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ralscience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oralscience

博文

这个机灵不能抖:坏人变老了 精选

已有 5996 次阅读 2021-5-20 23:57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今天浏览网上推送的期刊论文时,看到一篇重评1964年美国Kitty Genovese惨案的文章(Agazue, 2021),我不禁想起以前看心理学家DarleyLatane1968)研究时获得的一个重要感悟,认为很有必要回顾相应的研究,并把我的感悟介绍出来。

19640313日凌晨03点,在美国纽约市的街头,下班回家的女子Kitty Genovese,就在家门口被一名歹徒攻击,她惊恐地大声呼叫,有38名邻居听到呼叫后,在各自家的窗口观望而无人施救,也无人打电话报警。他们眼睁睁看着歹徒在半个多小时里不断攻击Kitty Genovese,直至她被杀害(Latane & Darley, 1970)。

38个目击者观望这一凶杀案件,无人采取任何行动,连打电话报警这样简单而安全的行动也没有。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

Kitty Genovese惨案发生后,引起美国社会的极大震动,对于旁观者的冷漠,人们提出了多种解释。例如,在大城市里,就是邻居也不相往来,彼此都不知道对方的姓名,从而人们的关系是疏远的,人们不再感到自己是集体中的成员,因此,相互之间也没什么责任。又如,人们对凶杀案件很害怕,只能躲得远远的。再如,现代社会的节奏加快,信息超载,从而,人们就是对最强烈的紧急事件都见怪不怪、熟视无睹了。

美国心理学家LataneDarley1970)认为,这些解释都没什么说服力。首先,对那些目击者的采访表明,他们并不冷漠、没有关系疏远、亦非熟视无睹。他们被眼前的案件惊动了,但是,他们没有采取行动。其次,人们的确在一些时候是会彼此帮助的,即使有很大的风险——人们并非总是冷漠的。情况显得是,人们在有的情境中采取行动,而在有的情境中不采取行动。

因此,自然要问:这些情境分别是什么呢?即,什么样的情境能促进紧急情况的助人,什么样的情境不能促进紧急情况的助人?为什么?

研究者推测,采取行动与冷漠旁观的关键差异,不在人这方面,而在情境方面。这可能与人们的感受或动机无关,而与人们的认知有关,即人们是如何解读情境的。当只有一个旁观者出现在紧急情况的现场时,如果需要提供帮助,那么就是他/她必须得提供帮助。当一群旁观者出现在现场时,情境就没有这么清晰,提供帮助的责任就在旁观者中分散了,不再集中于任何一个人——在这种情境中,每个人都可能感到自己少有责任去提供帮助(Latane & Darley, 1970)。

换句话说,如果现场有一群旁观者,就可能无人提供帮助——因为有一群旁观者嘛。正是由于有这么多人,结果他们中的任何人都不是责无旁贷的。每个人都在等着别人出手,其结果是无人出手。

LataneDarley用一系列实验来检验这种观点。他们的研究问题是,如果1个人目睹一个紧急情况,其他旁观者的在场使他/她更不可能提供帮助吗?再三再四的研究结果表明,情况的确如此。

在一项实验中,一名男大学生坐在准备室,等待参加一项实验——他不知道,他正在参加实验!接着出现一种紧急情况:墙上的通风孔向房间源源不断冒出烟来。这名大学生会走出房间报告这个“紧急情况”吗?或者,他会提供其他帮助吗?

在一种实验条件下,当通风孔冒烟时,只有一名被试。当发生“紧急情况”时,只有他能报告;如果他不报告,就无人能报告。在另一种实验条件下,被试3人一组坐在准备室。这可使责任分散出现,每个人都可以想:“我该采取行动吗?他们两个人,可能会有谁采取行动吧?”如果这么想,他就不太可能去做任何事情了。

实验结果表明,在3人一组的条件下,很少有人采取任何行动,对于采取行动的被试,他们采取行动也更迟缓。

Darley & Latane1968)报告了其他类似实验,他们采用不同的紧急情况,实验结果都是相同的:只要多个旁观者在场,就会使他们中任何一个都不太可能提供帮助。此外,这也的确取决于旁观者如何解释情境。进一步的实验表明,如果旁观者相信有其他人,即使其他人并不存在,也是这样,他/她就不太可能提供帮助。

这些实验是在人为的实验室情境中做的。那么,在自然情境中也会出现相同的情况吗?为此,LataneDarley在自然情境中做实验。其中的一个实验是在酒馆做的。

他们事先跟酒馆的老板商定,在酒馆做实验。设置的紧急情境是,酒馆老板离开时,两个人偷一箱啤酒。这个实验中的被试是酒馆的真实顾客,他们不知道自己处于实验之中。“偷酒”事件有时在只有一个顾客时发生,有时在两个顾客时发生,因此,还是有两种实验条件:一个人目睹偷酒,与另一个人一起目睹偷酒。这里的问题是,当酒馆老板回来时,真实顾客会向他报告偷酒事件吗?

实验结果与以前的非常一致,如果只有一个顾客在场,他/她很可能会报告偷酒事件;但是,如果有两个人在场,那么两个人都不太可能报告。多个旁观者效应再次出现——在自然情境中存在这种效应。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多个旁观者效应也有一些限制。例如,如果一群人中的一个人是处置紧急情况的专业人士,那么,即使其他旁观者在场,他/她也可能采取行动。

人们通常直观认为,在场的人越多,越可能会有人出手帮助,但是,这种直觉是错误的。

Kitty Genovese这样的悲剧发生时,没人提供帮助的标准解释是说,诸如冷漠、疏离、以及现代城市环境塑造的人格特征应对此负责。但是,在冒烟实验中,被试是随机分配到1人条件和3人条件的,各种条件下冷漠、疏离的被试人数是相当的,但是,他们的行为表现仍然是极为不同的。因此,并非被试的个人特征,而是其他旁观者在场,造成被试不太可能提供帮助。外部社会情境比内部个人因素的影响更强大。此外,在其他研究中,Latane及其同事测量了许多人格变量,考察那些提供帮助的人与那些不提供帮助的人之间的差异。结果没有发现这样的差异。

外部情境因素比内部人格因素对人们行动的影响要大得多。人们倾向于相信相反的说法,即一个人干什么是因为他/她就是“那种人”。有时或许是这样的,然而,旁观者效应以及其他研究发现表明,我们不能草率做出这样的结论,对于人们如何行动,情境是强有力的影响因素,而我们往往低估了这个因素。

特别地,前些年网上不断有人评论:“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显得很有见地,也引起不少人的共鸣。但是,这样的评论,其实是抖机灵,并且是不该抖的机灵。我们不能轻易把人从坏处定性,特别是对许多人从坏处定性,这不客观,也不应该。我想,社会应该非常需要LataneDarley这类廓清人们错误直觉的心理学研究。

最后,套用梁启超先生的说法,表达一句:一则曰坏人变老,再则曰坏人变老,恶!是何言!

参考文献

Agazue, C. (2021). Revisiting the gender-relations debate in the violent murder of Kitty Genovese: Another side of gender-bias favoring women in bystander reactions to emergencies. 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 58, 101610.

Darley, J., & Latane, B. (1968). Bystander intervention in emergencies: 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 377-383.

Latane, B., & Darley, J. (1970). The Unresponsive Bystander: Why Doesnt Be Help? New York: Appleton-Century-Crofts.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619783-1287518.html

上一篇:生活流:考察心理健康的一种镜头
下一篇:摸着良心想一想?不,闭着眼睛想一想!
收藏 IP: 220.173.127.*| 热度|

22 宁利中 李学宽 武夷山 李剑超 冯大诚 王安良 尤明庆 杨正瓴 周阿洋 杜学领 程少堂 晏成和 范会勇 马鸣 王林平 刘秀梅 曾杰 郑永军 刘钢 张鹰 李璐 张晓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16: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