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alscienc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oralscience

博文

学科结构:布鲁纳教学理论的精髓 精选

已有 12326 次阅读 2021-5-27 23:57 |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我们当教师的,应当掌握一定的教学理论,并在教学中自觉、灵活地加以应用。教育心理学中有很多教学理论,有的对于我们的教学工作特别有启发和指导意义,例如,布鲁纳的教学理论。

布鲁纳(Jerome Bruner, 1915-2016)是美国心理学家。虽然他的研究领域十分广泛,并且不断开创新的研究领域,但在我国的心理学教科书中,布鲁纳通常是以一位教育心理学家的身份出现的。

布鲁纳(1962)提出了他的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对学科知识结构的总的理解。掌握一门学科的结构,就是以特定的方式来理解这门学科,使许多其他事物与这门学科有意义地联系起来——就是用这门学科来认识、理解、解决其他问题。按照我在博文《研究者,都在用自己的镜头对准世界》的说法,就是让学生具有一个这门学科的镜头。

教学涉及教与学两个方面,布鲁纳的理论既涉及教,也涉及学,但是,他把自己的观点称为教学理论,而非学习理论。他认为,学习理论是描述性的,即这样的理论描述事实之后发生的内容;教学理论是规定性的,这样的理论预先规定一门学科如何能够最好地教给学生。例如,假设学习理论表达的是,6岁的儿童还未准备好理解可逆性的概念,那么,教学理论就是规定如何最好地引导儿童在他们能够理解可逆性时掌握可逆性的概念。

布鲁纳的理论涉及学习动机、学科结构、呈现序列、强化时机四个方面。我认为,其中的学科结构是布鲁纳教学理论的精髓。他强调学科结构,想表述的思想是,任何学科领域、任何知识体系,都能用某种最佳的方式组织起来,从而能够传授给几乎任何学生,能够为几乎任何学生所理解。换句话说,布鲁纳(Bruner, 1966)认为,如果组织得当,那么,任何观念、问题或知识体系,都能以一种充分简单的方式呈现出来,任何特定的学生均能以一种可识别的形式来理解。

布鲁纳强调在学习中形成整体概念、建构一致通则、生成认知完形的意义。他认为,教师要帮助学生促成条件,以利于学生知觉到某一学科的结构。当学习以结构为基础时,其效果更持久、更不易遗忘。

问题是,很多时候,教师都不关注结构。在我从小学到大学的整个求学过程中,明确介绍过学科结构的老师,只有一位——大三时教我们管理心理学的老师。我们上课时用的教科书就是这位老师编写的,他对教科书中的内容了如指掌,几句话就把整本管理心理学讲通透了。教过我的老师,自然不乏优秀的,然而,再无其他老师这样介绍过学科结构。我深切体会到,缺少学科结构介绍的教学,学生获得的是零碎知识,是只见树木, 是很难做到融会贯通的。

我读大一的时候,学习的第一门专业课是普通心理学。然而,学了一个学期,完全是莫名其妙。表现为,翻开课本,差不多可以看懂每一页的内容;合起课本,却几乎没有留下什么东西。我是刻苦学习的学生,面对这种情形,我体验到了严重的焦虑,尤其是期末复习的时候。 

怎么办?

我为了给自己留下普通心理学的印象,就反复看教科书的目录,并且默写目录,睡觉时还在想着目录。最后,总算知道普通心理学是讲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语言、意志、气质、性格、能力的学科了。

目录,就是《普通心理学》的一种结构形式。

然而,我们的老师却没有告诉我们这些,我们一般也不太关注每本书都有的目录。

正是这样的学习经历和反思,让我非常关注教师的教学理论,我也特别希望一线的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学习和应用有关理论。我在博文《你在教学中遵循什么教学理论?》中述及的调查结果——班上98.72%的教育硕士学员,即一线的中小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没有理论指导——既是意料之中的,也是令人吃惊的。分明有好的教学理论,这些学员以前也肯定学过相应的理论,但是,教学实践中,依然没有应用这样的理论,真是不可思议。 

如果教师在上课的过程中,有意识地介绍学科结构,特别是期末领着学生复习,那么,就容易让学生看见森林,也容易使学生对所学科目达到全面而系统的把握。

参考文献

Bruner, J. S. (1962).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Bruner, J. S. (1966). Toward a Thory of Instruction.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619783-1288526.html

上一篇:两个卡特尔,一对大牛人
下一篇:教学呈现:布鲁纳教学理论的抓手
收藏 IP: 116.9.46.*| 热度|

16 郑永军 张晓良 李东风 周忠浩 冯大诚 李学宽 王安良 杨正瓴 钟定胜 宁利中 王林平 黄永义 范会勇 付启超 杜占池 张鹰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3: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