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alscienc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oralscience

博文

天热脾气躁:实验为何更重要? 精选

已有 8337 次阅读 2021-7-10 15:13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明日就要进入今年的三伏天。三伏天,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潮湿闷热的40天。此时,一般学校也放假了。大家都有直观感受,天热脾气躁。心理学家自然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开展了相应的研究。实际上,这方面的研究很好地显示了心理学不同研究方法的差异问题,特别是实验的重要作用。

心理学研究,尤其是量化研究,都是收集数据、检验理论的。收集数据的具体方法多种多样,例如,可以采用档案法或实验法。社会上存在大量档案数据,有不少都是公开的,可以供人自由、方便查找和使用。运用档案数据进行心理学研究,就是档案法。对于实验法,通常又分为准实验和真实验,其中,前者的代表是现场实验,后者的代表是实验室实验。

一、档案研究

假若天热会造成人们的脾气暴躁、攻击性增强,那么,一个地方随着气温升高将会有更多的暴力犯罪记录。据此可以预测,更热的时期比更冷的时期会有更多的人身攻击、人身伤害等暴力案件。

Anderson1987)收集北美几个城市的暴力犯罪数据,结果发现,其一,天气越热的年份,暴力犯罪越多;其二,天气越热的季度,暴力犯罪越多;其三,天气越热的城市,暴力犯罪越多。

这样的研究结果,与研究者的预期是一致的,显得验证了研究者的假设,人们可能还要夸赞这样研究的精妙。然而,对于心理学中的研究结果,尤其是档案研究的结果,总是有其他解释。例如,随着气温的升高,某些其他因素也在变化。比如,天气越热,到公共场所的人就越多,买冷饮排的队伍也越长,交通也更拥堵,人们的穿着亦更暴露或令人反感,等等。或许,根本就不是天热造成攻击的,而是上述其他因素当中的某一个在起作用。麻烦在于,对于档案法等这样的非实验设计,研究者不能排除上述因素。

换句话说,研究者能够收集数据,支持一个假设(理论),但是,档案研究通常不能排除竞争性解释,即,研究者不能肯定地指出事件与人类行为之间存在清楚的因果关系。针对上述问题,研究者根本不能肯定是天热而非其他变量造成人类攻击行为增多的。

二、现场实验

如果气温影响人们的攻击行为,那么,应当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实验而观察到这样的现象。实验在真实生活中进行,研究者能操纵一些事件,但不能操纵或控制其他事件,这样的研究就是现场实验。

Kenrick & MacFarlane1986)在美国的一个城市开展一项研究。在气温为31度到47度的条件下,他们开着一辆小汽车,当交通灯是绿灯时,他们停车不走,记录后车司机按喇叭的人数(他们与交通管理部门进行过协商,获准这样实验)。结果发现,随着气温的升高,按喇叭的人数也增多。如果专门统计那些把车窗摇下的后车司机,这种关系还要更强。车窗摇下的汽车,推测是空调坏了,车里的温度更高。

在这个现场实验中,研究者有较多的选择与控制,例如,他们可以直接观察司机的反应,他们自己也可以选择何时停车,并且把攻击限定为一个简单而确定的行为——按喇叭。人们或许也要夸赞他们的研究很精妙。然而,研究者不能控制任何特定日子的气温,也根本不能控制他们测试的人。研究中涉及的人只能是当天他们碰巧遇到的人,这是“自我选择”的样本。倘若更有攻击性的司机倾向于在热天出来,较少攻击性的司机倾向于在热天不出来,那么,这样的研究就很难得到有意义的结果。对于天热与攻击性之间的这种明显的因果关系,就是用现场实验,也还是存在其他可能的解释。

三、实验室实验

在排除其他解释方面,最强有力的研究方法是真实验,它比其他方法更可能阐明原因与结果之间的相对清晰的联系——这样的联系,正是科学研究所要确立的。

在一项实验室实验中,Rule, Taylor, & Dobbs1987)把被试随机分配到21度或33度的环境中,要求所有被试都做把故事补充完整的任务。这些故事中的一部分可以把它们补充成攻击性的结局,也可以补充成非攻击性的结局。研究表明,更热条件下的被试对两可故事补充了更多的攻击性结局。

这里,研究者可以更为自信地表明,攻击反应增多,是由气温较高造成的。虽然还有其他解释,但是,其他解释都比气温较高更不可能。例如,两个组的被试之间可能会有差异,然而,由于被试是随机分配的,从而,这种差异对应研究结果的可能性很低。此时,研究者也更能肯定,的确是“天热脾气躁”。

由此可见,在心理学研究中,真实验即实验室实验是最能排除其他解释的具体研究方法,在心理学研究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和地位。

参考文献

Anderson, C. (1987). Temperature and aggression: Effects on quarterly, yearly, and city rates of violent and nonviolent crim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 1161-1173.

Kenrick, D. T., & MacFarlane, S. W. (1986).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horn honking: A field study of the heat/aggression relationship. Environment & Behavior, 18, 179-191.

Rule, B. G., Taylor, B. R., & Dobbs, R. A. (1987). Priming effects of heat on aggressive thoughts. Social Cognition, 5, 131-143.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619783-1294921.html

上一篇:心理学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的比较
下一篇:心理学的真实验研究
收藏 IP: 220.173.127.*| 热度|

18 郑永军 杨正瓴 周忠浩 范振英 徐长庆 陈志飞 黄永义 胡敏 张晓良 李学宽 宁利中 范会勇 孙颉 钟定胜 王启云 吴斌 陆仲绩 李东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8: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