纳各个学科的先进理论、成果和技术。

中医在历史发展中是科学的、先进的。历代中医名家是伟大的、聪明的,但他们必竞是人,不是神。尽管中医的精神博大、理念先进,但许多方面必然受到当时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限止。比如,在诊断方法上,古时候没有走时精准的钟表,用一息跳多少次来判断脉搏是数还是缓;因“看”不到人体内部,只能靠医生的感官,从体表、对外开口腔、撮入物及排泄物等来收集生理病理信息。而现在,可以用现代技术“看到”这个“黑箱子”里面的许多内容。比如,可以方便地测量体温、血压、血流、心电、脑电、骨密度、血氧饱和度等各种生理指标;医学影像技术可以使许多身体内部的构造、状况或功能一目了然;生化检测能够得到人体内部涉及生物化学的许多重要信息;不久的将来,利用对基因的检测和分析,对一些病的的诊断和治疗将让人耳目一新。

当然,中医的现代化也包括用现代技术对传统中医内容进行研究。研制中医脉象仪(笔者在我国第一台中医脉象仪的研制中负责脉象传感器研制)、舌象仪以及有专家正试图从细胞和分子水平揭示经络的存在等,对中医的发展肯定是有益的,但笔者认为更重要的应该是吸纳各学科的成果。

如果中医在现在和今后对这些先进技术一律排斥或者视而不见,仍然固守诊断仅用望、闻、问、切,吃药主要是汤药和大蜜丸,则中医不仅很难发展,甚至会逐渐走向博物馆。

总之,中医在保持其精髓和先进理念的前提下,必须吸收对自己有用的所有先进理论、方法、技术、仪器设备和用品,使它们成为中医的一部分,才能使中医快速发展,更好地为中国和世界人民服务。

(二)转变观念是中医发展的重要前提

笔者认为,现代医学中的许多内容,特别是生物学和基础医学(如遗传学、解剖学、免疫学、胚胎学、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以及现在飞速发展的基因科学等)、诊断技术(如体温、血压、心电、脑电、骨密度、血氧饱和度的测量,生理化验、病理组织切片、医学影象学等)及一些先进的制药技术等,是物理、化学、生物学、基础医学、甚至包括航天科学等学科发展的综合成果。试想,没有物理学的发展能有体温表、血压计、超声、CT、MR等检测设备吗?只有在物理、化学、生物学发展的基础上,并使用传感器和计算机技术等先进技术,才会有生化指标、染色体和基因的快速检测。这些自然科学的成果和先进的技术是被西医首先利用了,但它们决不是西医的专利,其中许多内容同样应该为中医所用。而且,中医利用这些研究成果和先进技术要理直气壮,不要有先入为主的思想,也不要怕有人说三道四。

有个比喻不知是否恰当,新中国成立初期,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专利,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发展;邓小平指出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专利,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我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同样,中医如果能够转变观念,想方设法让所有先进的东西为己所用,就一定能够得到快速发展,为13亿中国人的健康和长寿作出更大贡献。

转变观念说着容易,实际上很难。从事西医的同志可能认为那些先进的东西生来就是属于他们的。许多群众、甚至包括一些从事中医工作的同志,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也认为它们不属于中医,只有祖辈留下来的才算中医。有些人会说,引入那些先进东西后还是中医吗?

(三)中医的精髓不能丢

中医利用先进的成果和技术不是死搬硬套,而是必须符合中医的精髓、甚至是熔入到中医的精髓中去。中医吸收先进成果以后,是发展了,还是被吃掉了?关键是看中医的精髓是否还在起主导作用。笔者没有能力给中医的精髓下定义,不过从中医专家和书籍中了解到,应包括:仁心仁术,上工治未病,注重养生,从各方面收集生理病理信息进行辨症施治、因人施治,坚持天地人合一及把“人”作为一个整体的理念,重视心理状态和社会因素对健康和疾病的影响,尽量发挥中医治疗方法(中药、针灸、按摩、刮痧等)的优势,使广大人民群众少得病、能看好病也看得起病等内容。

例如,通过血液化验知道某人血糖偏高,虽然还没有消渴病的明显症状,通过中医疗法使血糖降低,这不就是中医治末病吗!

又比如,SARS出现后,广州市的中医大夫运用测体温、看胸片等先进检测方法,结合望、闻、问、切进行诊断。在重视人为关怀的同时,通过中医的方法、或者中西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使广州的SARS病人死亡率比香港低很多,这是中医的仁心仁术的成绩。

现在社会上有些人(包括有的知名科学家),认为中医不科学。他们不一定是认为中医的精髓不好,很可能主要是因为他们头脑中的那些现代科学技术内容,在以前的中医中很少见到,或者说他们把现代医学中的先进理论、技术、方法,都归到西医中去了,从而认为中医不科学。如果中医在保持中其精髓的前提下,吸纳了对自己有用的所有先进成果,很多人就不会再说中医不科学了。

(四)发展中医药任重而道远

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弘扬此瑰宝的责任历史性地落在我们和后辈身上。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与先辈相比,我们的任务不是轻了,而是更重了。

除了观念的转变以外,在诊断方法中,过去主要是根据从体表和撮入物及排泄物获取信息,结合外界条件及病人年龄、性别等情况进行辨症。引入现代医学检测技术后,信息量比原来增加许多倍,有时使诊断变得容易。但是,若把这些检测项目都纳入辨症的范围,在理论上其复杂性会相应增加。而且,随着检测技术的以展,获得的信息越来越多,辨症的复杂性理论上是有增无减。

又比如,在中药来源上,过去基本上是一个字——“采”。最近了解到,为了使用现代技术让中药中的冬虫夏草进行工厂化生产,两位科学家用了30年的艰苦努力才基本实现。

总之,通过转变观念、领导重视、中医药界同志和许多外行(非中医人士)的共同努力,中医的精髓不但不会丢,还会发扬光大,中医将会为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和长寿做出更大的贡献。中医这块中华文化的瑰宝定会得到发扬。                               2008-07-09   

1  邓铁涛教授遗墨

 

2  王国强部长的回信

不仅如此,范老师还是中医脉象仪的先驱,他回忆了他们当年的研究经历:

由于我曾经研制出获得1978年科学大会奖的中医脉象仪中的小型脉象传感器,总算是与中医占过边。我们课题组在1992年买来1台386计算机后,一个同事弄来一张据说是台湾录制的刮痧疗法的软盘。搞研究的人喜欢叫真儿,看完后我们就聊刮痧、按摩、针灸等为什么能治病,我们都没有学过医,自然不是用中医理论去解释。

聊来聊去,认为这些疗法虽然它们的原理、方法、作用机理各不相同,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都会对局部造成轻微损伤及刺激。

刮痧要刮的皮肤出“痧”,拔火罐使局部红肿,炙疗会引起灼热感甚至烫起泡,针疗使人感到酸痛,按摩的敲击、按、压、掐、拉等,这些都可以看作会对身体造成轻微损伤与刺激。

于是我们一致认为,有些对身体的轻微损伤,引起组织器官的应激状态,血流增加、新陈代谢加快。身体进行恢复、修复、再生,可能是起到治疗效果的一个原因。27年过去了,我仍然认为这是有道理的。

总结成一句话就是。一些对身体造成轻微损伤,会对某些疾病有治疗作用。这也应该属于一种“毒物的双向剂量效应”(严重损伤对身体不利是不言而喻)。

笔者创立健康学,当然考虑的不只是病人,而是希望让所有人更健康。我现在认为,某些对身体的轻微损伤,不仅能治病,也能使组织活力增强,提高它们的机能和免疫力,使身体更健康。

实际上,现在一些专家介绍的干梳头、搓手指、按压或敲击足三里等保健穴等就应该属于此类。

需要说明的是,不是所有轻微损伤都会对身体有利。中医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在什么部位、采用什么方法和力度,能够取得最隹效果的丰富经验。

我相信,通过深入研究,一定能够找到对于那种类型的人,在什么部位,采用那种方法,用多大力度,对身体进行轻微伤害或刺激,就能达到最有效提高人的健康状态的结果。

应该向屠呦呦研究员学习,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为中国和世界人民的更健康做出贡献。

尽管范老师做了这么多工作,但他虚怀若谷,总是称自己“不懂中医”。实际上,他不仅心系中医,对中医工作建言献策,而且为中医已经做出了很多贡献。与他相比,我们这些中医人如此碌碌无为,真是愧对先人!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293-1204682.html

上一篇:[转载]埃斯蒙德·雷·朗:《病理学史》(7)
下一篇:[转载]博文纵览:王懿荣发现甲骨文始末
收藏 IP: 120.229.101.*| 热度|

1 范振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9 12: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