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jia200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ijia2009

留言板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留言 登录 | 注册


IP: 117.88.248.*   [66]彭志欣   2012-11-22 21:14
才发现和贾老师不是好友…… 很早就联系过的……
IP: 219.243.222.*   [65]乌洪芳   2012-11-19 21:04
今天上了一个药学老师的选修课,他说西药的成分在中医药材中都能找到影子,是这样吗?呵呵,请教请教啊,谢谢喽。
IP: 116.113.105.*   [64]魏成喜   2012-11-6 23:12
大哥,有事和你说,能不能留个!!QQ
IP: 58.48.110.*   [63]邱轩   2012-11-6 22:13
感谢您写下这些深入浅出,恬静淡雅的博文!!
IP: 210.45.71.*   [62]唐方爽   2012-10-30 00:26
喜欢博主的风格
IP: 125.77.120.*   [61]王秋云   2012-9-22 19:46
贾教授您好:非常喜欢读您的博文,现在很想问您一个问题(大概是这样的):我来自农村,妈妈由于生气,最近检查出有精神分裂症(今年六月份患的病,以前从没有过,症状:有幻觉,有点害怕),在县城里给她看了一下就拿了一些药,吃了一个月后病情好转,最近但是她一直流涎和感觉浑身乏力(妈妈健康时是闲不住的人),我想应该是药物的副作用,但是又不能停药,我知道这个病易复发。
我想问您一下她吃的药副作用大吗?安乐片、谷维素片、盐酸苯海索片、利培酮
不好意思冒昧的打扰您,我现在也在外地,亲人都是农村的,实在不知道问谁了,谢谢!
我的回复(2012-10-5 03:54):谢谢光顾我的博客。
您母亲的病和服药还是问专业医生比较好,我不是医生。
IP: 113.108.133.*   [60]刘复明   2012-9-21 14:45
博主能妙笔生花,又幽默直爽,还有一点积极进取的精神——你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事业,尊敬的同行!
IP: 121.33.190.*   [59]王乐旬   2012-9-16 23:23
贾老师您好,偶然间看到您写得博客,很有感触,呵呵。此次留言,想问您一个小问题:在您做学生时和现在做老师时所呆过的实验室的环境如何?具体来说实验室周围的环境是嘈杂的还是比较安静的呢?还有实验室内部是比较温馨还是帮派横行呢?
我的回复(2012-9-18 14:18):还好吧,都属于比较温馨的那种。
IP: 220.165.245.*   [58]setuer03   2012-9-16 11:41
拜读了学英语。能否赐予一些好的地道的英语读物来分享,谢谢
我的回复(2012-9-18 14:19):多看电影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IP: 222.210.74.*   [57]程少冰   2012-8-13 11:14
一方面,单纯总是在这个社会受伤;另一方面,为了不受伤,人越来越复杂,到头来又内心极度渴望单纯,最终身心市区平衡,在社会漂浮。
IP: 115.56.164.*   [56]acl   2012-8-11 10:00
贾老师您好:请问“强力枇杷露(一种糖浆型,治疗咳嗽的药物“)不能与什么药物共同服用?
我的回复(2012-8-13 08:34):你读下药物使用说明书就行了。如果没有,就查查,如果它是纯中药制剂(印象中应该是),药物互相作用的就不那么多了。
IP: 115.205.1.*   [55]方维佳   2012-7-18 00:13
刚刚注意到您的此片博文的浏览次数,再次跃升至6000次以上,我想会不会这就是传说中的饥饿博客写法啊,类似苹果。您看,超过20天未更新,读者们天天候着啊。
IP: 202.120.62.*   [54]成向荣   2012-6-13 19:01
哈哈,踩踩贾教授
IP: 211.143.136.*   [53]孙中华   2012-4-19 14:44
初次冒昧打扰,贾老师竟如此幽默、直率,感激不尽。
IP: 218.249.80.*   [52]邓旭坤   2012-4-17 22:16
请看看我的博文《我的父亲母亲》
IP: 202.114.66.*   [51]liliyy   2012-4-8 14:34
尊敬的贾老师:
您好!我是武汉大学的一名硕士研究生。我在科学网的“博主委员会”中找到了您,由于毕业论文的需要,想麻烦您做一份调查问卷http://www.sojump.com/jq/1412573.aspx ,可能花费您四分钟左右的时间。目的在于了解 学术性社区 用户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的成果可能会有助于加强您与他人的学术交流。
打扰您啦,谢谢您!
祝好!
IP: 123.124.224.*   [50]魏少荫   2012-4-7 14:59
期待贾老师关于中南大学年轻研究员的博客!
IP: 125.39.173.*   [49]魏成喜   2012-4-3 22:23
大哥好,很是冒昧的给你留言,呵呵。但是就有关问题想和你交流一下。今天上午得知,小弟入选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计划第三层次人才,给予50万创新基金。我当时报的时候为了迎合内蒙古自治区支持点——蒙医药而写的申请,现在批了,我想还是做得好。我知道大哥是研究西医的,可能对蒙药不太了解,简单地说和中药相近,但是又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藏药差不多,多是十几味或者几十味的大复方,疗效确切,临床应用很好,但是知识含量很低(很粗糙),因此,我想针对一个十几味的复方进行以下相关研究:1:蛋白组学研究,弄清差异蛋白;2:针对差异蛋白制备相应受体体外构建,寻找有效物质群并得到有效物质构效关系;3:寻找有效物质配比,制备新成分有效组方。4:以此方进行新药临床前研究,为开发新药做准备。
    问题是:
1.对于蛋白组学研究所需仪器我以前见过的是国产的,我的学术骨干用的是进口的,据您了解,脉冲2D电泳仪国产的能不能用,为什么(从长远来看)。是发论文国际期刊不认, 结果不好判断?还是仪器不耐用,等等。呵呵。
2. 对于民族药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您怎么看。           
3.对于小弟上述课题思路,大哥帮忙指导一下,看有没有好点办法。这也算是为蒙药走出内蒙古努力。
谢谢大哥。
IP: 72.28.147.*   [48]王芷   2012-4-1 22:46
贾伟,我把编辑稿直接贴在这里。因为篇幅限制,我删节了一些内容,少了些生动,请你看看,不当之处请在发来的版本上直接改,再有就是加上英文标题和你的简介、一张生活照。谢谢!我的E-mail:wangzhi@cast.org.cn


文/贾伟
                               组学的未来
                     英文标题
                 (作者简介:单位,职称)

   Stephen Friend(曾经是国际著名的德国化学及制药Merck公司的副总裁,现在是美国大药厂Sage的总裁)曾对“组学”的未来作了极具煽情的展望:
    “今天,“组学”在我们的生物学中已经到了无处不在的地步,而在未来的25年内,它们将在生物学中占据“老大”的地位—— 如果还不是垄断地位的话。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正在经历着一种专家们称之为“相位移动”式的技术进步,这种新的科学技术将不仅动摇我们知识大厦的根基,而且会改变我们对自身(生命)的看法。换句话说,如同一场技术革命的东风,“组学”注定将吹遍并改变我们生存社会的每一个角落。”
        作为组学研究队伍中的一个成员,我不确定是否完全赞同Friend对组学技术的这种(准确地说是)抬到了至高无上的极至地位的评价。但这几年来我的确能感受到西方科学从“点”到“面”到“系统”的思维认识上的“相位移动”,而组学技术无疑是实现这种“相位移动”的最为有效的科学工具。
        组学(Omics)包含了很多个具体的组学技术。基因组学(Genomics)主要研究生物系统的基因结构组成,即DNA的序列和表达;转录组学(Transcriptomics)是在整体水平上研究细胞中基因转录的情况及转录调控规律的一门学科;蛋白组学(Proteomics)主要研究由生物系统表达的蛋白质及其由外部刺激引起的差异;代谢组学(Metabolomics)则研究生物体(包括细胞、组织或个体)在不同条件下所产生的代谢产物的变化。
        什么是代谢组学呢?我们知道生物体由基因调控下的生化反应以及与环境相互作用所形成的所有的生命活动几乎都发生在代谢层面,都会在代谢物的范围内留下变化印迹。我们称细胞内的代谢物变化为代谢指纹(Metabolic Signature),细胞外的代谢物变化为代谢足迹(Metabolic Footprints),生物体的代谢组实质上最接近于其生理表型,在这个角度下,也可以说我们的生物世界其实是由各种代谢组组成的,也正是这些不同的代谢组让我们生物界呈现出五彩缤纷、气象万千的表型。地球上的各种植物含有几十万种(大约25-50万种植物化学分子)代谢物,微生物包含几万种代谢物,而哺乳动物体内拥有5-7千种小分子代谢物(分子量小于1500)。这三类代谢组互相渗透,循环往复,植物和微生物的代谢物通过食物、营养补充、药物等形式进入我们人体的代谢网络,也使我们每一个人的代谢表型呈现出各自的特征。
        由于组学技术一次分析能够观察到成百上千的生化指标的变化,在疾病诊断和生物标志物的发现方面已经“登堂入室”,开始强势进入主流的研究领域。以药物基因组为例,一个病人的独特的DNA序列对单个药物反应的相互关系可以用来判断其治疗效果和副作用,从而找到与该病人个体基因组或单核苷酸多态性(SNP)相契合的最佳疗法。目前药物基因组学已经进入临床,开始扮演起支撑临床个体化医学发展的转化医学技术体系的核心角色,国际上正在广泛开展的肿瘤代谢研究就是一个新兴的传统分子生物学结合代谢组学的研究方向,该方向积聚了大量的来自于医药企业和高校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他们通过代谢组学的手段探测肿瘤分子内的特征性代谢异常,然后采用其他手段如蛋白质分析或分子药理学等方法对关键代谢酶和调控基因进行表征并施加影响,以寻找新型的肿瘤治疗药物靶点。Friend在这篇短文中展望:在不久的将来……研究人员、患者和医生之间的关系就好比人人皆可编辑的维基百科中词条编辑者、审核者和登录维基获取知识的大众读者一样。人们会发现运用组学信息,他们也可以成为疾病模型的搭建者,像飞行中的副驾驶员和机长商量飞行方案一样,跟医生一起决定什么情况下用什么药物,或制订和实施新的治疗方案。
        组学的发展现状有“君临天下”的态势,其应用前景是辉煌灿烂的。但需要认识到的是,它的实质也就是一种科研工具,并不能包打天下!作为一个从事或即将从事组学研究的实验室应该头脑清醒,把握好趋势,寻找好自己的位置和发展契机。以我不成熟的观点来看,未来几年组学技术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商品化,我们日常科研工作中需要的绝大多数组学工具将成为一种服务,可以按较低廉的价格从专业公司购买到,因此对于尚未搭建组学平台的许多科研实体,需要详细的调研和冷静地思考是否有必要化巨资(一哄而上)进行这样的重复性(甚至是低水平)建设。另外,组学技术将进一步自动化和规模化。从代谢组学的领域来看,我个人预计未来3-5年将有一系列简便实用的新技术问世,它们包括(1)高通量、全定量代谢组学技术,针对大批量生物样本尤其是临床样本进行全谱分析;(2)采用同位素标记物质的代谢通量分析技术,针对性地研究某一关键代谢通路中的代谢物流量的动态变化和代谢节点(代谢酶)的功能;(3)代谢组试剂盒,市场将推出针对某一类代谢物进行定量的代谢组试剂盒,如胆碱类代谢物、脂肪酸类代谢物等。因此,从事组学技术研究的实验室需要寻找该技术领域内的不足之处,通过“错位竞争”建立自己的技术优势和平台特点,避免旷日持久的全面铺开建设或依样画葫芦式的跟踪性研究。另外,不同组学技术之间的交叉使用和数据关联,组学技术和传统的分子生物学手段有机结合都将是未来转化医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每个时代都有流行曲,我们科学界昨天时兴的是基因,今天是组学,明天又会是什么呢?还会有比组学更新的技术问世的。在时间的狂流里,改变的是技术工具,不变的,是我们心里的Science。

(源自科学网2012-3-25博客 ,有删节)
IP: 72.28.147.*   [47]王芷   2012-3-31 23:47
贾伟,我又发了一次,请你查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8 09: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