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假如是诗人,愿以写抒情诗来纪念诗人屈原;可惜,不是。
那就,从屈原《天问》的科学含量说起吧。
在《中国国家天文》的创刊号中,李政道先生的《中国古代的物理与天文》中
引用了《天问》中的以下句子:
九天之际,安放按属?
隅隅多有,谁知其数?
......
东西南北,其修孰多?
南北顺椭,其衍几何?
《天问》的确包含了若干天文学科的基本问题,但不是科学著作,而是抒情诗。
假如以《天问》为依据,进行所谓的考据,得出的结论多半是荒谬的。
近年来红极一时的易中天、刘心武等人,其实就是这么干的。他们以文学作品为依据
进行所谓的科学研究,那些结论怎么能可信呢!文学作品的确想象力丰富,科学也需要想象力,
但是,他们还是有区别的。
按照易、刘的做法,自然可以由《西游记》、《水浒传》考证唐宋历史事件了。他们
这样哗众取宠,在颇具感染力的讲演中,迷惑了一大批人;可是只要冷静地思考了,就
不难发现,出了大名的易教授之类人物,也做了违反科学原则的事情。不能因为他们上
了百家讲坛就对他们一味吹捧。其实,真正的高人可能就在台下呢,人家愿意保持沉默。
那也是一种自由,一种在台下看戏的自由,以欣赏或者批判的眼光看人表演的自由。
《天问》的确是杰出的文学作品,今人能有此上好佳之作者凤毛麟角。
假如屈原还有《地问》100多个问题,那就......
(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搜索郭沫若先生的《天问》现代汉语译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12-6 15: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