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alscienc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oralscience

博文

口中诵佳句,心头快意生 精选

已有 4296 次阅读 2022-4-10 23:56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现代人有不少现代病,包括心理疾病,例如,抑郁、焦虑。治疗和预防心理疾病有很多技术,有的技术简单、有效、易行——九美技术即是如此。九美技术要求个体回想和记录9项美事,从而产生积极情绪,缓解心理症状,促进心理健康。个体回想和记录美事,虽然可以加深个体对生活的感受,不过,这样的技术需要个体付出较多的心理资源,因为个体主要是搜索和输出信息。

如果把个体的活动改造成主要是接收和输出信息,特别地,输出不是书写而是诵读,那么,新的技术不仅可以明显节省个体的心理资源,而且操作更为方便和灵活。基于这一设想,本人借鉴九美技术,提出它的一种变体——诵读佳句技术。佳句,例如,唐诗,往往更能直击人心,令人回味无穷。个体念诵佳句,可以更为快捷、灵便地产生积极情绪,也就是,口读佳句,心生快意。

人们在清醒的时候,总是需要接收、加工、输出信息,当有关信息符合一定的规则时,个体的体验是愉快的。这里的规则是广义的,例如,语言合辙押韵、意思契合情境。文学作品或口头语言中有很多这样的信息,研究者可以寻找、选择和检验它们的效应,把普适性好的佳句提供给需要的个体,让他们适时诵读,使自己沉浸在这样的信息之中,就为自己创设了一个积极的心境,如此一来,既可以排除已有消极心理,也可以预防新的消极心理。

我国的唐诗是文化瑰宝,适合诵读的佳句甚多。选择佳句时,可以用整首诗,也可以用其中的一句或若干句。本人推测,个体诵读一句合适的唐诗,可以马上令人心旷神怡。例如,有抑郁症状的,可以得到缓解;无抑郁症状的,可以进行预防。显然,这是可以用实验进行检验的假设。

试读李白《侠客行》的两句: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不管是否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单就这两句而言,给人的感觉就很奇妙,它们的画面感太强了,让人触动,更让人向往那种洒脱和超然。相形之下,自己眼前面临的事情,可能就显得不算什么了。

结合时令的佳句,比如描写初春的唐诗,诵读之时,更是令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试读: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前日萌芽小于粟,今朝草树色已足。天公不语能运为,驱遣羲和染新绿。(施肩吾《春日美新绿词》)

一些唐诗佳句不仅描述景致,而且抒发感情。试读: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杨巨源《城东早春》)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戴叔伦《兰溪棹歌》)

那些描写安适生活、有趣细节的唐诗,尤其在意境甚至题目上都连贯的唐诗,诵读的即刻反应就是:会心一笑,不亦快哉?试读: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司空暑《江村即事》)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崔道融《溪居即事》)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小儿垂钓》)

显然,可以用来诵读而产生积极情绪的佳句不限于唐诗,比如,很多宋词也同样适合进行诵读,甚至具有更好的心理抚慰效果。试读: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定风波》)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辛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总之,个体诵读佳句,就是让自己处于佳句提供的心境之中。佳句意味隽永,格调高雅,诵读体验愉悦,对个体的心理应当具有很强的调适作用。尤其重要的是,这些佳句均为现成的,个体在使用时诵读即可,对个体心理资源的耗费极低,这是诵读佳句技术比九美技术优越的地方。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619783-1333333.html

上一篇:存在特异性,微小不可轻
下一篇:倘若肯用心,效果会更好
收藏 IP: 220.173.126.*| 热度|

25 宋玉 杨韩 李世斌 王平平 侯丹 郑永军 朱晓刚 孙颉 程少堂 胡泽春 刘秀梅 杨正瓴 张晓良 徐长庆 姚远 范振英 周忠浩 康建 黄河宁 吕泰省 尤明庆 李毅伟 杜占池 张俊鹏 谢钢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12: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