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ijia200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eijia2009

博文

你的文章有多少点? 精选

已有 27331 次阅读 2011-11-23 05:24 |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科研评价, H因子, 论文影响因子, 点数, 应用率

你的文章有多少点?
贾伟
     最近芝加哥大学有个华人教授跟我在电话里说了件事,他去国内交流期间,有个同仁对他说,你们美国教授其实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咱现在也可以发10个点左右的文章了。这位曾在美国做出过一个新药并成功上市的大教授一时语塞,他觉得这样的理解比较小儿科,发文章仅是做教授的一部分,而这么基本的概念不知该如何去跟对方讲。
     我前段时间也碰到过相类似的事情。当时在国内开一个学术论坛,有个学者(也是我的一个熟人)在台上讲他的研究发现(很有意义的结果),然后就讲到发表这篇文章的杂志影响因子很高,于是乎又在台上多说了几句,提到了他最近几年所发表文章的点数(大概是影响因子之和),他兴之所至,说就连他实验室的一个学生目前发表文章的总点数都达到了1-2百了,并一指前排的一位香港来的教授,“我的这个学生足可以到你们香港大学当正教授了” 。
     我无比同情地看了眼坐在我旁边的这位港大正教授,他脸上表情比较尴尬,好歹在外打拼了多年,一直以来在国内学者面前颇有优越感,怎么就莫名其妙间跟人家学生划上了等号,这种感觉肯定不是那么愉悦的。
     大家都是熟人,互相调侃一下无伤大雅。文章点数高的确是科研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让海外教授气不顺的倒不一定是“点数”,而是“点数比你高,水平就比你高”的说法。试想一个以第一作者发了高影响因子文章的博士生或博士后只能是一名优秀的博士生或博士后,毕竟不能等同于指导他们发文章的导师/教授,至少大多数人肯定尚不具备独立的科研方向和引领能力。而我们学术界一味以数字性指标来为学术水平和能力“插标签”这样一个现象只能说明我们的科研评价体系还很不成熟。
     我感觉我们的科研评价体系在未来还有一个大的台阶要上。十几、二十年前的初级阶段是“定性”为主,缺乏量化性评价指标,所以干好干坏一个样,大家都差不多;第二阶段是SCI为核心的指标体系的逐步建立,先是数量 ―― 比篇数,然后是看点数,现在又在看引用率和H因子,这些量化指标的逐步应用说明我们的学术评价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在未来一些年里,标志着评价走向成熟的第三个阶段将会是一定的量化指标下的综合和定性分析的同行评议体系的建立。达到这个阶段的同行评议有量化的基础,但其结果一定是定性的!对一个学者而言,最合理的学术评价一定是综合性的、理性的、和个性化的。
     我曾听说最近南方有个高校人才引进,他们尝试新指标了,用论文H因子和引用率来比较应聘者的学术水平。他们设定了H因子的某一数值作为“切割点”筛选候选人,结果有意思的是符合资格的候选人年龄最小的也在50几,大多数在60几甚至到70的。导致这种结果的根本性原因是校方机械地去相信新的量化指标而不去试图了解每一个指标的特点。 H因子和引用率这一类是累计性指标,需要结合被评价人的科研“工龄”来判断。同领域比较的话,在建立自己的独立实验室以后短时期内(如10年)达到较高指标的学者八成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反之,一个较平庸的学者只要科研“工龄”足够长,几十年日积月累,在行将退休阶段其H因子和论文引用率达到一定的高度也不足为奇。这个指标体系的另外一个漏洞是合作论文,一个没有自己独立科研方向的学者参与到一个或多个优秀学者的工作和论文中去,几年下来靠着“搭车”也可以有骄人的H因子。所以,用任何指标体系去评价别人的同时,我们还需要用自己的脑子做职业性的思考。所以说好的评价结果一定是综合的和定性的。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你的科研好怀,其实国际国内同行心中很清楚,而对于行外之人,你再“拽”也是白搭。尽管也当了不少年的中国教授,听到咱们教授非常“提气”的藐视国外同行的言论感到振奋,我仍然觉得没必要用那些数字(点数)来跟人叫板,这里或多或少还是一个自信心不足的表现。就像《永不磨灭的番号》里的李大本事,心中念念不忘的是如何拿到八路军主力团的番号,从而一改县大队的“土八路”形象。土八路还是正规军其实不重要,仗打得好才重要。
      一个指标体系再好也无法对所有人的科研水平进行合理的评价。事实上我觉得中国教授队伍中有一部分人很难评价,这部分人的科研成长模式很一致 ―― 通过担任行政领导控制大笔的经费和大批的生源,实际上都是他们的研究生和助手们在帮他们做科研和做文章,除了“点数”和“篇数”以外,这些当领导的对科研不甚了了,对文章内容一无所知,也从不过问。而每当这些“大教授”夸夸其谈时,俺们这些普通教授就气不打一处来,心里会冒出李大本事经常挂在嘴上的两个字 - “揍性”!


论文与评价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65898-510774.html

上一篇:关于“跳槽”
下一篇:成功是一种等待
收藏 IP: 174.108.107.*| 热度|

199 刘用生 吴飞鹏 武京治 张彦斌 武夷山 黄晓磊 施泽明 齐伟 曾泳春 吕洪波 刘艳红 赵明 彭思龙 袁文常 李万峰 张雪峰 张玉秀 刘立 汪加明 金勇 郭向云 陆俊茜 李宁 赵美娣 李冰 唐久英 牛丕业 谢鑫 李志俊 梁建华 郭天南 余昕 王宇 魏东平 徐坚 高建国 杨晓虹 金小伟 水迎波 柳东阳 曾杰 戴力扬 杨月琴 王晓明 许亮 王德华 卫军英 孔晓飞 黄峥 许有瑞 许培扬 尧中华 姜世金 虞左俊 丁甜 王修慧 孙中华 靳强 曹聪 朱亮亮 研学交流 李海存 石磊 刘全慧 郝前勇 杨洪强 尹锋 徐耀 陈学雷 吕喆 戴德昌 常顺利 甄一松 覃开蓉 刘波 肖振亚 茹永新 陈铁喜 喻海良 龚文引 王伟 彭星光 赵丽莹 许先进 朱志敏 徐营 苏力宏 周华 严海燕 江丽娜 徐兴华 刘庆丰 李永丹 戴小华 马丕波 赵明 李鹤平 王庆林 李心诚 张文卓 张波 李宇斌 王春艳 王孝养 陈安 吴明火 董廖斌 张文庆 邸利会 王守业 张英姿 杜平武 吉宗祥 行敏锋 陈凯敏 陈兴涛 蔡志全 张婷婷 潘超云 蔡长塔 高孟绪 陈志刚 胡红智 任胜利 孔庆路 刘玉仙 许晨光 李孔斋 王世通 曹宇 王随继 林树海 闫钟峰 郑坤灿 王汀 韩世清 刘立成 李忠秋 储成才 马林 周欣 张厚刚 左其亭 范武 聂广 汤建 张燕梅 王霞 李洪东 张欣 丁仁博 曹建军 朱彤 贾路路 陈祖昕 wgq3867 lingling101 WC101 zzjtcm uneyecat xchen aichengzhang 特古力 zhouguanghui crossludo niubizationl arpku Wunderfool yewen kexuegzz waun htli seanhhu ilovelife365 ywh222 hqhuang1989 bwhybwhy zhengxialin wentian1990 leeser ggwwzka peiguos vangue dawnlight songshu123 yushudaizi phage neilchau scienceak47 mqp leechg zykity xqhuang yaoyuanshanqu 木子 haoye longnan peach2011 pentium188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7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1: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