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CK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Spengbo

博文

学术反腐不能“只刮风、不下雨”

已有 5567 次阅读 2011-10-17 00:48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学术反腐不能“只刮风、不下雨”

彭  渤


1014日,师昌绪、袁隆平、杨乐等学界泰斗在人民大会堂为首都高校新入学的研究生作“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主题报告。近日,湖南教育厅等部门邀请四院士也在中南大学给研究生做抵制学术腐败的报告,并举行抵制学术腐败的签名仪式。行政部门举办的这些学术反腐宣传,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学术界学术腐败现象的严重性、紧迫性和危害性。诚如科协主席韩启德院士指出的那样,“解决这些(学术腐败)问题迫在眉睫、刻不容缓”。但笔者认为,这些形式的学术反腐宣传教育也就仅此而已。最多也只是表现政府有关方面似乎要将我国学术反腐寄希望于年轻一代。效果将会怎样,让我们看看十年前的2001年国内学界有关学术反腐的记载。

2001年,99岁高龄的钟敬文教授拟文:“抵制学术腐败,欢迎学术创新”。指出“学术腐败不只是一种学术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这种现象的形成有各种原因”[1]。进而提出:“对学术腐败,要严肃批评,坚决抵制。再过五年、十年,希望情况会有较大的转变”[1]的美好景愿。同年,陈韶旭在《文汇报》上以“大师太多,庸作过滥”为题发表文章,评击学界研究中的不良作风,指出“当前学术研究中的某些不良学风发展膨胀趋势()引起学界警惕,不加制止任其蔓延可能贻误一代学者”[2]。以后,一些学者对学术腐败、学风不正等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如葛剑雄指出:“学风不正的背后是既得利益驱动、学术权威权力化、职称学历福利化、学术市场化……”等原因所致[3];顾海兵从重点学科评审、研究生导师资格、学术委员会权力等方面质疑我国学术管理制度[4]等等。可是,十年过去了,当年钟敬文老教授殷殷期待的“再过五年、十年,希望情况会有较大的转变”[1]只是变成了如今韩启德院士的“解决这些(学术腐败)问题迫在眉睫、刻不容缓。要着力推进学风道德建设,让科研领域成为阳光下最纯洁、最神圣的一方净土”的美好愿望。从“愿望”再到“愿望”的我国学术反腐,实在不得不令人叹息。

在学风没有任何好转、学术腐败愈演愈烈的情况下,有关方面似乎还嫌我国学界的学术反腐“风声”还不大、“雷声”还太小,还要继续在全国进行并普及类似于本月14日的学术反腐教育。笔者不禁要问,通过如此类似的学术反腐,韩院士期待的“要着力推进学风道德建设,让科研领域成为阳光下最纯洁、最神圣的一方净土”,其结果将又会是如何?会否将又是一个“画饼充饥”式的美好愿望?十年过去了,我们天天在喊创新创新,难道学术反腐方面的创新就那么难?那么怕?那么高不可攀?十年过去了,我们已经有了各种反腐防腐机构,如纪委、预防腐败局、道德委员会等等,不说如雨后春笋,也是要有尽有了。可是为什么有关方面就不能问问自己:为什么我国学术腐败愈演愈烈?难道我们的这些机构就仅仅是起“刮风”、“打雷”的作用的?

笔者不但不反对有关方面组织的类似于本文开头的宣传教育,而且支持进行类似该方面的教育和宣传。类似的教育中,如果能够讲清楚什么是学术腐败?学术腐败表现在哪些具体的方面等,那将对年轻人有重要启迪和教育作用。但从目前的情况看,仅仅停留在类似的教育和宣传是远远不够的!十年的历史告诉我们,我国的学术反腐“风声”、“雷声”都已经足够大了。而学术腐败能够愈演愈烈的根本原因不是没有这些“风声”和“雷声”,更不是缺乏这些“风声”和“雷声”,而是根本就没有“下雨”,或者“雨”下得太小、太少、太不及时。试图通过院士前辈的言传身教,来影响下一代,进而达到净化学术环境、使“科研领域成为阳光下最纯洁、最神圣的一方净土”,其前景和结果已经非常清楚:美好愿望的美好愿望而已。因为,做科研,研究学术的目的不是当院士,而且能当上院士的是少数中的少数,更何况,目前揭露的一些学术腐败行为竟是个别院士所为!因此,可以预言,只“刮风打雷”式的学术反腐不但将会收效甚微,而且会使我国未来学术反腐迷失方向。

在我国,学术反腐再不“下雨”将贻害无穷!教育部、科技部、基金委、科学院,纪委、预防腐败局、道德委员会……为了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复兴大业,下点“雨”吧。最好是既“刮风打雷”又“下雨”。

 

参考文献

[1] 钟敬文. 2001. 抵制学术腐败, 欢迎学术创新. 中华读书报, 2001523.

[2] 陈韶旭. 2001. “大师”太多, 庸作过滥”. 文汇报, 2001513.

[3] 葛剑雄. 2002. 学风不正的背后. 中国改革, 2002年第1.

[4] 顾海兵. 2002. 学术管理制度三疑. 北京日报, 2002527.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9096-497628.html

上一篇:申请国家基金课题的必要性
下一篇:陈国达与“中国丹霞地貌”
收藏 IP: 58.20.50.*| 热度|

8 曹志平 陈小润 向晨 赫英 苏德辰 韦玉程 niubizationl zhouguanghui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09: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