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工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pemail

博文

作者视角的期刊评价 精选

已有 4512 次阅读 2022-5-27 07:46 |个人分类:编作交流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作者视角的期刊评价

 

籍利平

 

文献[1]在论述现有期刊评价体系的问题时,提到了与期刊联系最为密切的3个群体——读者、作者、编辑。读者和编辑对期刊的评价暂时不论,这里只讨论作者对于期刊的评价。


作者,往往是在阅读了一定数量的论文之后,开始写论文的。他们为了写论文、改论文、发表论文付出的心血最多。“作者是撰写论文的主体,是与期刊打交道最多的人,常发论文的作者应在评刊中占据一席之地。”[1]

即使是初出茅庐的作者,即使仅仅在某(中文、非核心)期刊发表一篇论文,他也是有发言权的。这样的作者,往往是在读的本科生、研究生(含博士生)和初中级职称的在职人员。第一次或仅有的一次投稿、发表,对他们来说印象深刻。这些撰稿、投稿、发稿经验不多的作者,常常可以感受到论文所投期刊编辑人员的服务态度、水平、效率等。如果他们感受到了编辑的热情和敬业,成为回头客的可能性就比较大;如果感受到的是冷淡、冷落,甚至“店大欺客”,成为回头客的可能性就不大。

笔者20年前给西北某地的科技期刊投稿,并且成为回头客。一是由于感觉到了的受重视程度,二是感觉到了审稿速度、审稿水平和发稿速度。

从作者的视角看,投稿的代价是需要掂量的。期刊“是否收取审稿费、版面” ,初审时,是不是“因为格式问题多次退修、严格限制字数与版面等”[1],在整个投稿、等到审稿、发表的过程中,需要付出多少时间、费用、精力和心理成本,都会影响作者对期刊的评价。

 

一个较为成熟和老练的作者,自然会对目标期刊进行适当的关注。目标期刊的公众号、网站、已经发表论文的电子版,当然还有纸质期刊,都应是曾经过目、研读过的,这样才可以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期刊编辑,无法要求作者对期刊的公开规范完全了解。编辑部公开的文件,作者不一定都看得到;即使作者们看到了,和文件发布者的理解也不一定完全一致。这就要求编辑人员,面对不太了解编辑部收稿、改稿、发稿要求的作者,无论其学术背景如何,都一视同仁,耐心地解答问题,不能简单地提供一个链接来应付作者。在给出文件的链接、全文的时候,还要提醒作者重点关注哪一部分,或者针对作者的具体情况给出相应的完善意见。因为文件往往是看起来大而全的,对于作者来说未必是“最佳指导书”。若想收到最佳效果,需要编辑具体论文具体分析,给出具体的意见。如果仅仅是给出笼统的修改意见,作者往往会觉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如何下手;或者,即使废了九牛二虎之力修改了,也往往与编辑的预期相差甚远。这样的编作回合越多,双方的合作难度就会越大,对于编作双方都是不利的。

作者视角下的期刊评价,不容忽视。设立作者评刊栏目的期刊,得到作者的支持力度会更大。

给作者以评刊的机会,有利于期刊编辑工作的改进。

参考文献

 

[1]李庚,杜承宸.正确认识期刊评价,回归办刊初心[J].编辑学报,2022,34(2):138-141.DOI:10.16811/j.cnki.1001-4314.2022.02.004.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55-1340384.html

上一篇:麦收时节
下一篇:栾花盛开蜜蜂忙
收藏 IP: 180.78.161.*| 热度|

2 闻宝联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0: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