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encylyh123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uencylyh123

博文

走进喀斯特峡谷洞穴三脚洞

已有 2745 次阅读 2020-12-25 10:50 |个人分类:科考|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三脚洞:三个口,一个暗河出口,两个坍塌天窗



  三脚洞是云南宜良九乡峡谷洞穴国家地质公园北部的特色溶洞区。3月,天空蔚蓝,山色斑驳,新枝嫩叶、光枝残叶交织,河溪枯迹清流青苔浪存,山坡红花白花黄花荟萃,虽绿未浓的山色给一口两窗的三脚洞多了一份期待。



  三脚洞为麦田河一段溶洞暗河转明流的洞穴端口特色景观。三个口配三个石柱,就成了三个脚,一个暗河出口,岩层坍塌口的天窗成为两个天洞,这三个口就是三脚洞。洞内溪流清晰静趟,顺之走进弧形天桥,涉水领略天窗巨臂,稀疏体微的洞顶钟乳石阐述了三脚洞经常性的重力坠落。打开临时铁珊栏,顺溪流深入溶洞。手机、电筒光亮导引我们顺溪流看洞景。洞体宽窄不一,10米至50米,洞高几米至数十米,洞长近千米。


洞内景观琳琅满目,钟乳、石笋、石曼、石墩、石旗、石柱、鹅毛管、边石坝、石葡萄等讲述了洞内渗流、溶蚀、沉淀之自然变故。洞内溪流沉积物厚度不小于1米。3月枯季,溪流宽度1至3米,水深不超过30厘米,带来的水桶靴不会灌水。溪流蜿蜒静静躺流穿过洞底沉积物。


沉积物述说洞内溪流翻腾转浪。滚圆的鹅卵石讲的是溶洞暗河水源源源流长,自马龙县山头源地,溪流狭带泥砂碎屑长途翻滚、碰撞磨蚀,河滩淤泥层是洪水季节漫过河床的河水浮漂细物堆积,鹅卵石砂石河床堆积与淤泥河漫沉积构成典型的河漫滩相,它记录河水涨落常年洪泛。残存洞壁的河漫滩相剖面,呈现了溶洞河流向下侵蚀的强大动力或是河流远方侵蚀基准面的下降,或自构造升降或为气候变化等等,引发的暗河侵蚀基准面下降,河流深切的变化。


洞顶清晰可辨的裂隙走向是溶洞河流伸长的方向。裂隙、河流、钟乳石、洞穴河流集体解说了三脚洞的构造侵蚀溶蚀成因。溶洞顶板细而少(嫩而稀疏)的钟乳石类境况,告知的是经常性坍塌与顶板岩层结构疏松。形态多姿的钟乳石表面虽有现晶莹鹅毛管类,但更多的是覆盖有泥土层,后者地表泥浆水渗漏,前者饱和渗透液清洁。


这或许是洞穴外地表景观结构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反复。洞中突出者是孤耸的泥土表层凹凸起伏、大小不一的石柱,像魔杖。当年洞穴拍过电影,也为一神物,黑暗中没有辨识。洞壁渗出的饱和重碳酸氢钙(镁)水流瞬间沉淀,既有滴石类的钟乳石、石笋、石旗、石墩、鹅毛管等,也有流石类的边石坝、石幔,以及从滴水再飞溅而成的非重力类石葡萄。


九乡主景区叠虹桥景区的迷人景观-神田,这里也有,规模虽小一点,但成因同样神奇。稍平坦的石墩表面有持续渗透水滴冲飞溅,出现棋盘梯状式微的边石坝微景。


逆流溯源走到三脚洞深处分岔,洞口变窄变矮,多处水流。便折转往回,顺着来路,再看洞穴河流、河床堆积、钟乳石类景观、洞壁裂隙、洞顶坍塌遗迹,林立总总。出到洞口,两道坍塌天窗射入的光亮与暗河流出洞口的林荫光耀,三脚洞不言而明。



  出洞口,暗河成溪,麦田河穿岭过峡,蜿蜒曲折,流天生桥洞,临天坑转伏流,曲曲折折,坡坡坎坎,峡谷曲流便是叠虹桥景区荫翠峡、惊魂峡、雄狮大厅等一干景物。串联一体,三脚洞、天生桥、荫翠峡、叠虹桥、张口洞、古河穿洞、雄狮大厅、雌雄瀑布、神田、彝家寨、柴石滩等构成一幅悠久而弥新的喀斯特高原隆升下切、洞穴暗河转为深切河谷明流的自然画卷,九乡峡谷洞穴公园由此而来,安全、探秘、悠乐、田园构成三脚洞景区保护开发利用一片光灿的未来。


天窗外风光 与三脚洞平行的溪流,枯流静躺,青苔漂浮,新芽枯枝新春景象。

进洞窗口

魔柱:暗淡土色的洞穴石柱:有点魔杖的神秘。

干净的洞穴顶板。

没有接顶的石笋。

边石坝:洞穴神田。

滴溅形成的石葡萄:非重力类钟乳石景观。

洞顶坍塌:天窗的成因。

洞穴河流出口:春天的林荫。

魔柱、顶板,裂隙,缺乏钟乳石的顶板源自经常性的重力坠落。

麦田河边的村寨。

三脚洞外山坡。

三脚洞外断层遗迹。

麦田河天生桥附近的硅质白云岩切割石林。


麦田河枯季景象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35067-1264096.html

上一篇:虽然有金子都会发光的祖训,但,不是谁都有让金子上面的尘埃被吹落的际遇和时间的
下一篇:腾冲湿地:过往与未来
收藏 IP: 112.112.199.*| 热度|

9 尤明庆 杜占池 宁利中 檀成龙 陆仲绩 郑永军 姚卫建 杨卫东 范振英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6: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