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金龙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jlcas 物种适应性、分布与进化

博文

生活的答案

已有 3849 次阅读 2021-5-12 17:39 |个人分类:随笔|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我小时候,父亲在县化肥厂工作,是厂里的仓库保管,后来因为勤奋好学,不断进修,成为一名材料会计。


化肥厂大约是1975年,由河北工学院(今河北工业大学)设计,解放军某部施工建设的,父亲从筹建化肥厂时就在那里工作了。


当时,厂里只能生产碳酸氢铵。碳酸氢铵又称“气儿肥”,容易烧苗,虽然如此,但当时所有人都知道,化肥是种庄稼必不可少的,所以都争相购买,一时间化肥供不应求。化肥厂开业之后几年,村里不少人买化肥,都要托关系、走后门。父亲是其中一个“后门”,而且为人厚道,十分热心,虽然并没有收过什么好处,但是混了个好人缘,在村里更是风光无限。


那时候,父亲早上六点半左右就从家里出发,骑着辆二八加重的飞鸽自行车。车的后轮挂着一个小发电机,车子骑起来就发出“呜呜呜呜”的声音,给车前面的磨电灯供电,用来赶夜路的时候照亮。家里距离县城有二十多里路,要一个多小时“车程”才能从县城回到家,父亲下班到家,很多时候天都已经黑了。


父亲的车把上,总挂着一个黑色人造革皮包。晚上七点多,听到车子一响,我总是第一时间从屋里冲出去,目的是看看父亲的皮包里面有没有好玩儿的、好吃的。


我上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县化肥厂倒闭了,国有资产被悉数贱卖,肥了一大批人,但是苦了工人。父亲也失业了,那时候不能叫失业,只是说下岗。他是非农业户口,没有土地。


那一年,我不知道他承受了怎样的打击。屋漏偏逢连夜雨,奶奶忽然瘫痪在床,大姑也病了,家里的积蓄本来就不多,现在只能先紧着治病。


当时,父亲只有三十多岁,但好像一下子老了一些。为了养家,他带着母亲一起卖小杂货、糖葫芦、炒螺蛳,想尽各种方法挣钱。


小杂货是小本生意。一般是用铁丝编个笼子,里面摆上自动铅笔、橡皮、玻璃弹球、气球、玩具枪、画片、贴纸、泡泡糖,还有自己包装的五香瓜子,到小学门口等学生下课或者放学来买。


为了吸引学生,让他们掏出零花钱,父亲还发明了“轱辘”球的游戏。


“轱辘”球类似抽奖,赌的是运气。将一块木头削成立方体,再削掉八个角,就有点像球形。将“木球”涂上绿油漆,每个面再写上一定的数字。轱辘球时,人站在画好的一根线后面,将球向前滚动,哪个数字朝上,就给几倍的奖励。


“轱辘球”大受欢迎,想必确实增加了不少营业额。除此之外,为了促销,有一段时间,父亲还跟学生玩儿抓玻璃球的游戏,学生抓对了相同颜色的球就会有奖。


冬天,山里红(山楂)、黑枣(君迁子)、山药(薯蓣)、酸梨(安梨)都下来了,父亲便走街串巷卖糖葫芦。每到晚上,我也跟着一起准备第二天要蘸的糖葫芦。父母起得很早,生火、熬糖、蘸、甩糖翅儿,工序一样都不能少。蘸糖葫芦很危险,一不小心,粘稠滚烫的糖就会把手烫伤。糖葫芦蘸好后就可以插到糖葫芦杆子上,推出去走街串巷去卖。


有时候要先打听哪里有红白喜事,如果有,就早早过去。红白喜事人多,要选个好位子,糖葫芦就能多卖很多。有时候父亲自己去卖货,有时候是父母一起去。


父亲习惯了坐办公室,习惯了保管仓库,他对仓库里的东西如数家珍,各种阀门、各种电机、各种螺丝钉、电线、各种工具,甚至它们的规格、型号至今都记得一清二楚。上次回家探望父母,父亲还跟我提过。


他在厂里上班的时候,肯定不曾想过自己有朝一日还要去卖杂货,要在刺骨的寒风中卖糖葫芦,自食其力,挣钱养家。


冬天卖糖葫芦、卖杂货,夏天就是去铲“螺子”。螺蛳,宝坻称为螺子。将螺蛳放在清水中拔两天,让其吐净脏东西,再将螺丝外壳的藻类用力搓掉。然后在大锅中加少许清水,加茴香、大料、白芷并加盐翻炒,等到螺蛳的盖掉下来,就炒好了。用水桶盛好,放入车后的笼筐子里,就可以沿街叫卖了。


一般是母亲去卖炒螺蛳,而父亲去方圆几十里的河沟里铲螺蛳。


铲螺蛳非常辛苦。父亲买了一个汽车内胎,一般称为“皮轱辘”,事先充好气,驮在自行车后,见到一个小河沟就要去看看有没有螺蛳。


先将“皮轱辘”放入水中,中间放上大盆,再穿上衩子,防止身上被水浸湿,手里抓住螺蛳铲,就下水了。


螺蛳铲是一种特制的工具,前面是一块铁板,后面是网兜,铲到的螺蛳就落在网兜里。农村的河沟,深一脚,浅一脚,没有人知道水下究竟有什么,只能自己判断哪里危险,哪里能去,哪里不能去。


盛夏时节,有时候,一天能铲两编织袋螺蛳。无论多累,无论出过多少汗,如果铲到了螺蛳,父亲都会绽放开心的笑容。有了螺蛳,家里的开支就有了着落。不过,有时候河沟的水太深,而铲子的长度不够,就只能望洋兴叹。


父亲用坏了两把螺蛳铲,还有就是为后来的一把换了根杆子。


家里的猪圈前面,不知道什么时候生了一棵小刺槐,本来嫌碍事砍掉了。不曾想又从根部萌发了两根小苗,长到七八米高。父亲选了其中的一根,做了螺蛳铲的杆。另外一根,在十几年后的2013年,已长成一个人抱不过来的大树,有二十多米高,成了鸟类的乐园,上百只灰喜鹊每天在树上喳喳乱叫。2014年,家里盖新房,这棵大树碍事,有人出价五十元要买,父亲没同意。再后来,还是将树卖掉了。


从高中生,到工人,再到下岗失业;从风光无限,到走街串巷兜售瓜子、糖葫芦,铲螺蛳……也许这就是人生。人生没有标准答案,好好生活,用坚强和勇敢去生活,就是标准答案。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55662-1286220.html

上一篇:新种、新分布与植物爱好者的“发现权”
下一篇:生态学研究生要清楚的三件事:从《生态学家必读的100篇论文》说起
收藏 IP: 113.28.150.*| 热度|

3 李宏翰 康建 夏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19 02: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