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alscienc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oralscience

博文

倘若肯用心,效果会更好 精选

已有 4200 次阅读 2022-4-11 23:56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研究生面试是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组成部分,相信考生都会严肃对待、充分准备的。然而,面试过程中,有不少考生的表现明显存在问题。一些问题是普遍性的,推测相应的考生在准备时听了别人的经验。其实,由于要求导师在参加面试的过程中不能指导和评价考生,所以,即使参加过面试,很多考生也不一定知道如何表现合适。

总体而言,如果考生在面试时表现不佳,那么,根本原因是准备不当,也就是不够用心。这里,不够用心是指考生未能认真思考面试的目的,从而,未能按照面试目的去做准备。简而言之,面试的目的是让导师较为全面地了解考生,让导师感受考生是否适合攻读本专业的研究生学位。

较为全面地了解考生,至少包括了解考生的专业知识和反应能力。通常,人们不太会记忆专业知识的具体内容,因此,即使涉及专业知识的面试问题,也是考察考生的反应能力。换句话说,研究生面试时,导师是通过考生的反应来认识他们的。

这几年,研究生面试均为线上形式,考生应该知道面试的一般程序,至少提前一天接受过平台试用,特别是机位调试。然而,一些考生在使用复试平台时还会出现问题,主要是二机位调试不顺利。如果是这样,考生容易陷入更为紧张的状态,影响发挥。

正式面试的流程一般有3个环节:其一,考生自我介绍;其二,导师组提问、考生回答;其三,英语测试。

3个环节,第一个貌似最简单,但是,却最可能出现问题。例如,面试组长与考生打过招呼,会说这样的话:“请你用3~5分钟做自我介绍。”考生接下来的两种常见不当反应是:其一,“Dear Professors, my name is XXX.”其二,“用中文还是英文?”

考生的反应显得没有考虑具体情境,主要根据自己的预设来作答或提问。面试组长用中文请考生自我介绍,考生的自然反应是用中文介绍。那些直接用英文介绍的,是不顾条件的刻板反应。当组长提醒考生用中文介绍时,考生就受到了挫折。那些询问用中文还是英文介绍的考生,其实也想着用英文介绍。当一个又一个考生问出“用中文还是英文?”时,给人的感觉不太美妙。

考生的确非常重视英文介绍的准备,甚至忽略了中文介绍的准备。例如,一名考生用英文自我介绍,被提醒用中文介绍时,考生的回答是:“对不起,对不起,我是用英文准备的,没有准备中文的自我介绍。”该生是中国考生,汉语是母语。

考生在做自我介绍前,也会说些客套语。然而,有些说法过于客套,效果适得其反。例如,一些考生喜欢用“尊敬的各位考官:你们辛苦了!我非常荣幸能有这个机会参加贵校的研究生面试。”参加面试工作的是导师,更想听到考生称呼自己为老师而非考官。“考官”“贵校”这样的客套用语,连带“你们辛苦了!”,一下子拉开了考生与导师的距离。

要求用3~5分钟自我介绍,这是复试通知里明确指出的,考生应当据此准备。然而,有些考生两分钟不到就自我介绍完了。这样一来,考生不仅给人留下不按要求准备的印象,而且由于规定每名考生的面试时间不少于15分钟,所以,在其他两个环节必须多花时间。有的考生相反,自我介绍超过5分钟,显然介绍了一些不必要的信息,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是不按要求准备。

在第二个环节,考生不合适的反应主要是过于机械。这有两个表现:

其一,表述方式机械。例如,“感谢老师的提问。下面我开始回答。”“对不起,老师,我可以思考一下吗?”“对不起,老师,我太紧张了。”“毕业好几年了,这个知识点记不清楚了。”

其二,表述内容机械。例如,要求考生介绍自己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时,有些考生选择复述看过的一篇研究论文,由于涉及的内容往往比较前沿,考生并未真正理解,从而,只会具体复述研究过程和研究结论,却无法解释核心概念和理论基础。

在第三个环节,考生不合适的反应主要是发音不标准、表达不流畅。即使那些事先准备了英文自我介绍的考生,当要求用英文介绍自己的专业背景、家乡情况时,也常常说出很多不符合语法规范的句子,显得平时根本没有出声朗读过英文材料。

总之,研究生面试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是有些问题显得考生通过努力就可以避免或解决。如果考生清楚面试的目的,面试前与面试中能够用心思考、用心准备、用心作答,那么,面试的效果肯定会更好。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619783-1333466.html

上一篇:口中诵佳句,心头快意生
下一篇:基于效应量,思考再延长
收藏 IP: 220.173.126.*| 热度|

18 杨韩 宋玉 侯丹 李世斌 王平平 张晓良 姚伟 尤明庆 杨正瓴 何应林 周忠浩 李毅伟 范振英 雷宏江 杜占池 孙颉 张俊鹏 刘秀梅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05: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