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槃在涧-心外有物趣男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考槃在涧 坐在垃圾堆上仰望星空

博文

足球-企业-科学家,我们欠缺人才吗 精选

已有 4813 次阅读 2008-8-29 17:38 |个人分类:入世|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人才, 管理, 制度, 科学家, 使用

奥运开幕时,英超和德甲也已经开幕,西甲和意甲也即将开始。今年皇家马德里有点郁闷,想挖C.罗纳尔多挖不来,和曼联的关系搞得一蹋糊涂;而同自己的球员罗比尼奥关系搞僵,后者哭着喊着要去切尔西。而最让人郁闷的是,足球世界可称第一品牌的皇家马德里,居然连个普通的瓦伦西亚、比利亚雷亚尔的球员都搞不定,人家面对皇马抛来的橄榄枝说:不。

皇马历来奉行巨星政策,一个后果就是自己的球员得不到机会,只能高价从别的俱乐部买来巨星。而巨星的年龄大都在25-28岁之间,来到皇马辉煌2-3年后,竞技状态下滑,俱乐部成绩就要受影响,如果要把球星转卖,这个时候已经球星已经日薄西山,卖不起价钱了。所以皇马经常是几千万欧元买来巨星,几百万欧元甚至免费把球星卖出,而且球星的工资往往都极高,架子极大,即使状态不好,也很难放在板凳上,反而影响球队的成绩,还不如派有冲劲的年轻球员上场。当然巨星客观上也能够提升球场的上座率和球赛转播的广告费,并且很多时候也能提高球队成绩,象齐达内、费戈、罗纳尔多一起为皇马带来了不少荣誉;然而当球星过多,球队里没有人干糙活的时候,球队反而成绩不好。当初皇马有劳尔、贝克汉姆、齐达内、费戈、罗纳尔多、卡洛斯、古蒂等世界级球员,人才济济,成绩反而不好,就是一例。前皇马主席弗洛伦蒂洛奉行所谓的齐达内+帕文政策,也就是国际巨星+皇马自己培养的优秀青年球员,这个理念本身没有问题,但实际操作中,帕文们(本土年轻球员)很少会得到上场的机会,因为主教练在排兵布阵的时候会面临多方面的压力,媒体的、球迷的、俱乐部的、广告赞助商的甚至球员本人的,因此一般都会顶不住压力优先上大牌。

其实早在几年前,皇马就吃了个大亏。皇马自己培养的埃托奥在皇马得不到使用,愤而转投巴塞罗那,结果埃托奥在巴塞罗那成为最佳射手,帮助巴塞罗那勇夺联赛冠军和冠军杯。皇马后悔不已,这个时候的埃托奥已经价值至少3000万欧元了,白白放跑一个宝贝。

 

同样的事情也经常在企业里发生。可能有很多年长一点的人很奇怪现在的职业人为什么换工作这么频繁。这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这既跟职业人自己的定位不清楚甚至可以说浮躁有关,很大程度上也跟企业的人才观管理观有关。

最常见的一个现象是,比如一个员工在公司呆了两年,年底要涨工资了,企业经常只涨几百元钱。而一过年如果有猎头来找这个员工,许以比现在的收入多两三千元的工资的话,很多员工就会另攀高枝。并不是说在乎多两三千元的工资,很多时候是一种被认可的感觉。在企业辛苦两年,结果只增加500元的工资,让员工觉得十分寒心。而被挖角后的公司,由于缺人,只好再去找猎头,用高薪到别的公司去挖人,恶性循环就是这么造成的:因为舍不得给自己的员工机会而导致要付出更大的代价。假若公司对这种已经工作一定年头的员工在薪水、职位、精神上的鼓励更及时更大胆一些,优秀人才也不会流失,也不用花钱找猎头再花更大的代价去请水平相差不大的人了。同时,由于在公司工作的老员工对公司的业务、文化各方面都比较熟悉,而新人来无论能力多么强总要有几个月的熟悉和学习时间,这样带来的隐性损失也是非常大的。

还经常发生的一个事情是,员工在公司经常得不到认可和升迁,反而是其它公司抛来了橄榄枝,员工跳槽的话可以获得更高的职位,而员工跳槽后企业又不得已又要请猎头去招新人。假说公司给员工更多的机会表现和证明自己,让员工看到希望,这种现象虽然不会杜绝但无疑会大大减小。

从员工角度讲,其实大部分还是愿意安安心心的呆在一个公司一步一步往上升,但是当你看不到任何希望的时候也就只有选择离开了。

 

而学术界何尝不是如此,经常是一边感叹没有杰出人才,一边是一些人才得不到机会,不得其用。如同皇马一样,我们是否过分的只把眼光聚焦在齐达内这样的巨星身上,而忽视了埃托奥这样的本土优秀球员呢?当然,引进优秀的外国科学家可以提高我们的整体水平,开阔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在国际上的影响;但是在我们国家整体科研学术水平不高的情况下,要大量引进优秀学者既不经济又不现实。而反而是国内一些有潜质的,未成名的新秀,稍微给他们一些关注和资源,其中的很多人就能脱颖而出。很多人即使现在没有在国际上学习过或露过面,只要给他们一些机会去学习和见识,相信有很多人也可以迅速成长起来。

这里有一个给多少机会的问题。我的看法是,非常优秀的人才只要有一次机会就能够把握住;而优秀的人才能够把握住2-3次机会;给3次机会都没有把握住的,那就不要再给机会了。而现在的问题恐怕是,很多人才连一次机会都没有得到,根本就无法证明自己。我们不能指望经常有陈景润、袁隆平那种不怎么靠外界的条件,自己就能横空出世的英雄出现,这种天才放在世界范围内都不多见。整个中国科研水平的提高需要每个领域都涌现一大批人才,决不是靠一两个诺贝尔奖就能解决的,那最多是打一针兴奋剂而已。而提高整个学界的水平的方法一是引进优秀的科学家帮助本土科学家提高;另一个方法,也是我认为更重要的方法就是帮助、扶持本土的有潜质的科学家,尽管这其中可能有的人最终不能成材,但是只要有40%的人成材了,我认为我们的投资就是值得的。而如果我们长期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忽视他们,限制他们,在伤透了心的情况下他们只有自谋出路,一旦出国就不回来了;即使回国,也差不多是在功成名就后,国内也要花很大代价才能请回来,这样做几乎是得不偿失的。

 

回过头来谈足球,皇家马德里是会员制俱乐部,俱乐部的主席靠会员选举产生,主席的压力很大而且有很多短视行为,因为万一俱乐部成绩不理想,会员就要联合起来换届选举,因此,主席很难把眼光放得长远。而作为学术界来讲,其实并不存在这个问题。学术界的领导多半是委任的,基本上没有来自学者方面的压力,绝大部分都能在任期捞够足够的资本平级调动或者升迁。我们说不可能丝毫不考虑现实压力,这也是不客观的,但是我们还是要说,在没有那么大压力的情况下,兼顾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无疑是必要的。

并且,做学术应该是所有职业中最追求卓越的。尽管我并不反对在压力下随波逐流,但是一个卓越的人无疑是那种能够顶得住巨大压力,坚决地按照自己的意图推行并最终取得好结果的人。那种顺应时势明哲保身在任期内做得不愠不火的管理者,虽然不用谴责但也不值得赞赏。

 

说了这么多,总结的是,尽管客观上中国现阶段有不少不合格的科研人员、博士生和硕士,但肯定还是有数量不小的合格的乃至优秀的人才不得其用。当年龚自珍说,“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也说明对人才的使用,在不背离制度的基础上还是要“不拘一格”。当年刘邦对韩信的使用、刘彻对卫青、霍去病的使用可说都是“不拘一格”,沈从文要是按照严格的标准的话,恐怕也要潦倒一生。要不然人们也不会感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了。

 

我们在感叹没有杰出人才的时候,是否同时也在大量的浪费人才呢?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用人才!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638-36631.html

上一篇:你说什么?是不是在骂我?
下一篇:你是哪棵葱?
收藏 IP: .*| 热度|

7 武夷山 李飞 刘玉平 马昌凤 张素芳 王涛 曹聪

发表评论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01: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