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工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pemail

博文

[转载]陈金松:顶风踏雪测绘忙

已有 1324 次阅读 2022-10-27 08:28 |个人分类:散文广场|系统分类:人物纪事|文章来源:转载

    陈金松:顶风踏雪测绘忙

             ——野外测量历险与撷趣

5月,祖国西北高原的祁连山区,依然寒风呼啸,冰封雪裹。某部一支测绘小分队,奉命到深山执行一项国防测绘任务。这里,海拔4000多米,巍峨的雪峰,一座接一座;滑溜的冰河,一条连一条。战士们在山坡上清除灌木丛,撬开冻土层,在几棵老松树下,支起3顶帐篷,扎下营来。傍晚,一阵冰雹一阵雪,不一会,帐篷外面堵起一道雪墙,恶劣的气候和艰苦的环境考验着测绘战士们。

晚上,副指导员杨秀田同大家一起围着烛光,谈论怎样尽快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光荣任务。战士们豪迈地说:山岭再高,没有我们的志气高;风雪再大,没有我们的决心大。我们一定要鼓足干劲,艰苦奋斗,把困难踩在脚下!

测绘战斗打响了。一次,班长乔国珍带领3名战士上山测绘。测点在2000多米高的山顶上,通往测点的路是一条2米来宽的山脊。他们沿着山脊攀到半山腰,被一块“老鹰嘴”那样向外突出的巨大险石挡住了去路。“老鹰嘴”的两侧,似刀削斧劈的峭壁,下面是悬崖深谷。翻越“老鹰嘴”成了去测点的唯一通路。怎么办? 他们用杨子荣“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的革命精神鼓励自己,一个个身贴石壁,双手抠住岩石,小心翼翼地往“老鹰嘴”挪动……。战士罗明胜背着经纬仪向上攀登,右脚蹬的风化石突然松动,跟在后边的班长乔国珍见此情景,奋不顾身地迅速跃上前去,用肩顶住松动的石块,双手紧紧护住小罗的脚。刚登上“老鹰嘴”的战士魏金岭,急忙转身把标杆伸了过来,罗明胜一把抓住,趁势攀了上去,脱离了险境。全组安全闯过“老鹰嘴”,胜利地到达了测点。

高原气候瞬息万变,测绘必须争分夺秒抢时机。一天上午,第二测绘组在险峻的4800米的雪山上,完成了第一个测回,在进行第二个测回时,突然狂风大作,乌云密布,不一会,鹅毛大雪就铺天盖地而来,他们立刻收起测伞,用雨布盖住测具,人人坚守测点,等待时机。风雪越来越大,气温急剧下降,战士们一个个全身银白,棉衣冻成的冰甲。大家围坐在大岩石下,紧挨着身子,忆述红军翻雪山、过草地的情景,情不自禁地唱起了“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的战歌……

4个小时过去了,风雪一小,同志们又立刻忙碌起来。两个战士扯开雨布,支起“小天篷”,架好经纬仪;副排长吴东林擦去镜头上的雪花,抓紧时机,仔细观测;负责记录的同志,用工作服顶在头上,遮挡风雪,认真记录。他们脚冻麻木了,就地跳一跳,手冻僵了,捂在嘴边哈哈热气,继续战斗。经过8个多小时的连续苦战,终于完成了这里的测绘任务。

雨季来临了,山中云雾缭绕,给测绘带来很大困难。小分队抓紧难得的好天气,夜以继日地作业。一天,第一测绘组在一个测区已经拿下了4个测点,正要测量最后一个测点时,夜幕降临了。为了争取时间,加速完成任务,他们决定连夜测绘。照明装置不够用,就找来蜡烛代替。烛光能见度差,观测久了两眼发胀流泪,担任观测的曹全芳不时地用手揉揉眼,忍着酸疼继续盯住目标,准确报数。当他们拿下最后一个测点,返回营地时,已是次日凌晨2时了。

小分队经过连续80多天的艰苦奋战,胜利完成了测绘任务。人们赞扬他们:测绘战士心似火,顶风踏雪战冰河;争分夺秒为战备,胸怀朝阳保祖国。

(原载1973年3月10日《解放军报》){ 摘自收录111篇散文、通讯和言论文章的《金盾神剑》,新华出版社,1994年出版}

****

作者简介:陈金松,浙江海盐县沈荡镇人,1936年出生,1954年工作,1957年发表通讯处女座《将军在田间》。

*****

博主附记:

这一篇通讯中,出现了几个人物。有独立完整的情节,尤其是过“老鹰嘴”危岩。

补充一个细节:经纬仪均配有柔软的专用镜头纸,可以维持镜头的清洁。有眼睛近视的人用它擦眼镜,那就有点奢侈了。

陈金松文章《新闻作品写作宜用白描手法》,引用了鲁迅《作文秘诀》话:

白描却没有秘诀,如果要说有,也不过是和障眼法反一调,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而已。

在候新明等的 《绿色笔耕人》中,此文作者写道:陈金松“去过东北的密林,西北的雪原,南国的丘陵,中原的深山,东海的前哨。......采写了许许多多各条战线的英雄模范人物和先进集体,吟唱出了一曲又一曲的绿色颂歌。”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55-1361092.html

上一篇:谁遗红心一片
下一篇:[转载]丁培斋:吊了咀的老鳖不好捉(外一则)
收藏 IP: 124.207.244.*| 热度|

1 尤明庆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6: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