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alscienc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oralscience

博文

存在特异性,微小不可轻

已有 3622 次阅读 2022-4-9 23:57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一名学生向我请教——老师好:请问报告中介模型时,是否可以选择不报告间接效应和总效应的比值?国内文献通常会报告,而一些国外文献选择不提及总效应和比值,这让我很困惑。链式中介的间接效应只占总效应的7%,我担心报告比值会使研究看起来意义不大。

我回复——其一,可以不报告间接效应和总效应的比值;其二,如果明白研究的意义,那么,你应该清楚,即使很小的显著效应,都可能是重要的。

我想,该生对我关于效应量的个人理解印象深刻,所以才会担心报告占比7%的效应量会显得研究意义不大。去年,我写了一篇博文《效应量:研究意义的试金石》,从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角度论述,可以由效应量评判心理学研究的意义,特别指出:如果一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效应量是小的,那么,相应的研究则少有意义。

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我对研究的认识发生了重要改变。简而言之,我现在认为,在心理学研究中,即使一个变量只有小的效应量,也可能提示,相应的变量是重要的,甚至是关键性、决定性的。这种观念改变,主要有4个触动来源:温室气体、微量元素、小脑刺激、现实思考。

第一,温室气体。360百科显示,温室气体指任何会吸收和释放红外线辐射并存在大气中的气体。京都议定书中规定控制的6种温室气体为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合物、全氟碳化合物、六氟化硫。从对全球升温的贡献百分比来说,二氧化碳由于含量较多,所占的比例也最大,约为55%[1]

显然,与其它5种温室气体相比,二氧化碳含量多,占比大,现在全世界关注的碳中和、碳达峰,所说的碳,就是二氧化碳。如此重要和关键的二氧化碳,其实在空气中只有微小的量,约占空气总体积的0.03%[2]

第二,微量元素。360百科显示,微量元素指占生物体总质量0.01%以下,且为生物体所必需的一些元素。已被确认与人体健康和生命有关的必需微量元素有18种,即铁、铜、锌、钴、锰、铬、硒、碘、镍、氟、钼、钒、锡、硅、锶、硼、铷、砷。每种微量元素都有其特殊的生理功能。[3]

尽管微量元素在人体内含量极少,然而,它们对维护人体中的一些决定性的新陈代谢却是十分必要的。一旦缺少了这些必需的微量元素,人体就会出现疾病,甚至危及生命。目前,比较明确的是,约30%的疾病直接由微量元素缺乏或不平衡所致。[3]

第三,小脑刺激。一方面,小脑参与认知和情绪过程,这是改变人们观念的研究结果。换句话说,原来没想到小脑涉及认知和情绪功能,亦即,考察认知和情绪的脑机制时,认为小脑是不重要的,现在发现小脑也是重要的。另一方面,对小脑进行2~30 Hz的刺激诱发促进效应,30~50 Hz的刺激引起中间反应——30 Hz左右引起一个较弱的促进反应,40 Hz时,引起的既不是促进反应,也不是抑制反应,50 Hz时引起明显的抑制反应;50~300 Hz的刺激诱发抑制效应(Moruzzi, 1950)。

显然,刺激的细微差异,会引起特异性的效应,也就是说,不能认为刺激的微小差异,比如,29 Hz31 Hz40 Hz50 Hz,是不重要的,毕竟,实验表明,它们的效应在性质是相反的。

第四,现实思考。虽然人们的行为和意识通常受一些重要因素的影响,但是,个体的不少极端表现往往是由他人看来较为平常的事件直接造成的。例如,别人的一句说笑、一个眼神,就足以让特定的个体焦虑、抑郁、愤怒、轻生。在通常的心理学研究中,不太会关注这样的说笑或眼神,然而,它们却特异性地影响个体,可能对个体造成严重甚至致命的伤害。

这样的特异事件或刺激,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并不很多,平时也不是显得很重要,然而,它们的作用却是关键性的,从而,在心理学研究中就是不能忽略的,尤其不能因为它们并不普遍而轻视。

总之,由温室气体、微量元素的情况,让人深刻认识到事物的数量在造成结果方面,有时是不太重要的,而具有相应的事物是重要的、关键的;由小脑刺激、现实思考,又让人霍然体会到次要的事物或事物的次要方面,也可能成为关键的、核心的。从这种意义上讲,心理学研究中的小效应量,并不一定是不重要的,相反,对应的变量可能是关键性、决定性的。

注释

[1] 微量元素. https://baike.so.com/doc/4689751-4903712.html

[2] 二氧化碳. https://baike.so.com/doc/1320639-1396245.html

[3] 温室气体. https://baike.so.com/doc/3257455-3432109.html

参考文献

Moruzzi, G. (1950). Effects at different frequencies of cerebellar stimulation upon postural tonus and myotatic reflexes. Electroencephalography and Clinical Neurophysiology, 2, 463-469.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619783-1333207.html

上一篇:新兴之领域,更具有魅力
下一篇:口中诵佳句,心头快意生
收藏 IP: 220.173.126.*| 热度|

15 杨韩 王平平 侯丹 宋玉 李世斌 杨正瓴 李毅伟 张晓良 刘秀梅 李学宽 孙颉 陆仲绩 程少堂 朱晓刚 张俊鹏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12: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