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jie2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unjie22

博文

科学和艺术的碰撞

已有 1224 次阅读 2023-9-18 09:38 |个人分类:读书笔记|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科学和艺术的碰撞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观感

 

福楼拜说:科学和艺术都源于自然,都是人类认识和探求自然真善美的手段,也许路径不同,但科学和艺术总会在山顶重逢。看《至爱梵高·星空之谜》即是这种感觉:科学技术和艺术碰撞结硕果。

文森特·梵高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表现主义的先驱。代表作有《星月夜》、《麦田上的鸦群》、《向日葵》系列等。他善于用色彩创造性的发现和表现,奔放和夸张的色彩使他笔下的向日葵充满着生命的张力,呈现出令人心弦震荡的灿烂辉煌,是美好的、热烈的、充满生机的,展示出了画家内心非比寻常的激情与渴望。但他的一生却是孤独和悲情的,他的作品在当时不被认可,他历经磨难的一生短暂而传奇。电影以梵高之笔绘画梵高,将梵高的孤独体现的淋漓尽致,是艺术的再创造,是现代数字科学技术与油画艺术的完美融合。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是一部传记类动画电影,运用现代影视数字技术与油画艺术相结合而达到出色的视听效果。影片手绘还原了梵高的120幅精美画作,由全世界125名画家参与的全手绘65000幅油画串联起来,将静态的油画变为动态的电影形式,将梵高的风格跃然在大银幕之上,并由此而令观众置身于油画的巨幅长卷之中。在数字高科技的推动引导之下,观众沉浸于艺术的海洋之中,充分体味油画世界的艺术趣味,对所热爱的画家梵高的作品进行一个更高层次的呈现和艺术化的诠释。创作者正是用这样独有的方式来集体致敬这位绘画天才,表达对他最崇高的怀念。

影片是画家对真实拍摄场景的绘画创作,利用现代数字技术以及巧妙的视听语言,给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盛宴,整部电影以油画的形式呈现,以梵高的特色油画为主,风格独特,一幅幅梵高风格的油画作品串接而成,真正让梵高的油画动了起来、活了起来,《星空》《没有胡须的梵高》《阿尔的吊桥》《向日葵》《开花的果园》《麦田里的乌鸦》等百余幅梵高原作接踵而至,扑面而来,画面的视觉冲击感非常强烈、炫丽无比,就好像自己徜徉在梵高的油画中,晕眩而沉醉…… 同时也用这些活起来的油画让你在观看时似乎也在经历着梵高的生活。影片处处充满了梵高的身影,他的画、他的性格、他的感情、他的生活、他的人生轨迹,他的爱与恨,他的敏感与孤独。在欣赏画面的时候也会被这种激情所浸染、震惊,会深切地感受到画家内心的呐喊…… 我们看到了一个孤独、执着、敏感的梵高,一个对艺术狂热追求的梵高。正如他在信中所述:“在大多数人眼中我是谁?一个无名氏,一个不招人待见的人,一个从来也没有,也不会有社会地位的人,简而言之就是比卑微更卑微的人。好吧,即便真的是这样,总有一天我会用我的作品告诉所有人这个籍籍无名的人心中燃烧的追求。”

 

电影试图探索梵高的精神世界与死亡之谜----

梵高到底是怎么死的?对我来说已经不再重要了!我被这场视觉盛宴所感染,惊艳于那些美丽的画面,油彩在荧幕上流淌,不一样的视觉体验,好似走进了魔幻的艺术殿堂,影片以高科技数字影视的形式,艺术效果让人震撼,电影在梵高画风的渲染下,让人身临其境更能体会梵高的热烈与孤独。导演采用的这种极具创新性的艺术呈现方式,让观众随着影片中的情节和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真切地了解梵高短暂的一生。影片中的现代数字技术与油画艺术的深度融合,不仅让观众重温了梵高那一幅幅令人心醉的油画作品,看到、听到、了解到不一样的梵高,更加深刻、切近、真实感受梵高生命的体验。在其短暂而绚烂的一生中,全部都投入到了对画画的热爱、对艺术的创作之中。他的灵魂流淌在他的绘画中,他在他的画中永恒的存在。“我心存瑰宝灿烂如歌,唯有画作可为我吟唱。”

《至爱梵高·星空之谜》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梵高内心的孤独和和挣扎,感受到了他对绘画的强烈地热爱,感受到了电影创作者对梵高的崇敬和深切的悼念。感受到了用现代科技诠释艺术作品,艺术形式由传统绘画作品到数字图像、数字影像的过程。

 

建议:看此电影一定要去电影院,一定要看大屏幕,在那种被梵高油画包裹着的氛围中体会梵高的画、梵高的灼热、梵高惨烈的一生。一幅幅炫丽多彩的油画在你面前徜徉,那种感觉……

期待更多的“科学技术和艺术碰撞”大作问世!

致敬!此电影的创作者!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724438-1402986.html

上一篇:娇红浅白斗新妆
下一篇:彼泽之陂,有蒲与荷
收藏 IP: 220.249.99.*| 热度|

14 尤明庆 宁利中 何青 高宏 崔锦华 胡泽春 许培扬 代恒伟 杨学祥 郑永军 李学宽 杨正瓴 晏成和 刘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30 02:4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