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ternative Explanations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ulush 社会心理学博客

博文

聪明是一种诅咒 精选

已有 10911 次阅读 2010-11-22 10:50 |个人分类:社会心理学paper|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我的老板提起某些学生的时候,总是两眼放光:“啊!那谁,真是聪明啊!!”每当这时,我就会暗暗担心,虽然夸人聪明本意是好的,但很有可能在不知不觉中伤害到学生的未来。

 

Columbia大学的心理学家MuellerDweck(1998)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了这一点。他们让五年级的小学生做数学题,不管他们真正完成的情况如何,都给予他们这样的反馈:“哇,这这些题目完成的很不错!你做对了×道题。这个得分很高呀!”不同的是,一组小朋友接下来还听到“你一定是很聪明!”另一组小朋友听到“你一定是做题目的时候很努力!”还有一组小朋友作为控制组,没有额外的反馈。

 

结果发现,被表扬很聪明的那一组小孩,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出现了一系列负面的反应:

 

一,在设定未来目标时,他们会挑选容易的题目,以展现自己是“聪明的”,而不是那些有挑战性的、能够从中真正学到知识的题目。

图一:被表扬聪明的小孩(Intelligence组)选择表现性的目标(容易的题目),被表扬勤奋的小孩(Effort组)选择学习性的目标(能让自己有收获的题目)

 

二,在面临失败时,他们会更多归咎于自己不够聪明,而非努力不够。所以他们往往更沮丧,更不容易坚持。

图2:在Trial2的失败后,被表扬聪明的小孩往往一蹶不振,而被表扬勤奋的小孩却能越挫越勇。

 

不由得想到我所在的大学,聪明人遍地。但那些让人仰望的牛人中,每一个人都是付出了超出常人的努力。智商其实没那么重要,到达一定程度了就够了,重要的是努力。最近有名的一本书《Outlier》,也说的是这个道理。

 

所以,真正给力的表扬是告诉学生:“我很欣赏你的努力!”

同时,作为一个明白人,在听到别人表扬自己聪明时,最好在心里默念:其实你没看见我的努力。

 

==================================================================

2010年11月30日补充:其实,从文化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中国学生受“被聪明”的影响较小。因为在归因时,东方人更容易进行情境性的归因(如,他很努力),而西方人更容易进行个人特质性的归因(如,他很聪明)。详见Morris & Peng(1994)

最近在有篇文章也讲了类似的道理(Choi & Ross, in press)。比较中美的毕业贺卡,发现中国的贺卡恭喜努力的比较多,而美国的贺卡恭喜智商突出的比较多。而且,中国人也更喜欢收到鼓励再接再厉的卡片,美国人反之。

所以,中国文化有好的一面。

Mueller, C., & Dweck, C. (1998). Praise for intelligence can undermine children's motivation and performanc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5(1), 33-52.

Morris, M., & Peng, K. (1994). Culture and cause: American and Chinese attributions for social and physical event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67(6), 949.

Choi, K., & Ross, M.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process and person focus: Congratulations on your hard work versus celebrating your exceptional brain. [doi: DOI: 10.1016/j.jesp.2010.11.007].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In Press, Accepted Manuscript.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64363-386278.html

上一篇:不要和猪辩论 -- Dunning-Kruger Effect
下一篇:幸福作为一种亲身体验
收藏 IP: .*| 热度|

38 霍艾伦 郑波尽 刘洋 鲍得海 彭思龙 刘进平 张檀琴 孙学军 朱志敏 于锋 刘全生 陈国文 丁甜 吉宗祥 朱教君 吕喆 黄晓磊 余昕 张乐 魏玉保 高建国 侯成亚 鲍海飞 贺乐 唐常杰 包德洲 徐耀 张超 朱新亮 黄锦芳 曾新林 孙步宽 张志坤 刘欢 魏晨 lrklx ScienceBee wuyouz

发表评论 评论 (2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7 13: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