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大蓝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itzschia 重要的不是生活得最好,而是生活得最多

博文

宽容

已有 2554 次阅读 2020-12-17 13:0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很久之前读过房龙的《宽容》,内容已经忘得差不多,就是这本书的题目一直还记着。它的外文名是Tolerance,更常代表意义我觉得是忍耐。我联想到另外一个单词“generous”,意思是慷慨大方,也带些宽容的意思。

在电子邮件还流行的年代里,我曾经写过一封很长的email骂人,当然不是泼妇骂大街那种骂,但是也很有杀伤力,差不多算是断送了我的学术生涯,本来我在成为学者的路上也很缺乏激情,所以潜意识里我可能也在帮自己一个忙。收到我的email的人就是我的博导,他平常经常说自己很“nice”,也很“generous”,于是我就在email里写道“你一点儿也不nice,一点儿也不generous”,当时我气昏了头,言辞当然很偏激,不过关于他这一点我很笃定,一个人如果真的很“nice and generous”是不会这样说自己的。

一位父亲在临死前感觉还有很多话要跟儿女说,但他只是说了一句“be generous with time,love and your life”。我觉得他说的“generous”不仅有宽容,还有慷慨大方,宽厚仁慈的意思。当一个人真的学会宽容的时候,不仅仅是他的个人修养提高了,而且他从此成了一个有独立精神的人,不再想着要他人还有社会为他的命运负责,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位父亲是个充满智慧的人,学会了宽容,慷慨大方地做人,这对儿女今后的生活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有一句不知道是不是鲁迅本人说的:让他们怨恨去吧,我一个也不宽恕。听上去像个刺儿头,作为当时的网红,鲁迅估计没少收到人身攻击,我想他之所以屹立不倒绝不是他不肯宽恕精神,而是因为他爱上整个人类而无法爱上每一个人,无法爱就无从恨,更谈不上宽恕。很多作家也许就靠这种博爱精神独立于人类社会之外,作为观察者,世界就在他们的眼中坍缩成一幅极其精致的画卷。

昨天做了一个梦,梦见坐船出海采样,船快到岸的时候,突然开到陆地上变成了一艘水陆两栖船,那时应该是半睡半醒的状态,因为可以感到一阵阵眩晕,而且似乎还听见自己说话。我整理好东西准备下船,却发现被队友们遗弃在一个荒岛上,他们又坐船去了另一地地方,我就那里咒骂。醒来后心里充满了怨恨,立刻感觉被一种黑暗的力量裹挟了,所有的负面情绪一下子都涌回来了,没想到又能很快入睡,又做了另外一个梦,还是梦到以前的课题组,我又回去工作,只不过我是个随时可以离开的人,这个梦也曾反复出现,这次不同的是,我离开的时候对课题组长说:你变得又胖又丑!然后我就那里神经质地大笑。然后就醒了。这次醒来后心情变轻松了,送走孩子后又开始了正常工作的一天。这显然不是一个关于宽容的好例子。只是它与众不同,即使在梦里,我也学会了反击,在清醒的状态下我也一向是选择躺平在人生道路上的。躺平绝不等于宽容,它是一种习得性无助的状态。也是现在很多人年轻人追求的一种丧或者佛系,太阳底下没有什么新鲜事儿,有人说除了现在人手一部手机之外,其实人的生活状态跟15年前并没有啥本质的区别。所以永远不要觉得自己落伍了或者被时代抛弃了,心理补偿机制存在于各个方面。

最近听一个牛人说自己绝对不会像有些家长那样让孩子从小就上名校参加各种特长班,他说出了三个原因,第一,高强度竞争对孩子成长不利,孩子成年可能会出现各种精神问。第二,家长早期对孩子成长过多地投入和干预不利于培养孩子独立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第三,这未必是孩子想要的,而是家长的脸面。我想这是一个很好的对孩子“generous”的例子。我自己也是个很好的例子,就是从小受到各种精神虐待到成年还能保持一个正常的状态,大概也是生命本身就自带韧性和向上的趋势,只要不用力地扭曲它,它就能基本成型。如果家长像一根弦整天崩的紧紧的,孩子的精神面貌就会很差,心理容量就变得很小,即使能考上名校或者成为某个行业的佼佼者,他整体上还是个不太“generous”的人。

昨天在一个滴滴车上,路上有点堵,儿子就有点着急,司机就安慰他,不要急,然后就聊起来发现他与我同岁,孩子已经读初中,不要急,他又说,早晚都能成才。他开车十几年,几乎没有收到过什么罚单,就是因为他从不急。下了车,孩子问我能不能下次还坐他的车,好的心态是可以感染人的。

我记得有一次在高中,有一天有一个时刻,我忽然觉得所有压力消失了,世界在我的眼中变得非常地不同,每个人都变得和蔼可亲。我已经忘记了我第一个暗恋的男孩的名字,只有那些不常出现瞬间,带着一些生命的隐喻,期待着被唤醒。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61002-1262885.html

上一篇:五年之间
下一篇:活在当下
收藏 IP: 223.78.154.*| 热度|

4 武夷山 尤明庆 马军 廖晓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7: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