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s才子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paintinghrh 科学院里面的艺术家,艺术圈里面的科学家,在科学与艺术之间漂流

博文

柬埔寨,相见恨晚

已有 5497 次阅读 2010-1-25 10:24 |个人分类:瑞华思想|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文化, 思考, 艺术

柬埔寨,一个美丽的国土,800年前就有了至今让人感动的文化,相见恨晚!
柬埔寨是东南亚地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建国于公元1世纪,在古代历经扶南、真腊时期,其中9到15世纪初的吴哥王朝国力强盛,创造了举世闻名的吴哥文明。16世纪末开始,真腊走向衰落,到了18世纪末,柬埔寨基本上处于强邻的控制之下,成为属国。
柬埔寨为中南半岛古国,有两千年以上之历史。
西元一世纪时,柬境建立扶南国,奉印度教为国教,故受印度文化影响甚深。扶南王国国都是毗耶陀补罗城(Vyadhapura,梵文:猎人城),在今巴南(Banam)附近,有湄公河西北流东入海。高棉语中扶南国王叫Kurung bnam,Kurung(帝) bnam(山),扶南是bnam(山)的对音。扶南国有属国真腊。公元七世纪中叶,扶南国为北方倔起的真腊所灭,扶南王子流亡爪哇,建立山帝王朝。
9世纪至15世纪出现的吴哥王朝,被称为高棉帝国,国势鼎盛,文化灿烂,版图包括今日柬埔寨全境以及泰、寮、越三国之部份地区。明宣德五年(1430年)暹罗入侵柬埔寨,包围吴哥城七个月,最后攻破吴哥。因为吴哥太靠近暹罗边境,柬埔寨放弃吴哥,迁都金边。
此后柬埔寨国势衰败,此后倍受越南侵略。1863年后又沦为法国保护国。1941至1945年曾遭日军占领,战后於1953年11月9日脱离法国独立。

 

       1992年,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Ⅰ)(Ⅲ)(Ⅳ)联合国将吴哥古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此后吴哥窟成为柬埔寨旅游胜地。一百多年来,世界各国投入大量资金在吴哥窟的维护工程上,以保护这份世界文化遗产。吴哥窟的造型,已经成为柬埔寨国家的标志,展现在柬埔寨的国旗上。12世纪时的吴哥王朝国王苏耶跋摩二世(Suryavarman II)希望在平地兴建一座规模宏伟的石窟寺庙,作为吴哥王朝的国都和国寺。吴哥窟是高棉古典建筑艺术的高峰,它结合了高棉寺庙建筑学的两个基本的布局:祭坛和回廊。祭坛由三层长方形有回廊环绕须弥台组成,一层比一层高,象征印度神话中位于世界中心的须弥山。在祭坛顶部矗立着按五点梅花式排列的五座宝塔,象征须弥山的五座山峰。寺庙外围环绕一道护城河,象征环绕须弥山的咸海。 

 

 女王宫,(BanteaySrei,即“女人的城堡”之意),又称班迭斯雷寺,位于柬埔寨暹粒省,距著名的吴哥城约25公里,是柬埔寨三大圣庙之一,被誉为“吴哥古迹中的明珠”.供奉著婆罗门教三大天神之一的湿婆.建于967年的罗真陀罗跋摩(Rajendravarman)王朝,而于1002年的闇耶跋摩五世(JayavarmanV)王朝完成.
  该寺以朱色砂岩构成,充满精致的浮雕,有“吴哥艺术宝石”之称.规模与尺寸较其它吴哥古迹的建筑为小,一般认为即是“女人的城堡”之名称由来.

 

     荔枝山是柬埔寨佛教圣地和著名风景区,坐落在驰名世界的吴哥寺东北30公里处。让我们记住荔枝山名字是因为柬埔寨先民在这里为人类留下了灿烂的文化,水溪中的古代石雕让我们肃然起敬。

 

     柬埔寨文化受欧洲影响,绘画以油画为主,题材多以宗教,古迹,植物为主,风格偏向于写实。

          这个小女孩能用英文和中文推销热带水果,两包1美元,神情挺逗。



       柬埔寨人喜欢踢毽子,在很多场合,都可以看见他们舞姿般的踢毽子,精彩之极。



在洞里萨湖,目光四处搜寻,竟然发现这些停泊在湖边的小船十分有趣。他们在船上吃喝拉撒睡,还在船上种菜养猪养花,把水泊当成了天堂。

 

           这些水上人家的小学生,每天自己划船去上学,来往于波浪之间,毫无惧色。


         这些让我们垂涎欲滴的食品只能敬而远之,蜘蛛,蚂蚱,胆子大的男人掏出美元换一包吃,胆子小的男人和所有的女人只能看看稀奇而不敢动口。



              这个德国老人在吴哥古建筑的夕阳下静静地看书,同样让人敬而远之。

 

       一个还不富裕的国家,但是一个伟大的国家,他们的祖先给人类留下了灿烂的历史文化,新一代的柬埔寨人一定会富有、强大,当我在独立纪念碑广场上看到一群又一群年轻的柬埔寨青年们挑劲舞的时候,当我在人才市场上看到他们充满自信目光的时候,我们更加相信了这一点。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7160-290060.html

上一篇:瑞华心学
下一篇:37个优秀模式——八零后风采
收藏 IP: .*| 热度|

4 罗帆 李学宽 侯成亚 唐常杰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16: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