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alscienc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oralscience

博文

时代在发展,适应是优选

已有 1737 次阅读 2022-6-5 23:58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昨天,我参加本单位本专业的硕士学位论文答辩。由于疫情,答辩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方式,答辩主席是外地外单位的专家,线上参加,本单位导师和大部分学生,线下参加。前年,疫情更严重,本单位本专业的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已经采用过线上方式,因此,今年的答辩方式并不显得独特。如果要说观感,我的体会是,今年的答辩显得很平静,或者说,没有出现让人印象深刻的激烈场面。

其实,每次论文答辩,都有原则要求,例如,每名答辩的学生陈述5~7分钟,专家提问8~10分钟,学生答辩5分钟左右。对于学生陈述,可以用计时器提醒,即使如此,学生仍然会超时。专家提问没有计时器提醒,超时很常见,也很严重。学生答辩,不用计时器,时间相对灵活。

这次论文答辩,有专家提议:对于每篇论文,每位专家提一个问题,没问题可以不提。我接受并遵守这个提议,对于每篇论文,我只提一个问题,并且,所提问题不涉及格式方面。学生答辩时,是否回答了我的问题,我一般不会在意,我提问的目的主要是提醒学生。

以前,我在参加论文答辩时倾向于对每篇论文提3个问题,这些问题大都属于方法学的,通常比较尖锐,学生也难以回答。虽然,我提出问题的目的是提醒学生,但是,我也清楚,学生其实不想让专家提什么问题,尤其是尖锐的问题,他们陈述结束时的“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仅仅是客套。

同时,人们的反应都是情境性的,因此,当看到某个问题时,我甚至会说:“这个问题,我在课堂上特别讲过,每年论文答辩,我也都会提到,怎么还没有注意呢?”我如此表述,自己的情绪会被带出来,学生的情绪也会被激发出来,答辩的过程就显得不平静了。

当教师的,可能都有一种不适应的观念,那就是:我给学生讲过的内容,学生就应当都记住。从而,当学生显得没有记住时,教师就会心绪难平,因为这昭示教师的教育教学是没有成效的,是对教师工作的直接否定,伤及了教师的自信和自尊。

毫无疑问,任何人都不可能记住别人所说的话,哪怕是非常重要的话。因此,学生没有记住教师所讲的具体内容或主要思想,也是完全正常的,教师应当切实理解和接受这个现实。否则,就是主动制造师生矛盾,让彼此都不愉快、都不舒服。

尤其重要的是,个体在生活、学习、工作中,存在窗口现象,即,对于特定的事务,只有真正面临这个事务的个体,其身心才会真正处于解决和应对这一事务的状态。例如,参加论文答辩的学生才可能有答辩状态,其他学生,由于没有处在这样的窗口,即使也在答辩现场,亦不太可能产生相同的身心反应,对于答辩过程中涉及的问题,他们只是旁观者、局外人,从而,难以获得与答辩有关的收益。

实际上,现在观摩研究生论文答辩的人也明显少了。甚至,在一些答辩现场出现了奇特现象:答辩一名学生,离开一名学生,到最后一名学生答辩时,除了答辩专家,就只有他/她一个学生了。答辩专家往往说,论文答辩也是研究生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可以从中学到更多东西。从理论上讲是这样,从现实来说,就不一定是这样了。

看到逐渐离场的学生,答辩专家可能更多的是不解和生气,甚至还要想着教育教训学生。然而,学生这么做,其实是适应的结果。如果学生切实感到自己没有参加一些活动而发现是重大损失时,他们就会主动地参与这些活动,而不是逃离。当教师明白了这类情形的原因时,也会变得宽容学生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619783-1341704.html

上一篇:观念不宜偏,一句或改变
下一篇:如果能简单,似不必复杂
收藏 IP: 113.13.47.*| 热度|

15 侯丹 李世斌 杨韩 宋玉 王平平 陆仲绩 张晓良 孙颉 王安良 杨正瓴 宁利中 郑永军 张俊鹏 谢钢 李毅伟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 20: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