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挥群众作用 实现群测群防
文/马志飞
今年5月,我国南方多个省区遭遇大面积旱灾,鄱阳湖、洪湖等多个湖泊干涸见底,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同样是那片土地,却旱涝急转,灾害突发,人们尚未从干旱的痛苦中走出来,却又笼罩在洪水灾害的阴影之下。江西、湖南等地数百万人受灾,多地出现特大泥石流,数百人伤亡。
在这场人与自然的搏斗中,我们也取得了许多胜利果实,由于各地加强了气象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成功避免了多起地质灾害,避免了大量的人员伤亡。据国土资源部发布的数据,今年5月全国共成功预报地质灾害10起,避免人员伤亡1033人,避免直接经济损失两千多万元。但是从我国历年来的统计数据来看,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5~9月,尤以7~8月频次最高。由此可见,未来两个月我们将面临更加严峻的形势。为了进一步做好汛期灾害防御工作,国务院日前下发了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决定,要求各地完善监测预报网络,加强预警信息发布手段建设,提高群测群防水平。
什么是群测群防?
从目前来看,我国对地质灾害的预报是主要建立在对气象预报的基础上的。因为地质灾害与天气状况密切相关,通常都是在每天晚上的天气预报中对当地的地质灾害做出预报。其实,这种灾害预警预报渠道基本上处于一种单向流通状态,即可以充分“下达”命令,却很难做到“上传”警报。我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第十七条明确规定:“地质灾害预报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气象主管机构发布。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向社会发布地质灾害预报。”因此,会有部分群众误解为“发现灾情也不能上报”,担心造成不必要的社会恐慌,这样就会造成一种即使有群众发现有灾情却未能及时上报的遗憾结果。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必须建立一种可以充分实现“上传下达”的渠道,即群测群防体系。
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简单地说,就是在发展地质灾害预防和治理的专业力量的基础上,辅助以广大人民群众的监测,形成一种“人人都是监测员”的防灾预警网络。
在历史上,群测群防体系确实起到了十分重要作用,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海城大地震。1975年2月4日19点36分辽宁海城发生7.3级大地震,由于人们根据邢台地震时总结的大量经验,了解到了很多地震的基本常识,广大人民群众将自己发现的异常反映到政府,再结合专家的观测、群测点的观测,进行了综合,最后取得了海城地震的成功预报。在地震发生之前,辽宁省南部的100多万人及时撤离了他们的住宅和工作地点,最终虽有大量房屋被毁,但仅有1300多人死亡,只占全地区人口的0.16‰。
后来,我国颁布实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明确规定“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提供地质灾害前兆信息。”从此之后,群测群防体系的建立被提升到法律的高度,并取得了明显成效,逐渐完善了防灾预案、隐患巡查、汛期值班等防灾减灾制度,已经多次防灾避险成功。据统计,1998年以来我国已经避让地灾5100多起,避免了23万多人伤亡,减少经济财产损失40多亿元。最近10 年来,随着我国地质灾害减灾防灾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已从上世纪末的1000多人下降到800人以下。
如何做到群测群防?
从2009年起,国土资源部开展了以县(区、市)为对象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的“十有县”建设,计划利用5年时间,将全国绝大多数重点山地丘陵县(区、市) 建设成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即“有组织、有经费、有规划、有预案、有制度、有宣传、有预报、有监测、有手段、有警示。”在“十有县”建设的号召下,涌现出一大批先进的典型县市。
而对于我们人民群众而言,则是需要了解一些基本的地质灾害预防知识,并能在发现险情时及时打电话向国土资源部门报警。只有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才能更好地减少灾害发生。与专业的监测队伍和点状的监测点相比,群众的眼光可谓是一个大范围的监测网络,千万双眼睛所能发现的灾情信息远远大于零星的点状监测仪器和有限的巡查队伍。通过科普教育活动,向群众传授防灾避险知识,关键时刻就能发挥重要作用。
2005年8月20日下午3时,湖北省保康县城区普降特大暴雨,城关镇叶家湾二组一位村民发现自己家的狗狂叫不止,出门时又看到山腰水田上方的泥土掉落、山体上产生多条裂缝,并伴有沉闷的声音,顿时感觉到有山体下滑的迹象,便奔跑大声呼喊:“乡亲们,快跑啊,有滑坡!”在她的呼喊下,村民们纷纷逃离到安全地带。下午4时许,一股由山体滑坡引发的泥石流翻滚而下,顷刻间55间房屋化为乌有,造成直接经济损失360万元。由于村民撤离避让及时,36户149名村民竟无一人伤亡,真是一个奇迹!
2007年发生是四川达县的“7.7”特大滑坡也是一次成功避灾的经典案例。四川省达县青宁乡岩门村是素有“川东梨花之乡”之美称,全村以梨树种植为支柱产业,层层美丽的梯田使岩门村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然而,2007年7月7日,一场特大滑坡掩埋了上千间房屋,美丽的梯田也在瞬间被扭曲解体!
7月2~6日,达县持续普降特大暴雨。岩门村村民监测员谢光全在巡查时发现地面出现裂缝,随后裂缝迅速扩大,他立即将这一情况报告给村委会主任,并拿起铜锣边跑边挨家挨户地报警。上级领导迅速启动应急预案并赶到现场,组织转移险区内的村民。7日9时左右,全村552户2251名村民刚刚撤至安全地带,顿时山崩地裂,不到一小时的时间,整个岩门村的1658间房屋成为一片废墟。由于预报预警及时,受灾群众全部被安全转移和安置。如此特大型滑坡竟没有损伤一人,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历史不只一次地告诉我们,与其把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灾后的治理中,不如用预见性的眼光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因此,国土资源部门在开展地质灾害调查时,既要将灾害易发地点告知当地群众,还要给群众发现灾情及时报警提供方便。尽管有时候可能会发生谎报让大家虚惊一场的情况,但绝不能因此而堵塞了言路,这就需要上级主管部门在广泛搜集灾情信息的基础上仔细甄别并现场踏勘,方能及时、准确地发布灾害预报。防灾减灾,不应该狭隘地归于哪一个部门的专门职责,而应该是一项属于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肩负的使命,因此就必须在与灾害斗争的过程中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只有将专业力量和人民群众的力量结合起来,才是最佳的防灾减灾策略。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5 23: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