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jia200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ijia2009

博文

美食是一种好心情 精选

已有 14667 次阅读 2016-3-12 10:45 |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美食, 心情, 肠道菌群, 神经递质

美食是一种好心情
贾伟


     香港著名填词人林夕在他的《知情识趣》书里讲过词曲家黄霑的一件往事。有一次有位女士失恋想自杀,在电话里跟黄霑说自己痛不欲生。黄霑也不多问,只约她出来叙叙。碰头的地点是一家夜宵胜地,俩人见面后,该女士发觉餐厅人声鼎沸,不方便诉苦,黄霑建议先吃再谈,他点菜要了一尾清蒸苏眉。寒暄几句后,女士准备开启她的伤心话题,苏眉上桌了,黄霑建议吃了再说吧。待整条苏眉吃到剩下一排白骨,二人齐呼过瘾,那位女士心情大为好转,再也提不起轻生这个话题了。
     我老人家曾经有个理论:真正的吃货基本上都是健康阳光型的人!在吃货们的眼里,人生永远是美好,因为有那么多好吃的东西!
     宋代的苏东坡是史上少有的大文豪,他活了66岁,在古文、诗、词、书法几个方面在北宋首屈一指。苏大文豪一生云游四方,足迹遍布祖国的大好河山。但凭良心讲,这不是他老人家混得春风得意年年被旅游公司安排游山玩水,而是官运不顺,先后无数次被贬外放的结果。而且当时奇葩的宋朝组织部一会儿让他上,一会儿让他下,提上来的时候曾进过中央办公厅,当过部级领导,撤下去的时候把他越踢越远,最远一脚踢到海南岛的儋县,也就是说苏轼的人生轨迹基本上就是拿着中央的介绍信在京城至祖国各地的途中往返奔跑。即便是流放到海南以后还没完,中央过了几年竟又发文给他平反,要求他即刻回京报到另有任用,这一次苏老终于抗不住了,死于北归途中。
     但是,如此悲欣交集的人生旅途,你几乎在苏东坡所有文学作品中看不到一点哭哭啼啼、愤世嫉俗的影子!我们能看到的只有他的豁达、幽默、豪气干云。此时此刻语文老师就要问了,这是为什么呢?
     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 – 因为东坡同志是一个超级吃货!
     东坡肉大家都知道吧?那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时发明的。流放到岭南时,他曾仔细钻研烤羊脊,在给他学生的信中谈到:惠州市场冷清,每天只杀一头羊,因为不敢与当官的争羊肉,咱就买点羊脊骨,洒上热酒,再撒些盐,慢慢烤到微微有点焦,吃起来赛过龙虾的美味!这封信读着让人心酸,一个曾经的朝廷高官,贬到广东地头不敢跟乡长争羊肉吃,硬是通过科学研究,开发出一种新的羊脊骨的吃法,这是怎样的一种无所谓的吃货情怀!
     想象一下大学士苏轼,一面啃着烤羊脊,一面听着杨坤的《无所谓》,这感觉就比较到位了。
     骨碎就骨碎,要什么完美
     吃饱了肚皮,我就能高飞
     无所谓,无所谓,原谅这世间所有的不对
     无所谓,我无所谓,何必让自己痛苦的轮回……

     一不小心走神了,回到主题上来。总结一下:美食以及对美食的孜孜以求会让人眼目清亮、心胸宽广、一身正能量!而且现在看来,这是有科学根据的!早在2012年我曾在科学网博文《科研随想几则》中提到,人体内的肠道细菌会通过食物代谢中产生的(芳香酸类)物质结合那些(具有神经递质功能)的小分子氨基酸来将它们排出体外,从而调节体内多种神经递质的平衡。从这一机制引伸出去,通过对体内多余的兴奋类或抑制类的神经递质物质的清除,我们的食物对我们的情绪具有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
     去年,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科学家在《细胞》杂志上发文阐述肠道细菌参与调节肠道和血液中5-羟色胺水平。这个5-羟色胺是一种能产生愉悦情绪的神经递质,它能调节大脑的兴奋水准,决定人的情绪好坏。这个研究发现人和小鼠肠道的很多芽孢菌可以促进肠嗜铬细胞中5-羟色胺的合成。合成后的5-羟色胺一部分被释放到肠腔,扩散到血液并被血小板摄取和储存。
     这个发现很有意思,我们知道控制人类情感(包括爱情)的五羟色胺、多巴胺以及多种让人情绪愉快的分子,除了脑细胞有少量合成外,大部分都是在肠道里面合成的。现在我们还知道它们在人体中的水平是可以改变的,而我们美美地吃上一顿,就可以通过改变肠道细菌的组成和代谢,进而改变这些调控我们情感的物质水平。
     人体的消化道中含有大约5亿个神经元,由此我们的肠道神经系统构成我们的第二个大脑,可以感觉来自内脏和食物的信息。研究人员推测,肠道微生物通过影响迷走神经(一条从脑延伸到肠道的神经),来控制人体对食物的喜好。人类情绪的很大一部分受肠道神经系统影响,例如“忐忑不安”就是肠道对生理压力或紧张的提示信号,人类很多幸福感的体验也依赖于从肠道向上传至大脑的信息。从肠道对食物的反应看,微生物能够通过改变迷走神经中的神经信号,改变味觉接收器,产生毒素让我们感觉糟糕,以及释放化学奖励让我们感觉愉悦。
     也就是说,美食是能带来好心情的。既然可以确定肠道细菌能改变与情绪调节相关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5-羟色胺等)从而影响人的心情,那么可以这么认为,改善情绪,减轻焦虑,很大一部分答案在我们的第二个大脑 – 肠道里面。用美食狠狠地对我们低落的心情进行治疗,岂不科学有效并且切实可行?
     随着科学在这个领域里的持续进展,美食是如何通过改变我们肠道代谢而影响我们心情以及行为的各种机制将会不断被发现,这样的知识进步对社会的影响将是无比深远的。譬如要拉近两颗心之间的距离,最行之有效的办法可能是一方抓住另一方的胃!情人之间如此,家庭之间如此,社会上也是如此!也许有朝一日我们的管理人员、思政人员、甚至外交官的履历要求将包括二级厨师以上的资格。文化种群之间的诸多分歧和冲突可以用包含饮食干预在内的办法来逐步化解,从改变肠道生态学的起步,继而改变情绪和心理,再改变文化,最终达到人若饭我,我必饭人的和谐局面。依稀记得有一句老话就是这样说的: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餐泯恩仇!


本文的图片版发布于微信公众号,二维码如下: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65898-962161.html

上一篇:学界的老炮儿们
下一篇:树上有只大公鸡
收藏 IP: 128.171.232.*| 热度|

38 罗德海 齐国臣 武夷山 王善勇 王春艳 李轻舟 陈安 曾泳春 刘艳红 李学宽 徐晓 陈南晖 农绍庄 黄永义 冯大诚 褚昭明 陈钢 柏舟 刘拴宝 相宏伟 蒋永华 田云川 陆俊茜 汤茂林 李训军 刘鹰翔 陈理 季丹 董全 杨月琴 陆泽橼 张晓良 anran123 xiaobaobao888 biofans xqhuang qzw htli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7 04:1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