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个星期多前 Sir David Attenborough 大卫 艾登堡爵士(May 8, 1926)度过了九十华诞。作为一个生物爱好者,俺觉得应该写点儿东西表达一下对老先生的敬仰感激。敬仰的是他在BBC六十年来无以伦比的工作热情和高产。感激的是得益于老先生一部部精致的纪录片,作为普通人的我们能够足不出户而观赏地球-这个人类与其它生物共同的家园。可以这么讲,如果一辈子没看过老David的任何一部作品,人生难称完美啊,呵呵呵。
然而当我打开电脑,却又觉得无从下手。是写他主笔的41部电视系列节目?是写他作为主持或者旁白参与制作的182个电视节目?是写他的25本书?还是写以他命名的12种各类生物(这个其实已经写过了,呵呵。不仅是生物,不久前英国政府打算把最新的极地考察船命名为Sir David Attenborough)?甚至可以写写他获得的各式各样的奖项和称谓(31个英国大学荣誉学位)。然而所有这些都是不完整的,因为90岁的老David还在继续勤奋工作,他的大堡礁系列刚刚在电视台播完,如今又拥抱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就是带个“眼罩”,360度全景观看)技术,还有4K超高清节目在录制。
好在已经有人帮我解决了这个问题。偶然看到BBC的这篇文章:Nine astonishing ways David Attenborough shaped your world-大卫艾登堡对我们世界的惊人改变。文章截取了老David生涯中的9个时间点,展示了他的工作如何改变了这个世界。索性就偷个懒,翻译这篇文章,权作借花献佛了。
1954年
把野生动物带到大众身边
David于1952年加入BBC担任实习生,之前他只看过一个电视节目。在28岁时 David 作为临时替补主持了一档名为 “Zoo Quest”-“动物园的订单”(其实直接翻译应该是《动物园探秘》,但俺感觉文不符题)节目大获成功。Zoo Quest 独特之处在于David不仅通过摄像机把观众带到各种动物的栖息之地,而且还把拍摄的那些动物捕捉后带回到直播室演示。这其中包括珍稀动物例如黑猩猩,蟒蛇和David一直钟爱的天堂鸟。节目中能够看到年轻俊朗的David (David最初没法当节目主持是因为导演嫌他牙太大,哈哈哈)脱掉衬衫,赤膊捉小鳄鱼等有趣惊险画面。其实这个节目说白了就是为动物园抓动物回来养。但是这种从栖息地到动物园全程展示的节目方式对当时的观众来说是极其新奇的。Zoo Quest被认为是电视自然历史节目的鼻祖。很多随后出现的野生动物节目主持人比如澳洲的 Steve Irwin,英国的Steve Backshall (小儿的偶像)都采取的是到栖息地接触动物的主持方式。但是老David后来摒弃了这种方式,我猜想他觉得更应该作为一个静静的旁观者,不去打扰野生动物。
1965年
文明- 彩色版
David的另一大成就是:促进彩色电视节目的诞生发展。作为BBC第二频道的总监,他赶在三个星期前击败竞争对手德国,完成了欧洲第一个彩色电视节目。他随后支持了广受好评的《文明-Civilisation》系列和《人类的进化史-The Ascent of Man》系列。这些系列片成为一种新形式电视纪录片的里程碑。它们把历史,文化和科学以一种前所未见的形式展现在屏幕上。
“我最自豪的是《文明》引领了系列纪录片繁盛时代的到来。。。这种创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
1969年
Monty Python的飞行马戏团-Flying Circus
作为BBC两个频道的节目总监,David继续创新和重塑电视-但这次是在喜剧的世界。他支持了系列喜剧 Monty Python的”飞行马戏团”。Monty Python独特的喜剧表演形式后来风靡西方世界,很多人受他们的影响投身喜剧事业。在英国,“巨蟒”成为了民族文化DNA的一部分,他们代表了英国的一种特立独行也催生很多流行用语。对于国人尤其是年轻人来说,最熟悉的莫过于他们的两部电影:《Monty Python and the Holy Grail-圣杯传奇》和《Monty Python's The Meaning of Life-生活的意义》。俺还记得大概是1999年第一次看到《圣杯传奇》里黑骑士一场,简直乐疯了。西方观众似乎更重口味,《生命的意义》里的“肥人爆炸”最为人乐道。
Monty Python and the Holy Grail
Monty Python and the Meaning of Life
1975年
回归大自然
辞去了BBC的行政职务后,David重回大自然成为一名探险家。他制作了一系列关于部落的节目,很多部落在David访问之前还从没接触过欧洲访客。通过这一系列,David向我们展示了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共性。下面这个录像中收集了David拍摄纪录片时一些窘迫时刻。其中一段是他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当时他想继续前行,但是当地向导说什么也不走了,因为再往前就是食人部落的地盘。就在David试图说服向导时,前面树林中突然冲出几十号挥刀持标的土著,吆呼着向他们跑来。David知道此时摄像机正在拍摄,于是硬着头皮伸手迎上去,嘴里还来了句“Good afternoon”。所幸这伙人并无恶意,相反他们其实是在表达对访客的欢迎 (呵呵,用现在的词汇形容,David估计当时差点吓尿了)。另一段在4分钟处,David在所罗门群岛拍摄时,由于部落拒绝摄制组成员穿“异族服装”,大伙儿只好穿了腰布融入“社会”。
老David的窘迫时刻
http://v.qq.com/page/z/s/1/z030265a7s1.html
在土著居民的映衬下,David的屁屁白得晃眼啊,哈哈哈。
“我们(文明社会和部落)之间重要的不是差异而是相似性。”
1979年
史诗时刻
70年代后期,David带着来自于《文明系列》和《人类的进化史》的灵感前往世界各地拍摄自然世界的奇迹。如此宏大规模的自然历史节目是史无前例的。《Life on Earth-地球上的生命》以它令人惊叹的镜头和创新的摄像头技术展示自然栖息地的动物。作为《生命》系列的第一部,这场电视盛宴据估计在全球已有5亿人观看。下面的这个截图来自1979年 《Life on Earth》,David和野生大猩猩的亲密接触。这一电视史上令人铭记的时刻让David发此感慨:
“There is more meaning and mutual understanding in exchanging a glance with a Gorilla than other animal I know”。
但这一温暖亿万人心的时刻并不是David一人的功劳,Dian Fossey从上世纪六十年开创了山地大猩猩的研究,David通过Dian才完成了这一经典镜头的拍摄。Dian为她一生钟爱的事业献出了生命(1985年被偷猎者谋杀),David协助建立了大猩猩基金会将Dian的未尽事业继续发扬光大。
1994年
那朵太污的花。。。
拍摄《The Private Life of Plants-植物的隐秘生活》时,David注意到世界上最大的单花序植物有个相当污的名字-Amorphophallus Titanum-巨花魔芋。读者一脸迷茫-哪里污了?Amorpho-畸形的,phallus-丁丁, Titanum-巨大的。。。明白了没?David于是给了它一个“纯洁的”常用名: titan arum-巨花魔芋。。。读者再次迷茫:这不一样吗?
说到命名污,咱这中文命名系统里也有奇葩,比如这个:Balanitaceae-龟头树科。。。
再回到本文的主角,上文提到很多动植物都是以Attenborough命名的。最新的一只来自马达加斯加的蜻蜓-Acisoma attenboroughi:
2001年
你第一次看到
如果没有David与他的合作者的雄心和毅力,我们这些地球村的普通居民可能永远没机会见识世界上那些珍惜的生物。在David的职业生涯中展示珍稀动物是一个不变的主题,例如20世纪50年代的《动物园探秘》中,他将科莫多巨蜥第一次记录在胶片上。2001年的《蓝色星球》让我们见识了深海奇观,一些物种,包括多毛的琵琶鱼和小飞象章鱼第一次被镜头捕捉。
多毛的琵琶鱼
小飞象章鱼
2015年
突破进取
从彩色到3D电视,David一直站在广播前沿技术应用的前列。
2015年他潜入300米水下拍摄澳大利亚大堡礁。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拍摄如此深度下的大堡礁。他最近与自然历史博物馆合作了一个VR项目,并正在拍摄他的下一个BBC系列-超高清4K的《Planet Earth II》。看来是时候购买VR头盔和4K电视了。
本来说给大家展示段David 拍摄的360度恐龙短片,但看来不切实际。大家自己搜搜看吧:http://www.bbc.co.uk/earth/story/20160219-attenborough-and-the-giant-dinosaur-virtual-reality-360
“这是一个自然历史影视制作的非凡时期...几乎没有什么我能想到却做不到的。”
2015年
拯救世界
David在2015年89岁生日与美国总统奥巴马讨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David一直说他刚开始制作节目是并没有考虑过环境保护计划,他只是喜欢观察自然界。有人甚至因此攻击David的节目,说这些唯美的画面会让观众产生错觉,认为世界依然美好,安然无恙。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意识到他所拍摄的动物和栖息地在遭受威胁。他希望通过展示自然世界唤起大家的保护意识。作为无数敬仰他的一份子,奥巴马总统认为David在唤起大众环保意识上所做出的贡献几乎是无人可以企及的。
“人是不会在乎保护那些他们不曾知晓的东西的。”
To David, the true legend of mankind: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8 21: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