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alscienc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oralscience

博文

医学背景与精神分析 精选

已有 5037 次阅读 2021-9-23 23:5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精神分析,是具有医学背景的弗洛伊德创立的,早期的精神分析学家也都具有医学背景。虽然弗洛伊德欢迎任何学科背景的人接受精神分析,成为精神分析学家,但是,其他精神分析学家却不是这样认为的。因此,具有心理学背景的弗洛姆接受精神分析训练时,就遇到了麻烦。医学背景真是成为精神分析学家的必要条件吗?弗洛姆的成长和发展经历表明,情况并非如此。

弗洛姆(Erich Fromm, 1900-1980出生在德国的法兰克福,是一家笃信正统犹太教家庭的独生,他父亲是一个酒商弗洛姆对其童年早期经历很少述及。不过,他认为自己的早期家庭生活是紧张的,觉得自己的父母可能都有精神病——他母亲是一个容易抑郁的人,父亲是一个喜怒无常焦虑的人。

弗洛姆13岁开始学习犹太圣法经传,对宗教文献产生兴趣崇拜德国的一位神秘主义者,这一情况保持了一生。在其晚年,弗洛姆没有进行正规的宗教活动,但他自称为是一个无神论的神秘主义者。

14岁时,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弗洛姆被战争的野蛮所震惊,他体会到了人类行为的非理性。他喜欢阅读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著作,认为马克思的思想比弗洛伊德的思想更深刻。后来,弗洛姆将自己的政治态度确定为社会主义者。

1919年,弗洛姆开始就读于海德堡大学,接受社会学和心理学的正规学习1922,他博士学位。弗洛姆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接受精神分析训练,遭到一些人的反对。不过,他还是成为早期外行精神分析学家之一。弗洛姆自己在社会科学和哲学方面的深厚基础丰富了他对精神分析理论及其应用的理解。弗洛姆批评弗洛伊德不愿意承认社会和经济力量在塑造人格方面的意义。

1933年,弗洛姆作为客座讲师访问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一年后移民美国。他帮助建立了一个名字很长的机构——William Alanson White精神病、精神分析和心理学研究所,并长期在那里当评议员和教师。他还在哥伦比亚大学、本宁顿学院、耶鲁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纽约大学等院校任教,并开办了一家私人诊所。

1941年,弗洛姆出版第一本著作《逃避自由》,这也是他的一本标志性著作。由于该书内容偏离了标准的弗洛伊德理论,强调社会因素对人格的影响,弗洛姆被国际精神分析学会开除。

1943年,弗洛姆在霍妮的美国精神分析研究所接受精神分析训练时,被取消训练资格,原因是他没有医学背景,霍妮担心训练弗洛姆会影响研究所与纽约医学院建立合作关系。

1949开始弗洛姆担墨西哥国立大学的精神病学教授,长达16

1956年退休后,继续从事教学和咨询活动。

1959年,弗洛姆帮助组建了美国核政策委员会,他对社会一直持有兴趣。

1976,弗洛姆移居瑞士。

弗洛姆认为,人类个体作为一个动物,具有与动物一样的生理需要;作为一个人,具有知觉、推理和想象能力。这两个方面就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条件。

弗洛姆指出,人是社会性动物,如果不形成某种社会组织就无法生存。人们为了满足其需要而建立了社会,但是,人们建立的社会类型又反过来限制人们满足需要的方式。要使特定的社会充分发挥机能,完全有必要对社会之中的人进行塑造,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否则,社会系统就无法维持下去。如果特定社会对其成员的需求与人的本性相反,那么这个社会就不利于人的潜能的发挥。

由于人们所在的社会是自己创造的,弗洛姆预测可以创立一个理想社会,从而能够更充分地满足、发挥人的潜能在这样的社会里,每一个体都体验到自己是权力之源,切实地与世界发生联系尽管弗洛姆没说人格完全是由社会塑造的,但他认为个体成长的障碍是社会强加的,而不是人性本身的问题。

弗洛姆指出,人有两种生活模式其一是拥有模式(having mode它依赖于一个人所拥有的财富方面,是贪求权力、导致孤立和恐惧的根源其二是存在模式(being mode它只依赖于存在的事实,是生产型的爱和活动的来源,带来团结和快乐。一个人的存在,只依赖于他/她自发地、生产性地反应的事实,以及为产生新思想而自由的勇气

显然,不具有医学背景而接受精神分析,不仅照样能够成为精神分析学家,而且还容易从其他学科的视角,更深刻、更全面地看待人类社会及其成员,这有利于促进精神分析的发展。

特别地,人类个体的发展,就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个体从一个具有生物属性的人,不断地成长为具有越来越多社会属性的人。可以认为,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也有一个社会化的过程——这个理论从开始几乎只强调人类的生物本能,不断地成长为越来越重视人类的社会因素。在这个过程中,不具有医学背景,非但不是缺点,而且实乃优点。从这种意义上讲,精神分析理论和实践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对于科学研究也是具有重要的启发和指导意义的。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619783-1305442.html

上一篇: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
下一篇:个人构念与心理健康
收藏 IP: 113.13.45.*| 热度|

18 郑永军 尤明庆 许培扬 鲍海飞 黄永义 冯大诚 杨正瓴 张晓良 陆仲绩 范振英 李学宽 胡大伟 孙颉 马鸣 张鹰 信忠保 李毅伟 王平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22: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