籍工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pemail

博文

[转载]施晨露:中国本土科技期刊形成“上海现象”

已有 1204 次阅读 2021-12-3 08:12 |个人分类:编作交流场|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http://sh.news.cn/2021-10/17/c_1310250297.htm  发布的文章


中国本土科技期刊形成“上海现象”

2021年10月17日 09:50:36 来源: 解放日报


  国际权威机构科睿唯安最新发布的2021期刊引证报告(JCR)中,上海期刊《电化学能源评论》以高达28.905的影响因子创下三项第一:这一佳绩既是这份新刊去年被SCIE(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纳入后的首个影响因子,同时冲顶该领域全球期刊第一,并成为中国本土影响因子排名第一的学术期刊。


  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是国家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标志。2013年起,上海通过“文教结合”项目重点聚焦高校高水平科技期刊培育,通过新闻出版专项资金、文创资金加大对优秀科技刊物扶持力度,根据期刊发展阶段分类扶持,精准施策。2019年“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启动以来,上海科技期刊快速发展、突围破圈,形成了本土科技期刊领域独特的“上海现象”。


  一系列数据和成绩单标注了上海科技期刊的领跑位置——2020年JCR报告显示,上海有27种科技期刊被SCIE收录,包括4种新收录期刊,Q1区期刊占8种、Q2区期刊占9种。其中,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主办的《细胞研究》实现中国期刊影响因子首破20的历史性飞跃。今年,《电化学能源评论》与获得25.617影响因子的《细胞研究》包揽本土科技期刊影响因子的冠亚军;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英文学术期刊《纳微快报》以16.419的影响因子位列本土期刊第八,另一本上海期刊《分子植物》的影响因子也超过10,达到13.164。


  从新刊到强刊,一流编委团队聚集一流稿件


  上海大学期刊社旗下《电化学能源评论》是全球首本专注于电化学能源的国际性英文综述类期刊,内容覆盖电化学能源转换、存储和传输的全部学科,填补了全球该领域内综述类英文期刊的空白,由张久俊、孙学良两位院士级科学家担任主编,50位编委中,国际编委占64%,其中18位编委入选2020年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学家。


  2018年3月创刊,去年被纳入SCIE,《电化学能源评论》何以取得如此佳绩?业内人士认为,高质量学术期刊的关键在于高质量稿源,背后是高效运作的国际化编委团队和聚焦优势领域冲刺、瞄准新兴领域发力的战略眼光。“借助科技产业先发优势和区位大学研究资源优势,在量子科学、物联网、大数据、生命科学与生物医药、脑科学与人工智能、光子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与计算机科学等重点科技领域,抢抓交叉学科发展的机遇,进一步建设和拓展一流期刊,实现期刊发展由高峰耸立到高原万里的突破,这是全国期刊界对上海科技期刊的更深期待。” 在上海大学举行的第二届中国期刊高质量发展峰会暨第十届上海期刊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技期刊编辑学会理事长田伟说。


  在《电化学能源评论》已刊稿件中,包括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斯坦利·威廷汉,纳米材料科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崔屹,中国科学院院士孙世刚等世界顶尖科学家的高质量综述文章。“一流稿件是刊物的生命线,对一本发展前景未知的新刊来说,约稿难度尤高。”孙学良介绍,《电化学能源评论》依托与有200位一流科学家理事的国际电化学能源科学院合作,同时关注国内国际中青年新锐科学家的成果,“作者权威性很重要,但不唯名气论。我们的国际化办刊机制还包括严格的同行评议,封面设计、语言润色等高质量编校服务,为论文制作可视化视频,提高访问量和被引率。”


  一流国际期刊需要一流编审团队,执行主编、加拿大国家科学研究院能源和材料研究所终身教授孙书会认为,审稿质量是保证期刊声誉和长久发展的重要环节,“一方面,依靠审稿人选择高质量、紧扣热点的文章;另一方面,审稿人都是领域内专家,可以为进一步提升稿件质量提供意见。”《电化学能源评论》审稿过程采用双盲评审系统,保证公平,“每篇文章有两至三位科学家担任审稿人,一旦意见不一,由执行主编召集开会研究讨论,共同做出决定。”


  “一本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是对自身最好的推广,同时可以结合自身资源融合多渠道手段,进一步吸引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另一位执行主编、西安理工大学先进电化学能源研究院执行院长李喜飞提到,要重视期刊网站的有效建设及优化,不断丰富网站功能及相关内容,为读者、作者提供有效的检索服务,实现文献的自我推荐共享机制,扩展读者人数;要主动融入社交网络,提升期刊信息抵达率,同时丰富期刊论文推送的内容,针对不同受众需求定期推送个性化邮件,定期向各大高校图书馆邮寄,同时积极参加各类国内外学术会议,充分发挥编委和作者的学术影响力。


  从强刊到顶刊,打造期刊高质量发展体系


  上海目前拥有各类期刊628种,其中社科期刊273种,科技期刊355种。业内人士指出,通过单刊分化、子刊衍生、系列办刊等形式,实现集群化发展和集约化经营的规模效应,是世界范围内科技期刊做大做强的主要模式。


  在上海期刊界,旗下拥有15种期刊的上海大学期刊社、中国激光杂志社牵头的中国光学期刊联盟和中国光学期刊网,自建数字出版平台的上海交通大学期刊社等都已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同时,“互联网+”融合发展探索走在全国前列。


  在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评选中,上海期刊《学术月刊》《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获优秀期刊奖,占获奖数的10%;《中国激光》《运动与健康科学》《纳微快报》《分子植物》《应用数学和力学》5种期刊获优秀期刊提名奖。借助上海高校科研基础和顶尖科研人员,一批小而美的强刊诞生,部分期刊达到世界一流水准,不断挺进并夯实顶刊位置。


  《电化学能源评论》主编张久俊谈到,有了高影响因子之后,下一步怎么办是摆在刊物面前更大的挑战。“未来,我们计划进一步增加载文量,提升国际稿源比例,同时缩短出版周期,打造姊妹刊。对接国家新能源发展战略,为上海打造全球科创中心提供学术服务,电化学能源领域还有很大可为空间与机遇。”


  “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优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表示,上海将进一步聚焦优势领域和重点领域,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一流期刊;坚持内容为王,强化服务,以全方位、立体化传播不断扩大期刊影响力,打造上海期刊高质量发展体系,打响“上海文化”品牌。(记者 施晨露)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255-1314925.html

上一篇:航天模型
下一篇:科技期刊现象种种
收藏 IP: 114.64.232.*|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3: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