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明庆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oumingqing 何苦来哉?心不忍耳!

博文

欹器该是触地还是悬挂? 精选

已有 10857 次阅读 2019-3-29 10:50 |个人分类:力学科普|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欹器, 稳定性, 陶土变形, 孔子

Q5.jpg

1     欹器“虚而欹,中而正,满而覆”,发明于何时、何地、何人,均缺乏记载,尚未发现古物存世;但文献多有记载,且孔子亲见[1-5]。后世仿作皆为悬挂式[6-10],似稍有欠缺。如文[6]所称,触地式欹器技术要求很高,但考虑到古代制造水平可能性不大,“却希望真正的器就是这种触地式”。

笔者觉得,最初的欹器就该是触地式,或许源于瓶底湿土变形而产生的奇异“次品”,被有心者发现而载入史册;又因实物遗落后人知其意而不晓其理,只能制作悬挂式欹器。下面给出一个简单介绍,详细说明请参阅

尤明庆. 触地式欹器的结构特征及盈虚瓶的设计. 力学与实践,201638 (1): 105-108 

2      就注水的触地式欹器提出如下设计:利用扁椭球来实现注水后的“中而正”;减小顶点曲率半径即增加外凸来实现“虚而欹”; 以上方敞口来保证“满而覆”。

上部是敞口,中部是圆柱;下部主体形式是扁椭球,长半轴为8,短半轴为5。通过调整圆柱的长度,使容器重心B在椭球上顶点附近,即椭球中心为5。底部的顶点附近为半径为9 的圆,中心角30°,其圆心C1距椭球中心约为3;再向外为半径12 的圆弧,张角30°,圆心C2不在中轴上,以使两圆弧相切。又,此处只是给出各几何量的比例关系以便于解说。

Q1.jpg 

3     注水前容器重心B高于底部圆弧中心C1,不能以竖直姿态稳定平衡,而居于图示倾斜位置,即“虚而欹”。

随着水量增多,下部扁椭球右侧偏高状态不能维持,将逐步降低,即容器从图示姿态向右转。椭球满水时,水体重心大致在其中心;若容器重量与该水体相当,则总体重心在椭球中心上方2.5,低于底部顶点处的曲率中心C1,容器以竖直状态稳定平衡,即“中而正”。

加水至圆柱中部,竖直位置的平衡达到临界状态;继续加水少量,容器倾斜,但仍有可能稳定;若加水达到敞口部位,因水向支承点方向流动,引起重心水平偏移而倾倒,即“满而覆”。

4   先民为了生活而不是为了哲理制作器物,现在所能看到的悬挂式“宥坐之器”想来不同于最初的欹器。洪水、地震乃至战争,使欹器经历多次的失传和仿作;而刻意的仿作,如非对称的悬挂式欹器,似未能体现力学稳定性理论的精妙,更失却了自然的趣味和学理的和顺

欹器源出于何时何地固然难以探寻;或许,古人对泥土特性缺乏足够了解,移动没有完全干燥的瓶坯,使原本平整的底部粘土发生蠕变而下凸,成为次品其中部分陶瓶或许“虚而欹,中而正,满而覆”,即仍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后来某些“次品”被有心人发现而赋予新意,乃至模仿制作并载入文字而流传至今。发明或发现源于“疏忽”的案例也是常见的。 

Q4.jpg

照片来自网络,不做商业运用,致谢拍摄者

1     匡亚明. 孔子评传. 济南: 齐鲁书社出版, 1985. 436

2       . 孔子家语. 郑州: 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1. 40

3     杨柳桥. 荀子话译. 济南: 齐鲁书社出版, 1985. 80

4     王大钧. 半坡的尖底红陶瓶. 力学与实践, 199012(3): 71-75

5     陈立群. 稳定性漫谈. 力学与实践, 201537(1)148-151

6     高云峰. 欹器的原理及设计.力学与实践. 199921(2)76-79

7     高云峰. 从欹器谈起: 关于理论力学中的素质教育问题.力学与实践. 200022(2)58-59

8     王永礼,张秉伦. 悬挂式歌器的静力学分析及简化设计.学与实践,200325(5)52-55

9     吴健,张华靓悬挂式欹器的一种简单设计. 江苏航空,2009()134-136

10  许健,汪敏,戚晓利,等悬挂式偏心欹器的分析与制作.力学与实践,201537(2)205-209

相关博文

戒盈杯:过犹不及话虹吸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75648-1066387.html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5648-1170174.html

上一篇:力学的趣味:瓶子在水中的姿态
下一篇:欹器和汲水瓶
收藏 IP: 1.195.108.*| 热度|

25 刘炜 郑永军 冯大诚 谢力 王从彦 王安良 黄永义 张忆文 张晓良 杨正瓴 夏力钢 李毅伟 苏德辰 王俊杰 许培扬 朱晓刚 姚小鸥 魏焱明 史晓雷 应行仁 黄建斌 郭战胜 张云 liyou1983 chenhuanshe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8 20: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