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alscienc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oralscience

博文

文献得梳理,才有真问题 精选

已有 4613 次阅读 2022-4-30 23:58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评阅心理学的学位论文,很容易发现一些明显不足。概括地讲,不少心理学学位论文是:有文献欠梳理、有领域无问题、有研究少创新。也就是说,一篇论文往往没有提出研究问题——值得研究的真问题。虽然,学位论文中会有“问题提出”这样的标题,还会陈述几个“研究假设”,但是,相应的内容难以构成有效的研究问题和研究假设。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研究生对文献的学习缺乏梳理。

当前,研究生能够方便地获得各种文献,从而,只要愿意,总是可以得到所需文献的。显然,更为重要的是,应当对有关文献进行充分研读,特别是切实梳理。研读文献是基础,梳理文献是手段,利用文献是目的。一般来说,研究生都能研读文献,欠缺的是梳理文献。如果说研读文献是钻入一篇篇文献,微观地思考文献涉及的研究问题,那么,梳理文献是跳出文献,宏观地把握文献涉及的研究问题。

因此,梳理文献是对大量文献的高级深度加工,是对文献的融会贯通,此时,很可能也应该由文献产生各种灵感,形成很多研究思想。这样的研究思想是基于文献又结合感悟的,从而,研究生会觉得它们是有趣的、有意思的,是自己很想考察的。基于文献,至少可以保障这样的研究思想具有理论价值;结合感悟,至少可以保障这样的研究思想具有个人意义。有的研究生在做毕业论文时感到苦闷,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所做的研究,不是自己的研究思想,内部动机不足。

对于这些研究思想,研究生需要综合评判,特别是参考导师的意见和建议,从中选择一个,进一步地思考和提炼,使之成为自己学位论文要的研究问题。其实,在学位论文的语境里,研究思想和研究问题并无根本区别,当研究生有了一个好的研究思想时,就可以说他/她有了一个好的研究问题。

对于自己形成的一个好的研究思想,或者说,发现的一个好的研究问题,研究生会有一种强烈地表达出来的冲动,不仅想口头讲给别人听,而且想书面写给别人看。表达出自己好的研究问题时,研究生当然是会极力论证这个研究问题为什么好,这就必然要使用论据,即,自己研读过、梳理过的文献,以及可能需要查阅、补充的文献。

这样,研究者的论文就是问题取向的,引言是真正的问题提出,文献的使用是为论证研究问题提供证据的,每一文献都有切实的作用,没有作用的文献,不需要也无法生硬地安插进来,从而,也就不会出现简单罗列文献或堆砌文献的不当现象,那种教科书式的所谓文献综述,更是不会出现的。

这里,不妨提出一个判定心理学学位论文是否发现或找到一个研究问题的主观标准:当读者认真看完论文的引言部分,是否很想知道这篇论文的研究结论——如果是,那么就可以认为该文找到了一个研究问题;如果不是,那么就可以认为该文没有找到一个研究问题。

心理学的研究问题,应当能够引起他人的好奇心。当然,心理学的研究问题,更应该能够引起研究者自己的好奇心。在好奇心推动下的心理学研究,才是真正有趣的研究,研究过程将是愉快的、而非痛苦的;有趣的心理学研究,能够揭示人类行为与意识的规律,具有理论意义和科学价值。

由此来看,那些还没有开展研究工作,大家都已经知道答案的心理学研究,科学性是不足的,因为它们能够得到的研究结果,其实只是常识。心理学专业的学位论文,不能只得到一些常识性的结果或结论。例如,“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与他们的学业成绩呈正相关(p<0.05)”、“人们的收入越高,幸福感也越高”、“大学生的人生态度具有稳定性”。

如果心理学研究生真正做到问题导向,按照研读文献和梳理文献、产生研究思想和形成研究问题的顺序去做,那么,他们就不会再做只能得出常识性结果或结论的学位论文。

例如,通过研读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业成绩的文献,发现这两个变量虽然呈正相关,但是,相关系数并不是很高,据此推测,有些中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业成绩关系更密切,有些密切程度一般,有些则很不密切。相应地,推测中学生的学习策略会调节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关系,考察学习策略的调节机制,找到学习动机促进学业成绩的边界,或者说,对于哪些学生,激发学习动机能够有效促进学习成绩,对于哪些学生,激发学习动机并非促进学习成绩的有效途径。

究竟学习策略如何调节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呢?这不仅在理论上是重要的,而且在实践上也是重要的,是大家都想了解的。从而,中学生的学习策略对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就是一个真问题,一个好的研究问题。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619783-1336435.html

上一篇:中介被调节,理解应正确
下一篇:立志于创新,务必得推进
收藏 IP: 116.1.48.*| 热度|

22 宋玉 王平平 李世斌 侯丹 张晓良 杨正瓴 杨韩 陆仲绩 程少堂 卜令泽 尤明庆 孔玲 孙颉 陈蕴真 康建 吴斌 何应林 张俊鹏 赵志宏 王安良 姚伟 张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5: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