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alscienc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oralscience

博文

什么是假设演绎方法? 精选

已有 7892 次阅读 2021-7-3 23:5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在当前的心理学研究中,除了质化研究者,很少有人真正使用纯粹的实证方法——虽然,很多人自称采用这种方法。人们很难在研究时只是记录观察到的情况,人们往往不可避免地要心生疑问:“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其实,在人们开始观察之前就可能提出这样的问题——人们不是平静而中立地观察,在观察的时候会带着问题、会提出问题。

实际上,更多的心理学研究是检验科学理论的,使用的是假设演绎方法(hypothetico-deductive method)。这种方法的名称略显繁琐,大家通常并不使用这个术语,而用实证方法代替——当然,如此简单代替是不准确的,甚至是不合适的。假设演绎方法有6个步骤:步骤一,观察,收集和整理数据;步骤二,归纳,由数据得到规律或定律;步骤三,形成理论,用于解释规律或定律;步骤四,演绎,提出检验理论的假设;步骤五,检验,形成研究预测,检验假设;步骤六,得到结果,检验研究结果是支持理论还是挑战理论(Coolican, 2014)。

显然,假设演绎方法的前两个步骤就是实证方法。简要地说,假设演绎方法就是通过提出和检验假设而评价理论的科学方法。理论,就是关于观察所得的定律或规律的一般性解释;假设是由一般性理论而推导出来的关于世界的陈述。下面用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研究为例说明这种方法。

步骤一,用长度不同的字单测试短时记忆。

步骤二,当给被试呈现一个含有20个词语的字单,并让他们在字单呈现后自由回忆时,被试对最后4个或5个词语的回忆更好,发现近因效应。

步骤三,提出长时记忆/短时记忆理论,说明人类有一个保持约30秒的短时记忆存贮和一个长时记忆存贮,字单中的项目要进入长时记忆存贮,需要在短时记忆缓冲器中复述。

步骤四,如果项目在缓冲器复述是真的,那么,当要求人们回忆一个字单时,就需要先清空这个缓冲器,因此产生近因效应。提出假设:近因效应是由对复述缓冲器的早期清空造成的。

步骤五,要求被试尽力自由回忆一个字单,为了阻止他们复述,在字单呈现后30秒内让被试做一项与记忆任务无关的干扰任务。

步骤六,如果近因效应消失了,那么,复述缓冲器清空假设就得到支持,从而,一般性的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理论得到支持。如果近因效应没有消失,那么就需要对近因效应提出其他解释。

倘若研究者做了上述实验,如果近因效应消失了意味着什么?这能证明近因效应是由最初的缓冲器清空引起的吗?不能,在心理学(及其他科学)中,不用“证明”这样的说法。为什么不能呢?因为任何研究结果总是存在某种其他解释。例如,对于这里的近因效应消失,还有什么其他解释呢?在这个具体的实验中,字单中的最后几个词语可能比其他词语更难回忆。有多种办法可以处理这个问题,然后做另一个实验。比如,研究者可以用其他被试做个预实验,保证所有词语的回忆都是同等程度的。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干扰任务不像原来想的那样与记忆字单没有关系。或许,是干扰任务造成了词语的遗忘——原来没有想到会这样。或许,这里的近因效应的消失不过是一个偶然出现的结果。研究者可以再做一次原初的实验,以检验这种可能性——这就是重复。

如果近因效应没有消失,这又说明了什么呢?能“证明”缓冲器清空假设是错误的吗?还是不能。或许,人们的确先清空缓冲器,但是,在他们做干扰任务时能复述这些词语。在这种情况下,干扰任务没有起到充分的干扰作用。

可见,假设演绎方法正是当前心理学研究者通常和普遍采用的方法。这种方法既要用到归纳,也要用到演绎,是通过提出假设、检验假设来评价理论、发展理论的科学方法。

参考文献

Coolican, H. (2014). Research Methods and Statistics in Psychology (6th ed.). London: Psychology Press.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619783-1293941.html

上一篇:究竟什么是实证方法?
下一篇:为什么要力图证伪理论?
收藏 IP: 220.173.126.*| 热度|

15 张晓良 曾杰 姚伟 黄永义 许培扬 郑永军 孙宝玺 程少堂 杨正瓴 宁利中 李学宽 邵宇飞 刘钢 李毅伟 李东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21: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