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工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pemail

博文

王岳川在母语与英语的文化天平上

已有 4602 次阅读 2009-6-8 10:14 |个人分类:资料库|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文化, 英语, 天平, 王岳川, 母语

王岳川在母语与英语的文化天平上

日期:2006-01-19 作者:王岳川 来源:文学报


                                    
王岳川

    
近二十年,在强烈西化情绪与国家教育制度和人才政策中,英语的重要性被空前夸大,并且在体制中被日益固定为一种模式。由于舆论的播撒和留学热的持续升温,使英语成为中国当代教育中的高杆,左右着知识界和教育界的视线。譬如:无论考大学读硕读博,还是评职称晋级都需考英语。校园里各科专业的学生,埋头背英文的现象比比皆是。国家规定本科生英语四级,硕士英语六级的洋高杆,学生们必须跳过去。否则,学位证书就会失之交臂。因此,学生们都将外语看成头等大事。大学四年有近有三分之一时间,花费在英语的应试学习上。硕士博士花在英文上的时间,已经超过了本专业学习时间。

    
然而由于英语几分之差的缘故,一大批术有专精的优秀人才,被英语考试的高门槛堵在了门外。中国多种晋级考试中,都将英语而不是汉语的语言水平,作为筛选的重要尺度来衡量人才。英文考试似乎成为当代中国考场中的“新八股”,担当着“新科举”的重任。

    
学习英语本没有错,问题是母语与英语的位置不能颠倒。这种明显将“英语压倒汉语”的状况,仍在被人炒作。英语仍在进一步被神化,大中学生仍成为它的信徒。英语成为了时髦,专业成为陪衬,母语不再重要。

    
其实中国大学对英语的过分强调,从另一个侧面看是对母语的不自信。亦是对专业素质考试的不重视,同时还表现出当下教育制度的严重西化。这种按西方自然科学或社会科学方法来要求人文科学和艺术科学的做法,其危害程度在未来岁月中将显现为人才断根、专业深度消逝、母语自卑主义等。譬如:当今不少学生给自己取英文名字以示高雅,而日本学生、韩国学生、印度学生却鲜有此做法。换一个洋名字的背后,其实质隐含着年轻人无意识中,一种怎样的文化自卑主义。

    
中国大致有超过三亿人,在花不少时间学习英语。但最终又有多少人能够真正精通英语?即使真正精通了英语,没有任何创造,那么又有何意义?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实在值得好好反省。我不反对学英语,而认为如果多懂得一门语言肯定有好处。但是有个母语与外语的学习尺度问题。如果是以英语为重来作为我们的高考、硕考、博考惟一的衡量标准,那将是贻害无穷的。我认为,英语至多作为一国文化教育的第二衡量标准,母语和专业才是真正第一位。这是问题的关键。汉字以及汉字思维或汉语思想,铸成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和显意识。这使汉字与汉语具有一致性。汉字与中国文化具有一致性。千百年来,我们的先人用它表征自己心灵的每一丝启示和精神的每一点觉醒。它记录了民族历史的铁与火、荣耀与灾难,铭刻自己对宇宙人生的感悟和困惑。汉字的“强大阵容”表明了中华民族思想的广阔度,以及“词与物”(福柯)对应的宽广度。

    
今天的教育制度制定者,必须明白的是:汉语文化圈在张扬民族文化精神的同时,并不能以自己的文字和文化为卑,并不能拜倒在拼音文字的强势之下。而是要在转型性创造的健康心态中,与西方文化进行“比较”、“交流”和“对话”,以破除民族虚无主义心态和狭隘民族主义的仇外排外心态。在批判西方误读东方的“东方主义”思潮中,在后殖民文化语境中,坚持中国本位立场,调动知识和心性来扩充智能和精神,用普遍的中国文化知识和理性方法,来表达现代人的文化胸襟和生命价值观,弘扬以汉字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所蕴涵的生命原动力和超越精神。

    
西方近年来出现了持续不断的“汉语热”,这对中国文化输出,无疑是一个有价值的现实回应。汉语危机本质上是东方文化的危机,汉语危机的消除,是东方文化振兴的前提。只有当21世纪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成为真正的“人类文化”,世界文化才能走向精神生态平衡之途。

 

    (近闻:一个非常优秀的科研苗子,由于忙于工作,无暇集中精力复习英语,在"靠泊"中因为几分之差无法入港,令欣赏这个好苗子的七旬院士很失望.)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55-236879.html

上一篇:赵三多>>许三多
下一篇:孙绍振<<男人的美>>
收藏 IP: .*| 热度|

2 杨秀海 侯振宇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15: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