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置顶 · 多样性的逻辑
2022-3-2 13:26
迟到的认识 对于任何一个多自由度的复杂系统,比如生命,社会,精神认知,如果我们要追求系统的稳定,健康,多样性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普适原则。对这一原则,人类直到很晚的时候才形成比较全面的认识。因为对这一原则的无知,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社会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这一普适原则应该成为我们的基本价值观的基 ...
个人分类: 科普|2978 次阅读|3 个评论
没有评论
能源变革,水电综合利用是关键
热度 1 雷奕安 2018-10-19 08:57
能源变革和可再生能源的间歇性 由于化石能源逐渐枯竭,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的需要,世界能源体系全面过渡到可再生能源,是未来几十年内要做到的事情。到2050年,欧洲计划实现100%可再生能源,美国达到80%,而中国也计划达到60%。 根据资源量,可再生能源最丰富的是太阳能,其次是风能,再次是水能。太阳能和 ...
个人分类: 能源观察|8480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蓝色地球能源战略变革
热度 1 雷奕安 2016-8-17 18:22
201608蓝色地球能源战略变革.pdf 附件是一个一个朋友写的关于智慧能源的PPT,其中关于超级能源互联网的部分,对于建立全球规模的全可再生能源体系很有意义。根据朋友要求,贴在这里供大家参考。 201608蓝色地球能源战略变革.pdf
个人分类: 能源观察|3949 次阅读|3 个评论 热度 1
核能发展的一些问题
热度 27 雷奕安 2015-12-21 09:54
核能发展一些问题 雷奕安 由于全球气候变化,污染严重,电力发展需转型,福岛核事故,世界核能发展前景悲观等综合因素的影响,中国核能发展出现了一次大辩论。挺核反核,双方分歧巨大。本人支持慎重发展核电核能。在我看来,双方言论中,均有诸多片面,夸大,不实之辞,因此希望以此文澄清一些事实。有不当片面 ...
个人分类: 能源观察|23283 次阅读|44 个评论 热度 27
客观看待高温气冷堆的安全性
热度 2 雷奕安 2015-10-8 09:33
按:本文首发于赛先生,与前面的文章相比,补充了一个重要的堆(THTR-300)的信息。该堆是球床高温气冷堆的第一个商业示范堆。还强调了该堆型到我国的技术发展脉络。 核能是世界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79年美国三哩岛核事故以来,人们开始认识到核能的巨大潜在危害。切尔诺贝利和福岛事故之后,人们尤其担心 ...
个人分类: 能源观察|6022 次阅读|3 个评论 热度 2
聚变发电还有多远?
热度 29 雷奕安 2011-11-2 11:01
受《大学物理》约稿,本文成于7月底。供批判。PDF版本: 聚变能源展望.pdf 聚变发电还有多远? 雷奕安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北京 100871 人类与能源 对于我们这些生活在地球上的卑微生命来说,太阳是一切的源泉。我们崇拜太 ...
个人分类: 能源观察|11356 次阅读|39 个评论 热度 29
关于德国弃核
热度 6 雷奕安 2011-6-3 23:55
前面关于下一百年能源和核能核安全的两篇文章有点生不逢时。关于能源的观点去年初就成型了,认为下一百年主要还是要靠核能。3月份日本大地震时,虽然一开始就认为这次核事故的严重性绝不止当时日本政府定的5级,但还是觉得核能是必须的选择,而且是没有办法的选择,理由在前文中已经说了。现在个人仍然持这种观点。这次德 ...
个人分类: 能源观察|5808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6
核安全与核能社会
热度 10 雷奕安 2011-6-2 16:48
核能让人又爱又恨。受《现代物理知识》之约,总结了核能的问题和几次大的核事故,比较了核能利用和燃煤的优缺点,并将核能利用和几十万年前人类使用火进行了类比。欢迎批评。原文发表于《现代物理知识》2011年第3期,略有改动。 PDF版本看起来舒服点: nuclearworld.pdf 写个摘要吧,方便某些网友: 1、核能能量密度高 ...
个人分类: 能源观察|17582 次阅读|17 个评论 热度 10
下一百年的能源
热度 7 雷奕安 2011-5-23 14:54
下一百年的能源
长期以来一直比较关注能源问题。2010年在美访问期间,比较系统地调研了一下各种能源的情况,产生了一些看法。回来后做过几次报告,反应比较激烈。《现代物理知识》去年约稿,今年三月才完成。题目为《下一百年的能源》,发表在该杂志2011年4月刊上。贴在这里的略有改动。抛砖引玉,欢迎批评。 对于没有兴趣读下去 ...
个人分类: 能源观察|8853 次阅读|9 个评论 热度 7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2: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