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alscienc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oralscience

博文

心理学研究,不能忘了基本理论 精选

已有 57133 次阅读 2021-6-4 23:58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近些年来,心理学研究中出现了一个热点领域——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并扩展到了具身情绪(Embodied emotion),甚至还有更具体的具身道德(Embodied morality)。例如,个体戴着耳机做点头状地听音频材料,会把耳机的质量评价得更好;个体戴着耳机做摇头状地听音频材料,会把耳机的质量评价得更差。简单而言,具身认知,就是个体的身体状态影响个体认知过程的现象;具身情绪,就是个体的身体状态影响个体情绪体验的现象;具身道德,就是个体的身体状态影响个体道德表现的现象(Niedenthal et al., 2005)。

这类研究的程序和结果都很有趣,引起了广泛关注。我学习过一些文献,也指导学生做过相应的研究。总的来说,我们自己的研究效果往往不如预期的理想。在热情退去的同时,我进行了冷静的思考,突然意识到,进行具身认知、具身情绪、具身道德研究,其实是忘记了心理学中的基本理论,存在方向性的迷失与不当。宽容地讲,这样的研究可以有,但不宜多,更不宜当成特色来挖掘;严格地讲,这样的研究不该做,否则,是舍本逐末,也不太可能得到稳定的研究结果。

为什么呢?因为此类研究显得不符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精神。

皮亚杰(Jean Piaget, 1896-1980)把个体的思维发展划分为4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儿童主要靠感觉和动作来认识周围世界,主要利用直观的行动和动作解决问题;2运算阶段(2-7岁),儿童的活动不再以主体的身体为中心,认知开始出现象征(或符号)功能——正是由于消除自身中心的过程和具备象征功能,才使得表象或思维的出现成为可能;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儿童的思维已经具有可逆性和守恒性,但这种思维运算还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4形式运算阶段(12岁至成人),儿童在12岁左右开始不再依靠具体事物来运算,能对抽象的和表征性的材料进行逻辑运算(Evans, 2001)。

上述理论可以知道个体7岁之后,不再以身体为中心,或者说个体包括思维在内的认知活动已经不再以身体经验为主,从而,当前强调个体身体经验在认知、情感、道德中作用的具身研究(具身认知、具身情绪、具身道德),其实是不符合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

当然,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集成性的,即,有了高思维能力,意味着就没有低一级的思维能力。从而,即便是成人,也会有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但是,对于成人而言,更常用的是抽象逻辑思维。因此,成人专门研究与直觉行动思维对应的具身认知,其实不应特别强调它的意义。

退一步说,即使具身认知、具身情绪、具身道德是普遍的,那么,在成人身上,它占认知、情绪、道德的比例也是有限的。如果成人有明显的具身认知、具身情绪、具身道德,那么,特定年龄的儿童,将比成人的具身认知、具身情绪、具身道德更突出,也应当重点研究儿童而非成人的具身认知、具身情绪、具身道德。特别地,按照皮亚杰的理论,个体在发展的过程中,应该也必然是逐步摆脱身体的局限性,达到更灵活的形式思维。因此,具身研究其实是反其道而行之,显得是倒退而非前进。

对于具身认知、具身情绪、具身道德来说具身的究竟是什么?即,是身体的物理意义还是心理意义?关于身体的物理意义的研究已经有很多了,关于身体的心理意义的研究也已经出现。我认为,当前更应该研究身体的心理意义,即赋予个体各种身份或角色。如果是这样,角色扮演就很顶用了——津巴多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很好地表明了这一点。

总之,如果考虑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那么,研究者就不会热衷于开展具身认知、具身情绪、具身道德的研究,至少不会像现在这样不分青红皂白地进行此类研究。无论如何,在开展心理学研究的时候,都不应忘记心理学中的一些基本理论。

参考文献

Evans, L. (2001).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In B. R. Strickland. (Ed.). The Gale Encyclopedia of Psycholgy (2nd ed.). (pp. 117-118). Detroit: Gale Group.

Niedenthal, P. M., Barsalou, L. W., Winkielman, P., Krauth-Gruber, S., & Ric, F. (2005). Embodiment in attitudes, social perception, and emo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Review, 9, 184-211.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619783-1289758.html

上一篇:自我概念:罗杰斯理论的基石
下一篇:利克特量尺与利克特量表:你真的理解吗?
收藏 IP: 116.9.46.*| 热度|

17 张晓良 黄河宁 范会勇 尤明庆 王庆浩 张鹰 徐长庆 王启云 杨正瓴 范振英 钟定胜 李东风 郑永军 晏成和 陈志飞 李毅伟 彭真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3: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